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销售合同 > 论证思维的教学渗透与运用 论证思维

论证思维的教学渗透与运用 论证思维

来源:销售合同 时间:2019-10-14 07:54:47 点击:

论证思维的教学渗透与运用

论证思维的教学渗透与运用 新课改通过探究和课堂互动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 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精神,让课堂增添了很多精彩的“生 成”;
但在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上,我们一直是蜻蜒点 水、浅尝辄止的。论证思维是“理性精神”的重要依托,更 是知识内在推演、生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对论证思维的使用通常是无意识的、一带而过的, 比如简单的举例论证和原因分析。就连在习题课上对主观题 的讲评,大多数教师也是只重视对“知识模板”的运用,试 图实现基于书本知识的“大包抄”和“地毯式轰炸”,以确 保所有“得分点”的到位。为了改变这种重“知识内容”, 而轻“论证过程和能力”的惯性,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 的具体做法。

一、在课堂的互动生成中渗透论证思维 洞察和发现知识的内生性,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熟悉教 材知识的关键,同时也是体现一名教师能否做到既“授人以 鱼”又“授人以渔”的重要标志。在实际教学中,之所以存 在“知识”和“能力”的对立,就是因为没能洞察知识的内 生性。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推演与生成的过程,其意义要 远高于单纯把知识作为一个静态的结果灌输给学生。而知识 的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论证”推导得出的。

比如,在哲学模块的教学中.书本上并没有关于“矛盾 具有客观性”的知识。很多教师会直接补充给学生——矛盾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把这样一个“静止”的知识,作为 一个结论记在书本上,不仅增加学生“记忆”的负担,而且 让学生感觉哲学的知识点太多、太杂、太零散。

何不互动一下,让学生尝试使用论证思维来自行推导 呢?在介绍完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关系后,我对学生总结到:
“矛盾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下意识强 调了“关系”。接着,我马上要求学生做一道“数学题”— —“求证:矛盾是客观的。”为什么说是“数学题”呢?因 为它的形式和推理的过程,都和数学题的思维相一致。我曾 经不仅一次地告诉学生,文科不是只有感性思维,而是同样 需要理性思维的。数学思维,就是理性思维的重要代表,它 所具有的严谨性和论证的思路,是我们政治学科必须借鉴和 学习的。唯一不同的是,数学是基于符号和数字的推理、而 高中政治是基于语言文字的推理。

要想求证这道证明题,首先需要代人矛盾的定义。矛盾 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于是,我们要论证的命题就变为了 “求证: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客观的”。这时候,我们需要学 生动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因为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联系是 客观的”。所以,整个证明的过程就变为了:
已知:联系是客观的 求证:对立统一的关系也是客观的。

答案是不是已经呼之欲出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一种 特殊的联系,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而联系又是客观的,所以矛盾这种特殊的联系自然也是客观的。

这节政治课,因为引入了这样一种数学形式的推理论证, 使得学生们对高中政治都“刮目相看”。很多学生都认为, 政治学科就需要“能说会道”,谁比较能“扯”,谁就擅长 学习政治。其实不然。我想要致力于的政治教学,应该是严 谨的推理,严密的论证,而不是“天马行空”、“信马由缰” 的“东拉西扯”。这是笔者对高中政治教学的一种“审美取 向”。很多教师都鼓励学生“发言”,鼓励多视角看问题, 这当然没错。但是笔者认为,高中政治不能仅仅是鼓励学生 发言,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理性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其实,上述的推理论证,所使用的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三段论”。它的“大前提”是“联系是客观的”。“小前 提”是“矛盾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连接大小前提的“中 项”就是“关系”。所以得出结论:“矛盾这种特殊的关系 也是客观的”。诸如此类的逻辑推理论证,还有很多。比如, 我还会让学生证明:认识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实践具有 社会历史性”,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认识一定也 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社会历史性。教师应该在具体教 学中,多总结归纳这些可以由学生自行推理论证得出的知识, 借此锻炼学生的论证思维,同时也端正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 的认识,树立“社会科学也是一门科学”的意识! 一、在知识的结构梳理中渗透论证思维 如前文所述,有些知识是可以论证出来的。哲学模块中“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作用”这两框题的知识,就是在 分别论证: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和为什么说“意识对 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两框题的知识结构,可以简单呈现 如下:
在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以及以往所有的考试中,对学生 知识理解的要求,都仅限于上述这张知识结构图。可是,在 笔者看来,上述的知识结构图,并未真正揭示知识间的内在 关系。为什么呢?按照上图,我们只能解读出教材知识是从 j个方面来论证“物质(A)决定意识(B)”,然后也是从三个 方面来论证“意识(B)对物质(A)的能动作用”。最后,因为 A决定B,B又反作用于A,所以,A和B之间具有辩证关系。这 样的论证,过于肤浅简单,这并不是笔者故意把简单问题复 杂化,而是我们不能够放过深层次解析知识内在关系的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思考:既然A决定B,是在 强调A很重要;
B决定A,是在强调B很重要。那么,这两个方 面各自强调自己的这一方很重要,他们之间的论证,就必须 是“针锋相对”的!就像双方在一起辩论,不能够你在你的 层面上,我停留在我的层面上,这样根本没有发生观点的“交 锋”和碰撞,这种“各说各的”,只顾对自己论点的证明, 却没有去驳斥对方的辩论,只是一场失败的辩论。那么,我 们书本上“物质决定意识”的三个分论点,与“意识具有能 动作用”的三个反论点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一对应的“针锋 相对”的关系?我让学生尝试对这两组分论点,进行匹配和连线。

