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劳务合同 > [大学生爱国主义发展要求思考研究论文(共5篇)]

[大学生爱国主义发展要求思考研究论文(共5篇)]

来源:劳务合同 时间:2019-11-10 08:10:51 点击:

大学生爱国主义发展要求思考研究论文(共5篇)

大学生爱国主义发展要求思考研究论文(共5篇) 第1篇: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现状 1.基本状况 多数大学生在对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
对贴近生活 的电视节目或者纪录节目的关注度也不曾减退;
对有关国家政治、经济的问题, 大学生也时常关心;
对于“爱国途径”“国籍选择”等问题,部分大学生会持观望、 迟疑态度,此时,大学生的原则和观点具有不确定性。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受经 济全球化冲击较为严重,在此背景下,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意 识逐渐弱化,民族观念逐渐模糊,甚至少数大学生还会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文化。

其次,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不够重视。大学生在中国校区接受政治课程教育时, 教师讲授传统课程的时间远远多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时间,致使学生的爱国思 想未能得到有效升华。最后,学生个体问题明显。由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 “三观”形成期,学生在这一阶段思想极易被影响和改变。此外,还有一些媒体借 助网络平台歪曲事实和主观报道,甚至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如果爱国主义教育仍 以传统方式进行,那么教育效果会远远达不到预期。

2.存在问题 一方面,教育脱节现象严重。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我国 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时代性,尤其是和平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够系统和深入,这对 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强化这类大学生爱国教育观念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缺乏教育实效性。学生能否获得中美合作院校的入学资格,受语言、 专业成绩等条件制约。为了获取入学资格,学校特意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语言和 专业课程,过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最终导致出现爱国主义理念和知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此外,学生来到美国后, 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适应环境、教育模式以及生活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爱 国主义教育中断。

二、中美合作办学推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1.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中美合作院校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教育目标,国际化人才不仅要具有 开放的国际视野,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了解有关国际规则。然而,是否具有 爱国主义情怀是决定国际化人才完成学业后能否回报祖国的关键。美国属于发达 国家,无论是社會环境、经济条件都与我国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大学生到中美 合作的美国校区就读后,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极易减退。如果这时不加强培养学 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学生极易贡献才智于美国。

2.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不甘示弱,为了降 低国家的安全风险,提高文化软实力,应注重培养这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以此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3.应对文化霸权主义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霸权主义愈演愈烈,大学生在中美 合作办学院校中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会感受到明显的文化冲击,此时大学生 更要坚定文化立场,强化爱国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国际上占据主动地位, 才能对文化霸权主义应对自如。

三、强化中美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1.融入国际教育 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中,发展内涵逐渐丰富,在维护国家安全、 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国际公民教育的价值,即开阔公民的国际化视野、 提升公民的世界意识、强化公民的民族责任感。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国际化意识、 国际化视野,还要对文化差异持尊重态度,并且严格遵守国际合作要求。对接受 中美办学模式教育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国际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这不仅符合 教育适应性发展要求,同时,还会取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2.加强隐性教育 传统方式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显性教育,该教学模式单一、方法刻 板,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具有滞后性。为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隐性教育优势,应增加历史学科课节、延长历史课时,通过对比法使学生 感受到我国的发展变化;
重视优秀人物教学,实际教学中列举邓稼先、钱学森等 教学案例,他们都是学有所成后,坚决放弃外国优越环境、一心回报祖国;
充分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搜索有关祖国的热点事件,组织学生针对这类事件积极谈论, 通过谈论,使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魅力和教育意义,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3.注重渗透教育 中美院校大学生在美国校区学习时,会对美国环境、生活方式、交友 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与此同时,学生在短时间内会 表现出各种不适应。此时,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应以日常生活 为切入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 均注意自身的实际表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国家形象有直接联系。与此同 时,大学生还应及时参加避险教育以及保密教育,通过相关教育,提高对祖国的 关注度。将爱国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强化爱国主 义修养。

