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如果我们以“正题’’与“反题”来表达的话,那 么,“正题”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和现实化;反题”哲学专业化、抽象化和理论化。
其实“正题”与“反题”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并不是哲学家个人爱 好形成的,而是由于哲学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两种特性决定的。
我们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如果我们以哲学高度加以 概括的话,可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何谓“道”第一是指宇宙万物之“本原”(Arche)。用通俗的话说是指事物 之根底,也就是中国老子说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二是 指客观规律,宇宙万物都遵循一定规 律发展变化,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三是指事物的共性,是事物 多中之“一’’,变化中之“不变”。第四是指人类的精神、思想、灵魂之类的东西, 这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所在。事物这种“道”,要通过人的抽象理性思维才能认识 到。
何谓“器”“器”者具体事物之谓也。宇宙间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人世间, 车水马龙,鸟语花香,均属于“器”。“器”的特点是多样性与变化性。“器”——具 体事物,人通过感官便可感知。
这里我们要着重讲的“道”与“器”关系,是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 别)的关系问题。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共性(一般)与个性(个别)的同一。一般寓于个 别之中,个别体现了一般。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非常通俗地说明了 这两者的关系:“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 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己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
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①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讲 到思维第一个特点“能动的普遍”时指出:作为能思的主体“我”最好不过说明了这 一特点。当一个人说出了 “我”时,本来是特指排斥一切别的事物的唯一我自己,但是事实上当 你说出了“我”时,就表明了“我”是一种普遍性,是一种普遍概念。因为一切别的 人和我一样都是一个我,都有一个“我”字,所以当你说出了自己是“我”时,也就 同时说出了“一个完全抽象的普遍性的存在”,说出了一个否定或扬弃了的任何特 殊性的“我”®。
本体论上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的同一,反映在认识论上是感性与理性的 同一。因此我们无论是对事物个性的研究,还是对事物共性的研究,都是必要的 和不可缺的。当人们从事物的不同具体个性方面进行阐述时,提出的哲学理论观 点,就比较接近人们日常生活,与人们经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容 易读懂,用得上,从而显得具有大众化、通俗化与现实性的特征。而当人们从事 物的抽象共性方面进行阐释时,提出的哲学理论观点,则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经 验,远离现实性,有很强的思辨性,人们不容易理解,因而显得具有专业化、抽 象化和理论化的特征。可见,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是客观事物的两种性质的 反映。
我们还应从人的智慧和对智慧的需要视角,阐明哲学发展的两种表现 形式。大家都会说哲学是智慧(爱智)之学,但对此如何理解,人们往往只停留在 字面上,并未作深入的具体的分析与回答。我们认为可从两个大的层次来阐释。
首先表现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性上。广大群众掌握哲学基本原理,从实际 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在工作中取得预期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我 国20世纪50年代末掀起的广大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高潮中,涌现出以李瑞环为 代表的学习先进分子,就是最好的说明,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 这恰好说明毛泽东一再强调的哲学应从哲学家课堂中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中的 武器论断的真实意义。
其次表现为对世界科学理论认识的深刻性上。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 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只有对事物“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的时候,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我们从科学理论上理 解和掌握哲学基本原理,才能提高我们践行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树立百折不挠的 坚忍不拔的意志与信心。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来自他对中国社会在理论上科学的深刻的认识。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 点与方法为指导,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社 会基本矛盾,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领导力量、同盟军等问题,都从理论深 层次作了科学分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在抗日战争时 期,毛泽东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他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从 理论上分析和论证了中日双方优劣之因素,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得出中国抗日 战争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科学结论,这种准确的科学预见,坚定了中国人民必定 胜利的信心。
