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销售合同 >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念分析_教师理念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念分析_教师理念

来源:销售合同 时间:2019-10-03 07:51:27 点击: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念分析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念分析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这句教育口 号,最早出自谁之口,目前尚无定论,多数人认为是我国儿 童教育家陈鹤琴最早提出来的,也有人说是前苏联教育家苏 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来的。无论其“本 源”怎样,实则谈及的都是孩子的培养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这句话曾在教育界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 浪”,对其认同者有之,对其质疑声也是不断。笔者认为, 即使出自名家之言,其存在也是有条件的,我们对这句话应 根据不同的境况来进行辩证性的分析。

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具 有的启示作用 1.要树立科学的“孩子观”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对象?这是要弄清楚的首要问题。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实则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 的、全方位的。孩子不仅仅是孩子,这仅是其作为生命个体 的一个表象特征。就根本属性而言,孩子也是一个生命完整 的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教师要将他们作为完整的人来对 待。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别人的尊重,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朱国红老师“零差生”的理论正是对 正确孩子观的又一诠释。此外,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得到全方 面、立体的、多维度的发展。从人生的过程来看,只是掌握 了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一个社会人更须具备生存于社会的技艺、能力、智慧和品德,并拥有健康的身体;
一个社会人 更需要在生活中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并关注生命的意 义。只有将孩子视为这样一个生命完整的社会人,教育才会 有正确的前进方向。

2.要科学界定“教好标准” 何为“教好标准”?这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没有 教不好的孩子”折射出“教好标准”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 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教好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 过程性的评价。孩子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人,其生命之树 需要生根发芽。评价教好与否,不能就一个阶段的状况而盖 棺定论。如,孩子今天比昨天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就是教好的 体现。其二是全面、多样的,而不是片面、单一的。“唯分 数论”是在应试教育评价机制下诞生的极端片面的评价,孩 子考试分数高就是“教好标准”,显然这种“教好”的片面 性、简单化是不利于真正把学生教好的。一个生命完整的孩 子在成长的历程中,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掌握了生存的本 领,洞悉了生活的本质,并努力使自身的存在变得有价值, 这才是“教好标准”的应有之意。

3.教师的职责重大 教师作为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人,不仅传承知识与文 化,开启思想与智慧,而且对受教育者心智和人格的完善具 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可 塑性的儿童和少年,教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导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龄时期,教师对儿童来说,是 打开事物和现象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 想世界的人。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正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 重要途径。教师在正确认识孩子的前提下,要将“教好所有 孩子”视为自勉的格言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为了无限接近 这一目标,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健全人格、提高素养。名 师手下多高徒,已为教师者,要不断努力成为名师。

二、“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存 在的偏颇之处 1.有悖于“教与学”的关系论 好孩子是不是都是教出来的?是不是只要教好就能 教出好孩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可从教与学的关系上 来考察。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 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从学校教育来看主要体现在教师的 “教”与孩子的“学”之辩证统一的关系上。只有教而没有 学,知识的传授无法实现,文化的传播便为空谈;
只有学而 没有教,学会失去章法,学会迷失方向。可见这一辩证关系 既强调了教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在各项教育活动中,孩子 作为受教育者,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对自身的成 长乃至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教育者要肯学、勤学、 善学。具备了这“三学”,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就具备了成功之本、奠定了成长之基。如果在孩子的教育经 历中,只强调“教”,认为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只要教就能教出好孩子,那么就是将受教育者视为工具人而非自 主人,使其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这有悖于“教与学” 的辩证统一关系。实际上教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正 如叶圣陶先生所云,“‘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2.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将教好孩子的责任完全让教师来承担,实则放大了教 师的作用,也就是夸大了整个教育的功能。这是对教育客观 规律的背离。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人,传承和创 新文化,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这一价值主要是通过教师教 书育人的工作逐步实现的。然而,在培养人与促进人的发展 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体,2010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 书的畅销正说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教师也不是解决一切 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实 际工作中也很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教师个体而言,教 师不是完美无瑕的超人,只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他们在真理 的探究、能力的提升上也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

从教学形式来看,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班额授课的教育教 学方式,决定了因材施教很难完全落实;
就受教育者而言, 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受教育者的良莠不齐更是难以让 教师“教好”所有的孩子。如此论述,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伟 大,也不是推卸教师应负的责任,只是引导我们要客观、公 正地分析问题,不要将教师乃至教育的功能绝对化。