4.强化情感教育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实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应 追溯教育本质,以亲情教育、乡情教育等阶段性情感教育为途径加强爱国主义教 育。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灌输性,学生对国 家的情感仍停留在浅层意识层面。大学阶段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形式 性。通过情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从内心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 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爱家人、爱城市,通过小爱过度到大爱——爱祖国,只有这 样,大学生才能坚持爱国、用心爱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才会慢慢升温。

5.创新教育手段 网络信息化社会背景中,借助网络信息的超越时空性、丰富性以及便 捷性等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爱国主义教 学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探讨爱国主义类 话题时会集中注意力、提高参与度,有利于爱国情感迅速升温,有利于充分调动 爱国意识。

综上所述,在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通过融入国际教育、加强隐性教育、注重渗透教育、强化情感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手段等措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 爱国主义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 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政治保证。

第2篇: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时代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升,在新形势下,爱国 主义教育不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还面临沉重的发展挑战。红色资源是时代发展 中所凝聚的精神瑰宝和有价值的历史遗痕,它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媒介, 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笔者将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着重探讨爱国主义教育。

一、红色资源概述 (一)概念 红色资源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媒介。

近年来,红色资源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它主要包含广义和狭义这两层概念, 从广义层面上来说是指所有能够满足历史发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民族发 展进程的资源;
从狭义层面上来说是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以及抗战 中所形成的资源,一般指代物质资源与隐藏的精神资源。而桂北红色资源主要指 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期,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创造的物质资源 和精神资源。其中物质层面的红色资源包括:革命历史遗迹、革命纪念馆、烈士 碑墓、重要会议会址等,这是红色资源的载体。精神层面的红色资源包括:在中 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红色资源的主体。

(二)分布及类型 在桂北地区,红色资源主要集中在灌阳、全州、兴安、龙胜、资源、 灵川等地区。形成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兴安界首红军堂、猫儿山 老山界和湘江战役觉山铺、新圩阻击战遗址为代表的长征文化遗址;
以八路军桂 林办事处旧址、救亡日报报社旧址和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为代表的抗战文化遗址。

1.物质资源物质资源一般指代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纪念馆、墓碑和革命前辈 的文物。例如,湘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和旧址、海酒井烈士纪念碑、平等红军烈士 纪念塔等。

2.精神资源 精神资源一般指代现代理念与宝贵的民族精神,主要形成于战争时期, 例如,桂林“长征精神”和“抗战文化”的相关史料、红色文化等精神资源。

3.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一般指代革命时期所形成的歷史文献、编写的歌曲、制作的 影像以及口号标语等,这些资源可指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能疏通情绪、鼓舞精 神,其蕴藏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例如,文市、水车红军标 语。

4.人物资源 人物资源一般指代在革命与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全国各地所涌现出的 代表性人物,他们全面彰显了我党的价值取向,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着带头作用, 例如,革命烈士王河天、赵志光等。他们具有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拼搏、 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在各个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鼓舞作用。

二、爱国主义教育中红色资源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高校愈发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改进教育内容,不断创新 教育形式,其中桂北红色资源凭借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得到了桂林高校的广泛关注, 诸多高校已同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和恭城 县红岩村等开展了建立德育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的深层次合作。

(一)桂林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第一,邀请革命先辈或知名教授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桂林理工大学 邀请了抗战老兵给学生讲爱国故事,让青年志愿者们体悟到要感恩,要继承和弘 扬爱国主义精神;
缪秉魁教授在理工大学的专题报告中讲述在南极科考期间,不 畏艰难险阻,积极投身到各项科研当中,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 神和高校精神完美结合,用行动诠释着他的爱国情怀。第二,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视频。桂林理工大学通过观看阅兵仪式 活动,旨在激发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在场学生都明白肩上所应承担的历 史责任,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而努力奋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 过让学生门看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影片《我的1919》,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继承和发 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用实际活动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第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和测 绘地理信息学院师生代表到雁山镇马君武先烈陵墓,开展了以“继承民族优良传 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清明扫墓活动;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 以“弘扬爱国主义,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实践 团参观走访了桂林保卫战遗址、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陈光烈士纪念碑、八路军 驻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抗日烽火映桂林》展览、临桂飞虎队遗址公园、广西省 立艺术馆等红色革命地,并在现场举办重温入党誓词、凭吊革命先烈等活动。桂 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举行纪念烈士扫墓活动,以“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校医院 党支部开展迎“七一”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团委开展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齐聚七星公园三将军墓、八百壮士墓,向革命先烈献词,表 达对革命先烈们诚挚敬意和深切怀念;
广西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铭记历史、缅怀 先烈”纪念活动,带领MBA学员参观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八路军驻桂林 办事处机要科、电台室、交通运输科、铜像雕塑展馆、“中国梦”图片展馆等。真 切感受革命先烈,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顽强精神。