但是在我们人群中对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却存在着片面的看法。有 的人轻视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和现实化的工作,在他们眼中这是从事哲学的低级 劳动,没什么学术价值,甚至不屑一顾。有的人正好相反,鄙视哲学专业化、抽 象化与理论化工作,认为进行纯理论抽象思辨思维,把哲学束之高阁,没有什么 用处,不应提倡。这两种观点都是对哲学的实质与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其原因是 对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的同一作片面理解,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事物共性离不开个性, 同样,离开共性也没有个性的道理。实际上,哲学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表现形式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前进的。
我们不妨引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学艺术的 普及与提高关系问题的论述。他讲的虽然是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对于我们正 确理解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的辩证关系也很有启发与帮助。毛泽东指出:什么 是文艺工作中的普及与提高这两种任务的关系是怎样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 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比 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在目前条件下 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普及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 的态度是错误的。但是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不能截然分开。普及工作不能永远停 留在一个水平上,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 要求逐年逐月提高。“所以,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 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的关系也是如此。
哲学大众化是基础,通过哲学大众化去检验与修正哲学理论,同时通过哲学大众 化的实践活动提供丰富材料与各种问题,为哲学的深入研究与进一步发展创造条 件。同样,哲学大众化,需要哲学专业化的理论为指导,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变 化,我们认识与实践活动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要与时俱进,因此需要哲学专 业工作者对实践与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创造性的哲学理论,指导哲学大众化的实践活动。
哲学家、哲学工作者往往把事物的个性与共性割裂开来,夸大一面否 认另一面。或者只看到事物个性,无视事物的共性;或者只重视事物的共性,轻 视事物的个性,从而出现了哲学上两派之争。中国宋明之际围绕“气在理之先” 还是“理在气之先”问题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以张载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气 在理之先"气之浮升,动之性为阳性;气之沉降,静之性为阴性。气受阳性影响, 就浮升,受阴性影响,就沉降,这就使得气处于永远聚散之中,气聚形成各种事 物,气散使事物消亡。但张载以“气”产生事物的看法,无法解释宇宙间事物有不 同种类,于是出现了以程(颐)朱(熹)为代表一派,提出“理在气之先”的看法。认 为宇宙间万事万物是由于“气”遵循不同“理”而产生的,花之为花是因为气聚时遵 循花之“理”叶之为叶是因为气聚时遵循叶之“理”“理”是形而上之“道”具体事物是 形而下之“器”“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 子语类》卷九十五)此物之所以成为此物,是因为此物存在之前,己有此物之“理”。
例如在发明舟、车之前就己有舟、车之“理”所以发明舟、车,不过是人们按此“理” 造成舟、车而己。
正因为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各自反映了事物的一个侧面,一个片面, 因而他们的哲学理论只是一种片面真理。这样在哲学发展过程中显现出它的特点 与规律,这就是一种哲学发展表现形式到一定阶段必为另一种哲学发展表现形式 所取代或否定,形成了哲学发展表现形式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西 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得到充分证明。
苏格拉底哲学是古希腊时代哲学发展第一种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可 以说他是哲学大众化的始祖。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他(指苏格拉底)把哲学从 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黑格尔 也指出:苏格拉底的哲学,“人们每每就是如此了解(看来是如此),好像最好的最 真的哲学就是茶余酒后的哲学(成为家庭常备的药品,因而非常适合人们的日常 观念),这种哲学可以供我们与亲朋好友谈论正义等等,以及天南地北的见闻, 和日常生活里的真理,而不深入天际的深处——或意识的深处。”③苏格拉底的 哲学,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课堂的“独白”而是从哲学家“象牙之塔”走出来到人群 中去,他在雅典街头巷尾、竞技场和市场上,周围常簇拥着许多群众特别是青年 人,进行谈话、讨论或辩论,中心内容是民间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诸如:什么是 真、善、美什么是正义、非正义等等。试图通过讨论、辩论引出普遍定义。这是 苏格拉底的辩证术,又称“接生术”。苏格拉底反对哲学脱离实际的空谈。“他的哲学和他研讨哲学的方式是他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 事;也的哲学活动决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的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的。“他的 哲学不企图建立体系……不像柏拉图那样脱离实际生活,脱离世间事务。”®他 与人们谈论问题,实际上是直接针贬时弊的,这正是他被当时希腊民主派统治者 指控为煽动和毒化青年的原因所在。苏格拉底哲学的实践性,不只是言传,还表 现在身教,他以俭朴、刚健、正直、英勇以及视死如归的高尚人格,在雅典公众 面前树立了一种道德典范。
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推柏拉图哲学,他的哲学引向 学园内的研究,是哲学专业化和抽象理论化的典型代表。黑格尔指出:柏拉图哲 学的特点,在于把哲学的方向指向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并且把意识提高到精 神的领域里。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普通、一般的永恒 不变的观念,以概念是具体事物的本质或共同本性,并进一步加以发展提出“理 念论”。认为“理念”构成的理念世界,是惟一的真实世界;我们感官所感知的具体 事物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现象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的关系。