通过一番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们完成了新的知 识结构图,进一步揭示了知识间的深层次的联系。新图如下:
这张新的知识结构关系图,揭示了双方三个分论点之间 的针锋相对。当一方强调“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 时,另一方则指出“没有意识的指导和人类的实践,大自然 永远也不能进化出那些‘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 东西’’’;
当一方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时”,另一方 则指£j“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当一方强调“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时,另一方则指出“意 识财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

这样一来,双方的三个分论点之间,构成了“针尖对麦芒” 的辩论关系,最终让人不得不承认,意识和物质之间是一种 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结构,都可以处理成这 类“论证式”的知识结构。除了这一案例外,像《经济生活》 里的“财政的作用”,《政治生活》中的“人民大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等等,都可以处理成“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办”的结构来教学,让学生在“论证思维”中去推 进对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二、在知识的细节挖掘中渗透论证思维 以上第二部分的讲述,更多的是在说明,如何在主干知识的结构梳理中渗透论证思维。其实,在很多知识的细节处, 教师同样可以渗透论证思维,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以下试 以《文化生活》中“文化自觉”这一小知识点的教学为例, 比较一下单纯“罗列知识”和用“论证的方式”来呈现知识 的差异。

教科书关于“文化自觉”的论述如下:“文化自觉,是 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对此,一位教师在“情 境探究”理念下,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PPT上打出 近年来风靡中国大陆的韩剧和日本动漫,引发学生的共鸣。

其次,用数据显示韩剧和日本动漫在中国市场的巨额利润和 光明的商业前景。最后,提出设问:韩剧和日漫取得的巨大 成功,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有何启示?该教师希望通过这样 的情景导人和设问,得出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要意识 到文化的地位作用,要去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要主动承担 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可惜,先后在两个班级试讲中,一个 班级的学生非常积极参与讨论,但离题千里,完全没有实现 这位教师预设的目的——引出“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另一 个班级的学生虽较为平静,但却有个别学生非常“识趣”地 就着课本上关于“文化自觉”的论述读了一遍,台上的教师 一看学生“乖巧”地领悟到自己的这个情景设问所对应的书 本出处,也就顺水推舟地在PPT上打出“文化自觉”的三点 内涵,这个知识点也就算“顺利”讲完了。其实新课改以来的不少公开课,情境创设的作用,往往 都仅仅停留于引出书本原理知识的作用上。不少教师有这样 的片面认识:既然知识要让学生自己生成,那么书本上的一 些概念或者原理就最好不要直接从教师的口中说出,否则就 有“满堂灌”的嫌疑。所以,大多数的情境创设都仅仅被当 作把知识串联起来的一条“情境线索”来用。这样的课堂, 其本质依旧是在“罗列知识”,并没有讲透知识,让学生明 白知识真正是如何生成、如何被证明推导出来的。

那么,课堂上如何生成“文化自觉”这一知识、并且让 学生真正理解记住呢?首先,完全可以迅速导人并提出这一 有待集中论证的中心概念,那种花大量时间纠结于拼命引导、 希望能借学生之口抛出这一概念的做法并不可取。笔者所谓 的以“论证的方式”呈现知识,关键不在于概念的导人,而 在于通过论证来讲透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师:“那么,什么叫文化自觉呢?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概 念离你们比较远,好,我们换个大家熟悉的词汇——学习为 什么要自觉?比如,我们班上的某某同学学习自觉,成绩优 异。那么,他为什么要自觉学习?” 生1:“因为他要考某某名牌大学”! 生2:“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全班 笑) 师:“说得很好,这说明,他自觉读书,是因为他知道 读书的重要性。那么,文化自觉,也同样意味着我们要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就如韩剧和日漫给这些东亚 邻邦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我们也要树立文化自觉。” 师:“接着,班上某某同学读书自觉,表现为他每天早 上起床后都坚持先背十分钟英语单词才去吃饭上学;
每天晚 上睡觉前也花十五分钟再复习一遍当天所学的语法和词组。

他为什么这样自觉地坚持着?因为心理学的记忆规律告诉 我们,早晨刚起床时的记忆不受前向干扰,而睡觉前的记忆 不受后向干扰,所以这两个时间段背书效果是最好的。这说 明某某同学的自觉学习其实是一一” 生:“正确把握了学习和记忆的规律!”(学生已经明 白教师举例的意图,而且这样的逐一论证确实实现了生活案 例和书本知识的高度“咬合”和“紧贴”。) 师:“好了,某某同学之所以这么自觉努力地学习,更 是为了担当起整个家族的大学梦想,希望能够光耀门楣,为 父母亲人争光。同理,文化自觉也是为了——” 生:“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在这个极小的教学片断中,笔者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总结某某同学为什么要自觉学习的原因,来类比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有文化自觉。在这一类比论证的过程中, 全部的三点内涵都在论证中自然生成,逻辑通顺,水到渠成, 不仅实现了理解和记忆的统一,而且实则告诉了学生知识是 可以在论证中生成的,而不是外部强加、死记硬背进去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