第四,以新媒体为载体传递爱国情。广西师范大学支教团开展网上祭 英烈传递正能量,广西师范大学支教团积极组织“清明祭英烈,共筑中华魂”线上 祭英烈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认真浏览每一页网页,并通过向英烈敬献鲜 花,留言寄语,表达对英烈的缅怀之情。

(二)桂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高校通过思想教育课理论、时事讲座、参观革命历史遗迹等途径对大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桂林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其 相关教研组织开发桂北红色资源利用地理优势、传递桂林“长征精神”红色文化等 精神,部分高校均围绕其物质层面开展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参观了 红军战地遗址、烈士碑墓,增加了大学生的历史积累,加强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热情, 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虽然部分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 是,也涌现出了一定的问题,我们应高度重视。

第一,忽略大学生的主体性。现阶段,在红色资源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主要围绕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 大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大学生要多发掘桂北红色资源,掌握一定的史料,增强 自主参与性。实际上,红色资源拥有特定的背景和形象的故事情节,若能将其与 大学生的想象、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则可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育手段单一。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主要采用课堂传授的 模式,教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参考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 其辅助,在网络普及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高校应有效利用网络这一手段,积极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追求刺激,而 原有的教育模式内容陈旧、比较封闭,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存在较大出入。

第三,整体效应不明显。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用红色资源时,普 遍存在整体效应不明显的现象,大部分高校均将本地区所拥有的红色资源作为主 要应用对象,缺少对全局的考虑。虽然桂林经历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 战争等历史事件,遗留了较多的红色资源,且各个地区的红色资源均存在一定的 差异性,然而其教育目标是相同的。

三、爱国主义教育中红色资源的应用策略 (一)深入挖掘精神内涵 为改变革命圣地与遗址遗迹参观常态,进一步认识红色资源,真正领 悟红色资源,要求我们深入挖掘精神内涵。依照红色资源,有效融合时代精神, 将其转换成可被当代大学生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应以大学生的爱好为 切入点,帮助学生选择针对性的红色资源,结合时代背景与故事情节进行深入研 究,增加领悟深度。

(二)重视区域整合 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若想最大限度地利用红色资源,则应以当地 红色资源为落脚点,深入挖掘,巧妙引用,同时,还应重视外部辐射,构建统一、 健全、富足的教学资源链。因此,各所高校应加强合作交流,积极交流和分享应用经验,对于蕴藏大量红色资源的地区应主动支援匮乏地区,为匮乏地区的红色 资源教育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一定的素材资源。另外,加大区域联动,坚 持走顾全整体、红色不划分的应用路线。这有利于红色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实现 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还能丰富教育资源,缩减教育成本。

(三)构建成熟的教育体系 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应用红色资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具体的 落实过程中,应构建成熟的教育体系,该体系应集政府机构、家庭和高校于一身。

其中政府机构发挥着主导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依赖政府,尤其是对政府颁布的政 策的依赖程度更大。政府所主张的爱国主义基地,截止到目前为止,已实现对外 开放,同时,大学生可免费参观,这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政府提倡的红军长 征精神、抗战精神等赢得了大学生的支持,教育效果良好;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 师,而家庭教育直接关乎着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采 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孩子踊跃参加爱国活动。另外,社区、 街道以及村委会等應有效整合周围红色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尽可能为大学生构 建积极的教育环境;
高校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场所,在爱国主义教育活 动中应用红色资源时,应全面渗透到高校教育活动中。红色资源不仅要融入到教 材中,还应有序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红色资源时,合理组织策 划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强化爱国情怀,使其成为 文化水平较高、自律严谨、思想品质优良的新人。通过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一 定能够创建一个奋发向上、积极浓厚的教育环境,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全面服务 爱国主义教育。