他提出“分有”说(participation)和摹仿(mkation)。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分 有”理念的结果,例如一件东西所以是美是因为“分有”美的理念的结果。究竟是 怎样“分有”的,柏拉图的论述十分思辨、晦涩,甚至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再看看柏拉图晚期最重要著作《巴门尼德篇》。柏拉图晚期为了修正 “理念论”的问题,即具体事物与“理念”相分离的问题,创立了概念辩证法。《巴 门尼德篇》是他的概念辩证法的著名杰作,同时又是最抽象思辨难以理解的著作。
我国著名哲学家陈康指出:柏拉图的著作己几乎每篇是一个谜,或每篇至少包含 一个谜了;然而《巴曼尼得斯篇》(《巴门尼德篇》的早期译法)乃是一切谜中最大 的一个。研究柏拉图哲学的人对这篇‘炎话’有两个不同态度:一即努力猜这个谜, 一即认它是个谜而畏缩。猜谜的工作始自新柏拉图派,经过了一千数百年至今尚 无一人猜透。畏缩不前的人呢,他们几乎对这篇‘谈话’不能卒读。”®陈康翻译这 篇“谈话”时,作了详细注释,注释为译文九倍,由此也可见“谈话”之深奥难懂丨 这篇“谈话”讨论的一个“纯哲学”问题:相反的“相”(概念)什么条件下彼此相结合, 什么条件下彼此相分离。其推理过程是以“一”的各种情况而开展:如果一是”,“如 果一不是”,各作出四种假设。陈康译文注释中对八组的假设作了详尽论述。比 《巴门尼德篇》稍晚的一篇对话《智者篇》,提出三对“最普通的种”存在,非存 在;动,静;同,异。并且详细论证了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结合的问题。这种论证被称为“通种论”。无论是《巴门尼德篇》,还是《智者篇》,柏拉图阐 释的概念辩证法,不仅在一般读者眼里是“天书”,不敢问津,就是专门从事西方 哲学研究的人仔细理解起来也是十分头痛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充分表现了他对柏拉 图哲学的态度。亚里士多德首先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最大的错误是 “理念”与具体事物相分离。亚氏认为没有具体的桌子就没有“桌子”理念,即个别 先于一般而存在。他“常常只是在个别的、特殊的东西上面作哲学思考,而不谈 说绝对者、普遍者、神是什么;也总是从个别进到个别。”©(黑格尔这段话只说对 了一半,即亚氏从个别、特殊的东西出发思考哲学问题,但他并不是不谈普遍性。) 《动物志》英文译者汤普逊(D.W.Thompson)在“译序”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以对自 然界进行考察,收集和分析大量经验事实作出理论结论,从而修正了柏拉图原来 那种主要出于抽象思辨甚至带有某些诗意的自然学说。因此亚里士多德哲学比柏 拉图哲学更带有浓厚的经验论成分。”③所以康德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经 验主义首领,柏拉图是理性主义首领,是有一定道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亚里士 多德哲学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种否定。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活动通常是每天上午率领一些有学问的朋友和学 生一道漫步,讨论一些深刻的学术问题,称为akroterion,可以译为深奥的或秘传 的学说;下午则在柱廊对广大的初学者和旁听者作公开讲演,称为exoterikos,可 以译为通俗的或公开的学说。他的著作也可以分为这样两类,策勒认为《论题篇》 和《政治学》等属于exoterikos,而《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等则属于akroterion。
也有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生前写定并公开发表的著作属于exoterikos,而他生前 留下未曾公开的那些讲稿笔记经后人编纂成书的那些著作属于akroterrion。现在 要确定哪些著作属于exoterikos,那些著作属于akroterion是困难的。”©的确,要划 分亚里士多德哪些著作是通俗的,大众化的,哪些著作是深奥的,专业化的,是 困难的;旦从其哲学内容来看两者兼而有之,这是确定无疑的。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从哲学发展表现形式而言,亚里士多德哲学一方面是对柏拉图哲学的否定, 回复到苏格拉底的哲学;旦另一方面,他的哲学又不是简单的回复,因为他的哲 学同样包含了深奥、抽象、思辨的,纯理论现形式的“合题”,即否定之否定。
弗•培根是近代经验论的开创者,也是近代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和现 实化的一个代表人物。“我们可以借用西塞罗形容苏格拉底的话来形容培根:他 把哲学理论(从天上)带到了世间的事物里,带到了人们的家里。”®黑格尔这个评 论是确切的。培根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阅读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著作,他既不喜欢柏拉图的抽象思辨理论,也不喜欢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只能用于辩论,而不 能解决人们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培根论说文集》以亲身经历与体会,广泛 讨论人生问题,文字优美,语言通俗,内容充满人生哲理,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他在《论学问》一文中写道:“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 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 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史鉴使人明智;寺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専 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罗素指出:培根哲学的全部基础是实用性的,就是借助科学发现与发 明使人类能制驭自然力量。”③培根重要的哲学著作《新工具》就是如此,写作 形式是语录式的,简单明了,也很实用。该书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 量。”(Knowledgeandpower1Sumty)己为广大群众所引用。培根是近代归纳法创始 人,他反对狭隘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并作了生动的比喻;狭隘经验者好像蚂蚁, 只会采集材料,不会加以消化;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只会吐丝结网。真正的哲学 家要像蜜蜂那样,既会在田野中采集材料,又会用自己的能力加工消化。
以狄德罗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是继弗•培根之后近代哲学 发展第一种表现形式的哲学家。狄德罗指出:要使哲学在俗人眼中成为真正可尊 重的,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这就是为他指出哲学伴随着效用。”®18世纪法国 唯物论者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统治者和宗教神学,成为战斗的唯物论和无神论者。