3.判定“教好”之责任有失客观公允将“教不好”孩子的责任完全归因于教师,实际上是 没有客观、全面地判定教好责任的归属问题,体现了封闭、 狭隘的教育观念。“教育是社会活动,是一种文化存在,是 一个系统工程。”①影响人成长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除了学 校教育,还与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状态等密不可分。家 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家庭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父母 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由 此可见,人的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假设在孩子步入学校教育阶段后,社会处于完全封 闭的状态下,如,孩子在放学路上不再受诸如游戏厅和网吧 的吸引;
身在学校不再因家庭的不幸而萎靡不振;
所有的孩 子都做到了心无旁骛,并将学习内化为一种自主的状态,那 么,这样的孩子再教不好则应该是教师的责任。然而,这只 是一种不可能达成的想象,因为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地处于一 个开放和复杂的系统中,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我国古代 的“孟母三迁”,早就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更不 用说在信息时代和开放社会里,教育与现代社会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很明显,要想教好孩子,教师、家长、社会、社 会组织团体和媒体都有责任。既然如此,其“没有……只有” 的句式将孩子教好责任完全让教师来承担,不仅违背常理, 也有失公允。

三、“教好”孩子的若干建议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其目的是强调教好孩子,强调教好孩子的关键是教师。如上所述, 教师在教好孩子的过程中虽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最终还需要 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作用的协调一致。如何教好孩子, 笔者建议是: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凸显两个特征,贯通三个 系统。

“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与适应孩 子成长之必然性的原则。必然就是规律,要想教好孩子,必 须真正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规律来实施教育。有 学者提出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②就是对这一原 则的恰切诠释。孩子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身心 特征,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乃至具体的评价标准须依据 相应的特征而有所差异。违背规律,教师再优秀,教育效果 最终也会事与愿违,与目标背道而驰。在年龄层次上,我们 在将孩子当成孩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将其视为一个完 整的人来对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在有限的条件下,最 大可能地因材施教,并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凸显两个特征”就是在判断“教好标准”的时间维 度上要凸显动态性特征,在空间维度上要凸显多样性特征。

这两方面的特征既是上文所述中“教好标准”的应有之意, 也是我们在运用“教好标准”时必须格外加以重视的。成长 是个“长跑”的过程,暂时落后不等于冲刺终点的无力,一 时的失败不代表一生的无为,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孩子的成败。孩子的成长必须是在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面上 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各类具有教育职责的人应当根 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把握孩子成长的三个层面,分清先 后、轻重和主次。总之,家长、教师和长辈要在人生的“长 跑”路上,全方位地审视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文化知识,而 缺失生活经验的累积和社会实践的历练;
不能重视知识的吸 收,而忽视知识的内化、智慧的生成和生活德行的养成;
不 能让孩子在物质领域站上成功的领奖台的同时,而在精神领 域迷失了方向。

“贯通三个系统”就是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 会教育这三个系统贯通一体,使之互动互补。家庭、学校和 社会共同承担着教育孩子的重要职责。其中,家庭是孩子生 活和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奠基石 的作用;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和场所,学校教育具有集 中性、系统性和专门化的特点,这使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 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社会从教育角度而言可以说是一所 生活化、实践型的学校,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历练与成长具有 补充性、终身性和实践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者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密不可分。要 教好孩子,三个系统必须贯通为一体、互动互补,以家庭教 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三者形成强 大而有效的教育合力。

反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这句话,我们已经不难理解其所包含的合理性与偏颇之处。没有 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言者的本意也并不是让社会 各界将其视为品评教师能效、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如果我 们都能正确地看待孩子,客观地对待孩子的成长,并将孩子 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如果教师都 能将此话视为自勉的格言,不断鼓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如果此话能引起社会各界反思自身的教育责任,进而对教育 更加重视,对教师队伍建设更加关注,让最优秀的人才留在 教师队伍,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涌现,让优秀的教师乐于教书、 志于育人而无所抱怨,那么,笔者认为,这句话蕴含的真正 价值就彰显出来了,而读者和听者也就不必再对其求全责备 了。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