(四)丰富教育手段 1.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资源的主要手段, 其在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高校应改进传统单一的教育手段,通 过网络,合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可以构建红色网站,并在其上发布与红色 资源存在关联的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度,加强自主学习。也 可以通过QQ、微信等具有较强交互性的工具共同分享交流,实现自我教育,端 正学生的价值观念。

2.发扬红色文化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并将爱国主义情怀的 培养融入到知识讲解中。历史知识教育既是枯燥的,也是遥远的,为了让大学生 认识历史,增添历史的生动性,则应改进展示手段,丰富历史教育。红色资源作 为精神瑰宝和珍贵的历史遗迹,它在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扬 红色文化,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构建崇高的精神家园,强化优良文 化,抗衡腐朽文化。通过红歌比赛、文艺演出、作品展览等活动,逐步渗透爱国 主义教育,经由爱国主义情感践行到实际行动中,形成爱国主义意识。

3.借助红色资源点缀校园景观 高校校园中包含较多的建筑物,例如,雕塑、园林等,在这些常见景 观中适当融合红色资源,达到传播校园文化的目的。在校园景观中融入红色资源, 不仅贴近现实生活,还可创设一种极富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

4.加强实践教育 爱国不单纯是一种个人情感,也是实践活动。对于高校而言,旨在通 过爱国主义教育来践行到现实生活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爱国主义教育应严格 遵循贴近现实生活的基本原则。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红色资源外,还应规范开展 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并将爱国思想与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效融合到一起,让学 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陶冶,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水平不断提升,以此来 加强爱国教育。为达到这一目的,高校可借助节假日、革命先辈的诞辰、红军长 征以及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时刻举办纪念、旅游和瞻仰等事件活动,有效利用红 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还可以在假期中,组织开展实地调查工作,深 入社会,了解基本国情,直观体会改革开放的辉煌成绩,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 活,敬仰革命先辈,热爱祖国,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栋梁之才,服务社会。

作者:李青玲 第3篇: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的理性思考 在自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结合其 特点,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使正确的爱国主义情结内化于他们的思想, 最终为其改造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当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 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内在素养,更能有效地抵制西化,弘扬我 国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一、自媒体简述 自媒体(WeMedia)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等一系列 手段为广大受众以及个人提供各类信息资源的一种新兴媒体传播路径。自媒体平 台作为一种载体,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氛围,可以让不同的声音在这里都能够被传 播,同时利用自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微博、微信以及贴吧、论坛等。与传统 媒体相比,自媒体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即时性;
信息接受与反 馈中的交互性;
媒体资讯的海量性;
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共享性等。自媒体种种 特征的“新”不仅体现在范围上,并且还体现在理念上,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分 析,自媒体中的传播方式是形式,传播的理念是内容,不断革新的技术与途径为 自媒体呈现了新的传播方式,而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传播的理念又有反作用,两 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二、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一)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带来的契机 1.丰富了教育内容,增强了主体性和实效性,并且拓宽了教育信息的 获取渠道 新媒体融图像、文字和声音于一体,增强了其形象性和吸引力,大学 生可以通过自媒体获得新颖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的是单 向灌输式的教育,忽视和削弱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自媒体的双向性甚至是多 向性的特征为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大学生通过大量的信息可以获得有 效的资源,从而在短期内提高效率。在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和发起下,设立了 很多像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网等爱国主义教育综合门户网站,提 供了丰富多彩的相关资源。