列宁说:8世纪法国无神论虽然有不少不科学和幼稚的地方,但他们“所写的那些 泼辣的、生动的、有才华的政论,机智地公开地抨击了当时盛行的僧侣主义”⑤。
并指出:恩格斯早就嘱咐过现代无产阶级的领导者,要把18世纪末战斗的无神论 的文献翻译出来,在人民中间广泛传播 在《达朗贝和狄德罗谈话》中狄德罗为了论证物质第一性、人的意识 是物质派生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用了许多生动、通俗的例子。他说:鸡蛋原来 是没有感觉的物质,但由于受到温度和运动的影响,它就慢慢成为小鸡,便由只 有迟钝感受性过渡到有活跃感受性的东西,人的意识就是从活跃感受性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他最后宣称:我们就是拿这个蛋来推翻一切神学学派和地球上的一 切神庙。”©狄德罗认为人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形象地把人比作一架赋 有感觉能力和记忆能力的“钢琴’’,人的感觉是“键盘’’,只有外界事物去弹它时, 才能发出音响,即产生感觉。他抨击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像一架发疯的“钢琴’’, “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目的是为了汇集各种知识,并以通俗语言传播科学知识,反对愚昧,为了子孙后代更有知识,更有道德和更加幸福,所以 被称为现代“普罗米修斯”。在编纂工作中,历尽艰辛,经受迫害,不屈不挠。恩 格斯称他为坚持真理而贡献一生的战士。
近代哲学发展第二种表现形式,毫无疑义是德国古典哲学两位代表人 物康德和黑格尔。他们的哲学抽象思辨和深奥难懂是大家公认的。首先他们构建 出哲学体系时创造了许多名词术语令人难以理解。这里先列举康德哲学中几个哲 学术语:
先验(Transcendental)。康德是第一位把先验与超验(Transcendent)区别 开来的哲学家。他说的先验(知识)虽然不是来自经验,但又不是完全在经验之外 或先于经验的,并且又是对经验有效的东西。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先验哲学。在 《纯粹自在之物(Dingansich,又译为“物自体”。自在之物与现象(Phenomena)是构 造其哲学体系的两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们只知道自在之物的存在,却永远无法 认识它,我们认识到的只是自在之物的现象,即当它作用于我们感官时所产生的 表象。
黑格尔说:对于康德哲学的研究,由于它的表达形式之散漫、冗长和 特有的术语而加重了困难。”®其实黑格尔自己的哲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下面我们 也列举黑格尔独创的几个哲学术语:
绝对精神(absolutGeist)。“绝对精神”在黑格尔著作中有广义与狭义之 分。广义的绝对精神是指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是宇 宙万物的内在推动力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过是它在运动中的外在表现。恩格 斯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先于世界而存在,“在世界之前就有的‘逻辑范畴的 预先存在"不外是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②。狭义的绝对精神是 指精神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
绝对理念(absolutIdee)。绝对理念是指其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过程的 最后一个阶段,是最丰富最具体的概念,在这里一切矛盾对立都达到统一,作为 逻辑阶段的发展也终止,这样,绝对精神要“外化”为自然界。罗素指出:“黑格 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定义‘绝 对理念’的实际原话非常晦涩。”“德文原文更难懂。”③(德文定义是:
客观思 想。这是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大全”,它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思想本身;一是精神、思想的表现,即存在或物质。整个宇宙是两者的统一,所以客观思想最能表 达真理,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狭义层次说,客观思想是事物的本质与核心。
其次,康德、黑格尔是哲学史上构建了最庞大、缜密的思辨哲学体系 的哲学家。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 断力批判》,构成真善美的哲学体系,约一百万字。黑格尔哲学体系由《逻辑学》、 《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组成,其字数更多。康德、黑格尔哲学,不仅体系 庞大、字数多,而且内容十分抽象思辨,晦涩难懂,难怪一般读者望而却步。但 是他们的哲学却蕴藏着丰富的人类宝贵思想。康德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论证了人的 主体性思想,他的发现被誉为“哥白尼革命”。黑格尔哲学只要我们深入到里面去, 就会发现无数珍宝,特别是他的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创立,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清除其唯心主义和神秘 主义内容,使哲学理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精神武器。马 克思公开宣称:在未来人类解放事业中,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 产阶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 自己的精神武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 力量来摧毁;旦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的哲 学世界观具有旗帜鲜明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同德国古典哲学家把革命火花隐藏在 “迂腐晦涩”和“笨拙枯燥”的词句里面形成鲜明对照。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否定,回复到18世纪法国战斗无神论和唯物论。马克 思有句名言: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 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无论在科学性还是在实践性上,是18世纪法国 哲学无法比拟的,因此又是对法国战斗唯物论更高层次上的回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群众得以解放的思想武器,它要求哲学从哲学 家的课堂和书本中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中的武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