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劳务合同 > 思维_放飞思维,在科学的领域里展翅翱翔

思维_放飞思维,在科学的领域里展翅翱翔

来源:劳务合同 时间:2019-10-27 07:54:38 点击:

放飞思维 在科学的领域里展翅翱翔

放飞思维 在科学的领域里展翅翱翔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极其重要的能力,也是我们探 究式学习的基本能力。人们只有学会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
才有可能对事物提出假设和猜想;
才有可 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本文以 一节三年级科学公开课的开展作为教学案例,谈谈科学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观察 探究 创新 兴趣 科学思维 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是作为小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 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的基本学科,它在帮助学生探 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神 圣职责,因而在科学学科中强化环境教育,既是合乎逻辑的, 同时又是非常必要的。尽管以往的自然教学中也包含一定意 义上的环境教育,但这种环境教育只是注重书本上环保知识 的学习,或者至多还包含着环保意识的渗透,但它并没有从 根本上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环境问题的欲望,也没有能够使学 生在实际的问题情景中运用所学环保知识,并将之转化为实 际从事环保问题调查探究的能力,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 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 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 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问题的提出水对于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科学 课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水的一些性质和现象的了 解,正处于熟视无睹的阶段。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中 的一课──《一杯水的观察》正是以水为观察的材料,让三 年级的学生对水的基本性质有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生活中 观察到水的各种现象,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探究兴趣,学 会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 还为今后有关水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策略的选择和问题的解决 在备课时,我将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将本节课设 计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设 计了一个“辨别水”的游戏,让学生从分别装有雪碧、可乐、 糖水、牛奶、水、醋的六个杯子中辨别出水来。学生在玩中 学、玩中思,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按照学生平时的习 惯,通过看、闻、尝等方法,将不是水的逐一排除,由易到 难,意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感受到了科学所具有的实 践性和真实性,学会科学地应用排除法、归纳法等思维方法 思考问题。第二部分,我对教科书中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拓 展,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液体”。关于“液体”的概念, 我并不打算简单地灌输,“学生的内心深处有着固有的发现 者、探究者的需要。”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观察、交流、讨 论,用石头和装在塑料袋中的水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液体” 与“固体”的区别,真正由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抽象的科学现象,领悟“液体”这一科学的概念。这不正是当前我们课 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吗? 第二环节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学生具有向师性,一 向把老师当作智慧、权威的象征,而向智慧、权威挑战,能 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我就以老师自身在生活中的发现入 手,先让学生预测“盐和沙分别放进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然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获得科学现象。这一过程不仅要引 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一种“实践出真知” 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有关 水的现象。这是一个未教先学的环节,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 色。现今的教材图文并茂,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完全可以通 过预习看懂教材,实践教材中提供的实验,对要探究的课题 有了思想准备。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从教材中充分提取较 难解决的问题,又可让学生把课外观察到的现象,搬到课堂 上来,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扩大学 生的知识容量。另一方面,真正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真 正改变了以往不管学生会不会,不管学生想什么,只要课文 里怎么写,老师就怎么教,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怎么说的, 教师就教学生怎么做的浇灌式教学模式。让老师成为参与者、 引导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的是自己想探究、感兴趣的问 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多向 的讨论之中把理解错的变为正确的,把生疏的变为记忆深刻的,把疑惑的变为理解的。集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课是活动的课程,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探究, 在活动中产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观察,在活动中培养了能力。

三、教学感悟 郭沫若老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 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为了让 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思考和探索充满整个课堂, 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在真实的生活 中放飞思想,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由 翱翔的课堂。

(一)营造活跃气氛,激发探究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 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 习,无异于一种苦役;
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 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 的催化剂,只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教学中注意用多种方 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气氛。我在上《一杯水的观察》一 课时,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自然科学这一课程,对此 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辨别水。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可乐、白糖水、雪碧、水、醋等几种液体,让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 生有的用“看”的方法,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辨别出了可 乐和牛奶,有的用“闻”的方法辨别出了醋和雪碧,有的学 生大胆地用“尝”的方法最终辨别出了水,并归纳出“水是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游戏深入浅出 地教给了孩子们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放飞创造思维。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 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 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 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 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 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 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 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 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 失败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 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在教学“液体”这一概念时, 我没有简单地灌输,而是通过孩子们的动手实验,小组合作, 亲身经历“水和石头有什么不同”的发现过程。孩子们的回 答异彩分呈,有的说“水是软软的,而石头很硬”,有的说 “水很冰”,有的说“水装在塑料袋里就是塑料袋的形状,装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状,而石头怎么捏都不变形”…… 他们的结论有的很天真,有的很独特,但“童心不可欺”, 那是思维放飞之时,创造性萌动之机,他们在不断的探究过 程和不断自我颠覆、总结过程中明白了:“液体就是像水这 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 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 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二者统一起来。

(三)提供开放性空间,放手让学生操作。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 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 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 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 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 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在教学《一杯水的观察》课前, 我布置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水的现象,甚至可以动手实验 实验。在课堂上,我惊讶地发现,学生们有着惊人的发现和 探索能力。他们演示了“盐水浮鸡蛋”的现象、“水的折射” 现象、“胖大海吸水”的现象、“浮力和张力”的现象、“水 爬升”的现象等等,真正在操作中发现了自然,在生活中挖 掘了自然。

(四)运用直觉思维,自由思考、大胆假设。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 是假设。”而直觉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由此可见,创造力与直觉密 切联系。布鲁纳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这种 天赋,应当做更多的工作去发现、从最早年级起便开始发展 学生的直觉天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 生运用直觉思维大胆猜测和设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 受逻辑形式的约束,自由地进行思考。例如教《一杯水的观 察》时,当孩子们看到同学演示“水用吸管引入另一个空杯 子”的实验时,学生问“水要流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学生大胆假设“会流完整个杯子”、“只会流一会”、“会 流到两边一样平的时候”……当孩子们操作完“沙不溶于水, 而盐溶于水”的实验后,他们又大胆地假设:面粉溶于水, 粉笔溶于水……课堂上类似这样的大胆假设层出不穷,但老 师都没有给予及时的回答,而是让孩子们课后根据自己的猜 想继续进行探究。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理论 认为: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创 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且还体现 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 发现,有所创新。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 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 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 力。”在当前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之际,课 堂教学的旧有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放飞思维、积极探究、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科学(3-6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3]、《科学教学交流资料》2005学年第2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