2.拓展和创新了教育模式、扩展了教育资源的收集以及深入大学生群 体 新媒体打破了以往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在网上观看公 开课和视频课来增强爱国主义的自我教育。音乐和动漫等新颖的教学模式也会使 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感染力。自媒体丰满的信息资源有利于使教育者突破地域限 制,扩展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一方面注重积累,重视材料的真实性,对其进行有 效的整合并加以利用;
另一方面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自媒体的社群化特征让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的分组功能在圈子内有选择地接受或发送信息。教育者也 可以运用学校运营的公众账号为学生开通网上服务平台,从而使官方平台成为学 生的主要信息渠道。自媒体传播手段的互动性有利于焕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 表达他们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带来的挑战 1.冲击了传统教育模式和高校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而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 受,后者很少展现出自主的一面,所以教育的途径仅限于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两 种方式。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日益凸显其主动性的一 面,这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意见领袖争夺话语权,网络文化的娱乐化 在某种程度上挑战着爱国主义素材的严肃性和深刻性。

另外,多媒體时代的大学生已经脱离了完全依赖教师的环境,可以多 渠道地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育者在极其开放和 自由的自媒体环境下,由于思维方式和年龄等原因表现出的网技差、观念旧和话 题弱,尤其是个人知识水平的制约,难以应对各式各样的网络现象,再加上有时 网络信息传播的失衡等问题,使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受到了挑战,从而弱化了 自身对大学生的引导能力。

2.纷繁复杂的自媒体环境导致监管的不可控性 各种海量的真假难辨的言论和和思想不经筛选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大学生尚未真正步入社会,对自媒体 环境下的信息缺乏鉴别能力,由于长时间在校内以学习为主,极少机会接触社会, 网络便成为他们了解社会的窗口,所以一些不实的信息难免会对他们产生误导, 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他们受到多元化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失 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自身价值观的紊乱。不同价值观念及各种思潮的 彼此作用,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部分人非理性地 发布和传播信息,致使网络平台成为各种非主流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论战的战场, 减弱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特别是自媒体形式的网络中藏匿着一些反华 势力和极端分子,他们虚假宣传、歪曲事实,肆无忌惮地散播一些反党反社会的 不实言论,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纷繁复杂,使法律也束手无策,导致自媒体 环境出现不可控性。三、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培养校园媒介生态环境,加强线上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 治课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利用开放式的自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 流,也可建立相关的微信群、博客群等平台引领学生探讨交流爱国主义有关素材。

高校对大学生要平等对待,还要正确认识自媒体使用的主体性。线上平台建设是 爱国主义教育的自媒体融合之路,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平台网 站,加大主流信息的输出量,当然这样的在线平台要符合大学生的自身实际,管 理和运营的理念要适时调整,不断地革新。同时要创新微信、微博平台的运营策 略,做到教育者在运营微博时的权威性和目标性,媒体内容要呈现多样性。也可 以借助其他诸如视频、网上课程等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传播的效率和速度。值得一 提的是,在话语权建设中官方应更加注重公信力。在海量的信息解释中,民间的 信息自主权与官方信息解释权之间的矛盾不是根本对立的矛盾,而是信息社会的 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会随着信息权利的妥协逐渐消融。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使 其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要结合时代特征,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让 学生在自主与民主的前提下进行讨论交流。

(二)丰富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认识与 文化引导 根据布迪厄惯习、场域理论我们知道,爱国主义也经历了一个社会历 史发展过程,惯习虽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但它同时也具有历史时代性。

所以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成为必然趋势。教学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 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把“中国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同时,教育学生 理性爱国,把爱国的种种热忱转化成实际行动,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原则,又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加强大学 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大学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 的校园文化活动,甚至组织大学生亲临基地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感受爱 国先驱深深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在实践中潜移默化 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以生为本,提升教育队伍的素质,强化校园文化功能在组织活动和教学的过程中,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时刻关注大学生 兴趣,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学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 的道德素养和理论水平,从而感染学生。同时,对于目前所处的自媒体的大环境, 教育工作者还要提升自己与多媒体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自媒体技术,以满足 课堂教育的多种需要。另外,认真推广并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校园广播等一切 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识方面的宣传。高校还可利用手机的传 播功能对大学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在历史性的纪念日里推送专门的相关知 识,这种方式成本低效果明显。

(四)健全监管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建构自媒体治理模式 因为自媒体具有不可控性,所以单单依靠学校监管负面信息是不太可 能的,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承担起相应责任。也就是说,国家主管信息行业部门 必须履行相关职责,对自媒体海量的信息进行源头净化。政府必须对自媒体进行 相关调研,有针对性地立法,并切实加强执法力度。只有通过学校和政府相互配 合相辅相成,才能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最大化。同时,各大高校要建构 自己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建立长久的监管部门。由于自媒体具有的隐蔽性, 高校应建立多维度、立体的网络信息筛选机制,及时调整网络引导和疏导的力度。

舆论方面的有效引导也不容小觑,只有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有目的地进 行爱国主义宣传,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强调的 是,我们一定要眾志成城,坚决反对网络中反社会、反马列主义的各种不良思潮, 努力捍卫自身舆论的主导权。

当今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自媒体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积极 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思想的教育,尽最大可能 消除自媒体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把思想政治课上既实用又高效,并在实践中不 断地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陈永光 第4篇:文化自信下大学生爱国主义发展路径探讨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即“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进。”这里所提出的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 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文化自信下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自信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文化认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 所传承的精神力量,它不仅能够凝聚民族的传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时代 的特征。只有将中华优秀的文化作为基础,才能实现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的 目标,因而不难发现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和开 展,体现在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回顾,在回望中继承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 化的发扬。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对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爱国主义作为民族文化的 一个重要的组成,其教育的过程应该从相关特点出发,综合运用中国的历史和文 化来开展,同时也要结合相关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个 人对中国历史风俗的了解,进而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加 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能够正确的 看待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充分继承民 族的优秀文化。

(三)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够推动文化的创新。文化自信要求人们对自 身文化充分的肯定。而文化自信的前提需要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需要继承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毋庸置疑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文化并非一成 不变,当今中国经济政治等迅猛发展带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 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让青年以发展的目光, 积极学习来自于全世界的文化与思想,进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竞争力和创新性, 才会使得文化自信更有价值和意义。

二、文化自信下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一)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青年人能够充分认同民族文化,我们就需要根据时代的发 展和特色不断调整教育的目标。只有拥有了正确的目标才能使课程教育的开展事半功倍。爱国主义的教育目标需要凸显出爱国的政治属性,否则此种教育就失去 了应有的价值,也必定没有应有的效果。

(二)加强国情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立 足本国国情。爱国主义是教育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的热爱,同时要 使高校大学生对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现实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 祖国发展进步历程。国情教育还应与当前的时代发展结合,不断弘扬改革创新的 时代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为 本民族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总和。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发展中, 我们一直将爱国主义作为其核心支柱。新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要不断吸收借鉴全世界的优秀文化,同时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央提出要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在不断加强对于国情和民 族精神的了解认知情况下,才能提升整体的文化认同度。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当下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高校应该充分抓住此机会,不 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中的主导作用。首先,需要加强爱 国主义的理论教育。利用富有针对性的理论教育来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本质内涵拥 有正确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将形而上的理论落到实处,在引导与激励中,深化自 身的爱国信念。其次,努力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爱国主义从本 质上来看较为理性和抽象,只有将其与社会实践结合才能更好的拓展和深化。高 校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方法和理念,就需要充分发挥各色人员的作用。

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到辅导员都应该参与其中,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文化资源、 红色革命基地以及公共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爱国主义理论 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主题鲜明、目标明确、易于接受的爱国主义 主题教育,学生在掌握爱国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而坚定对于民族文化的 自信。

(四)创建新媒体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现如今,大学生会用博客、微 博、微信等新媒体来实现人际交往,并且这些新媒体也成为其表达思想的主要渠 道。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 政治敏锐性和思想引导的方向性。不断增加关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学习,合理把 握新媒体教育的切入点。首先,可以通过高校论坛、班级日志博客、QQ群、微信群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关于爱国主义的 教育。其次,要利用好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充分发挥其参与性和互动性,创建关 于爱国主义主题鲜明的网站。对民族历史、爱国志士、时事政治等内容进行学习 介绍,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再者,由于大学生对 民族文化的认识相对狭隘和片面,因此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管,对在网络上 出现的有损国家利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论及时制止。利用积极健康的思 想,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文化多样性与多元化充斥着在校大学 生的价值观念,只有积极引导其思想走向和价值判断,才能使得高校大学生在价 值多元化的今天,避免误入歧途。十八大以来,我党提出了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 构想,这就必然需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针对于文 化自信,所需要的就是大力弘扬优秀文化。而高校作为思想和理论教育的前沿阵 地,在建立文化自信时就应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 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爱国主义思想融 入到平日的实践行动中,进一步巩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为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钟凤宏等 第5篇:国际化视野中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 习时鲜明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 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 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 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我们要积极倡导求同存异、 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 展进步。”[1]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化进程轰轰烈烈,中国的国际化步伐如火 如荼,“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鲜明的时代症候并赋予爱国主义以 崭新的时代内涵。国际化视野中大学生爱国主义应体现开放性、包容性、民族性、 理性等时代要求。

一、开放性 开放性是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国际化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和结果,反映了社会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决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都不能游离于 国际化进程之外,拒绝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只有充分利用 国际化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开拓 国际市场,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求得生存与发展。任何保守和封闭的国家和地 区都将被边缘化,甚至走向衰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获得了全方位的了解和走 向世界的历史际遇,也为大学生爱国主义开放性的塑造提供了重要契机。邓小平 反复强调,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闭关锁国的观念和思想必须打破。他曾 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 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30年的经验教训告 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新世纪新阶段,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 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 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3]改革开放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 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抉择。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中国国际化的过 程。中国的国际化之路客观要求大学生爱国主义必须与改革开放同步,摒弃传统 的、封闭的、狭隘的观念,确立开放的意识。

“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进 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 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这种学习,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立足于增强中华民族自 力更生的能力。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 发展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4]“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 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 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5]中国的发展进步,必 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大胆吸收利用外资,借鉴世界 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生产经验,坚持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人 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任何保守、封闭的意识和行为均会损 害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愚蠢的排外,或者有意无意的为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设 置这样那样的障碍,不管其主观动机多么善良,口号多么神圣庄严,客观效果都 是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时甚至因此错过重要机遇而千古遗憾。”[6] 国际化时代,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各国利益实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保持生态平衡、 治理环境污染、打击恐怖主义、限制核武器等国际性问题都关乎全人类的利益。

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一国之公民,也是世界公民,不仅仅是国家利 益的维护者,也是全人类利益的保护者。由此,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生爱国主义 必须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忠诚于祖国的 同时,兼具国际意识、开放性情感。这不仅不与国家利益相悖,反而是从根本上 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总而言之,大学生具有开放的爱国意识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 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必然选择。

二、包容性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在与世界互动中进行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世界 各国的文明成果。“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

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 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7]国际化视野中的 大学生爱国主义要求既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又要具有包容心态,尊重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包容性是与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相对立 的。大国沙文主义旨在宣扬本国或本民族的利益高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主 张以武力侵略或征服其他弱小民族,煽动民族仇恨,往往成为帝国主义、殖民主 义侵略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的理论工具。狭隘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表 现形式,通常表现为偏狭的乡土主义、保守意识、国粹主义的心理,排斥世界上 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和闭关自守。大国沙文主义与狭隘民 族主义总是相伴相随。如意大利杰出的爱国者朱塞普·马志尼认定:上帝任命意 大利担负文明世界的领导,就像它在罗马时期和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所做过的那 样。美国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艾伯特·贝弗里奇一再标榜:美国人是“一个进行征服 的种族”,“没落的文明和衰败的种族”应该“在更高贵和更年富力强的那些类型的 人所拥有的较高文明面前”消灭,美国民族是“最后领导世界复兴”的精选民族, 是上帝指定的“世界进步的托管人,世界正义与和平的监护人。”日本在明治维新 以后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源也在于许多学者、政客狂热的狭隘民族主义鼓噪。早 在1823年,信渊就在其《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中宣称:“皇大御国乃天地间最初 成立之国,为世界各国之根本”,因此,皇国(日本)号令全世界各国之“天理”, 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这一“天理”,皇国要首先吞并满州,继而将中国全部划入日本版图,而后从东南亚进军印度,最终“合并世界各国”。苏峰在其所著《大日本 膨胀论》、《将来之日本》等书中鼓吹:扩张主义乃“世界之大势”,进行甲午战 争获得巨额赔款和新领土这样的武力侵略,是使日本迅速富强的“捷径”。樗中则 露骨地宣称:“吾认为,我国民作为扩张之国民,其有最恰当之资格”,日本作为 “优秀民族,应当主宰劣等民族”。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纳粹鼓吹的日尔 曼民族是“优秀民族”,犹太及斯拉夫民族为“劣等民族”,“最强者的作用就是去 统治,而不是去和最弱者混在一起”同出一辙。所有这些言论无不是大国沙文主 义或狭隘民族主义的表露。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对世界和平以及本国发 展均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埃里奇·弗罗姆曾经指出:狭隘民族 主义是近代人的“血族相奸”,是近代人“神经不健全”的表现。它派生出的狭隘的 排外主义、狂热的沙文主义和血淋淋的种族主义,多少年来,不但一直是世界和 平与进步的巨大障碍,而且几度把整个人类及其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推入濒临毁灭 的边缘,至今仍然是导致许多国家分裂和战争热点的意识形态根源。

就中华民族而言,近现代屈辱的苦难史在大学生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 的印痕,在国际交往的冲突和摩擦中,长时间积淀的民族主义情绪难免被激发进 而出现反弹。西方媒体就此贬斥中国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 义,散布“中国威胁论”,诋毁中国国际形象,限制中国经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 更需要强调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包容性。周恩来曾指出:“我们的爱国主义是社会 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不是资产阶级沙文主义”。[8]社会主义爱国主 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国际主义指导下的加强民族自信心的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强盛,国家的 强盛是为了更好的造福人民,更好的维护和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与大国沙文主 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绝不相类。对此,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多次强调:
“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世 界各民族”。这里所说的“贡献”,就是“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 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邓小平把“振兴中华民族”和“真正 对人类作出贡献”看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侧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基本上 实现现代化、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的重大国际意义:“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 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
”[9]“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在 解决南北问题方面尽更多的力量。”[10]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中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 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1]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的演 讲中指出:“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 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 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 出自己的贡献。”[12]历史与现实昭示大学生,中国离不开世界,离开了世界,中 国将会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境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也必然遭到极大的压抑从而 发生萎缩病变;
同时,世界也不能离开包容的中国,一个高度发达、文明、繁荣 的新中国必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更大的积极作用,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 大的贡献。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包容性是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促进人类文 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三、民族性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 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 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4]爱国主义的基本前 提是对民族、国家利益的维护,民族性是国际化视野中大学生爱国主义应具备的 根本立场。

一方面,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生爱国主义必须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文化为根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民 族成员的共同感受、共同承认并保持其身份同一性的精神加速器和凝固器。历史 上的统治者往往从民族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中找寻激发民族热情,产生民族认同 的天然资源,以此来保持其成员对本民族的忠诚,保证对现有政权的服从。正如 安东尼·D·史密斯所指出:“历史的、神话的、宗教的、语言的、文学艺术的、政 治的,以及某种程度的经济联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传统的爱国主义和民 族意识的强大源泉。”[15]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爱国主义产生的重要源泉。国际化为 大学生爱国主义增益了诸多新的内涵,它不仅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 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使大学生萌生了更多的开放意识。但是,在对 外开放的历史潮流中,我们仍然要坚守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根基,积极开掘优 秀的历史文化、加强和巩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民族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文化,融铸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 当今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弘扬和培育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时代体现,是近代爱 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