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劳动合同 > [传播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传播学研究什么

[传播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传播学研究什么

来源:劳动合同 时间:2019-11-06 07:58:07 点击:

传播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传播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属于一种传播现象,应用传播学的基本 原理理所当然。笔者在“传播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传播学的 受众理论、信息理论、媒介理论以及传者理论对传统课堂教 学模式进行改革尝试,取得了初步效果,对其他学科特别是 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播学;
课堂教学;
教育传播;
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人类进行经验、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 之一,是丰富多彩的人类传播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课 堂教学目前仍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基本 的教学组织形式”,[1]因此,把传播学原理在各科课堂 教学特别是“传播学”课堂教学中加以贯彻与应用,是理所 当然的。毋庸讳言,我国高校课堂应用“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本教材灌到尾”传统教学模式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当然, 在新技术条件下,该模式也会发生某些变化,如粉笔黑板被 多媒体课件代替,但其“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本质没 有改变。“传播学”课堂教学应当表现出职业传播风范和较 高传播效率。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大谈特谈如何有效传 播,而实际却是“对空气说话”,构成理论与实践的“反讽”, 教师形象、科学权威、教学效果都将一败涂地。

一、受众理论和传播原则启示:从了解学生开始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 化的活动”,[2]任何人类传播都不是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而是参与者之间多向循环的信息互动过程,因此,传播 活动必须遵循针对性和协同性等传播原则。针对性原则要求 传播者根据接受者的个性特点、阅历经验、心理态势、接受 需要和意识水平等,恰当地选择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方法 技巧,提高信息传播的贴近性和吻合性,增强传播活动的吸 引力和感召力,提高传播者的声望。协同性原则要求传播者 协调、处理好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使其处于协同操作、相互 促进的传播状态之中,发挥传播者的主导作用,调动受传者 参与传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融洽传受关系,创设和谐愉快 的传播气氛。所以,任何传播活动要想达到传而能通并取得 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从研究受众特点和兴趣开始。那么, 就“传播学”课堂教学而言,其受众有何特点呢?显然,“传 播学”课堂教学的受众是大学生。大学生是青年中有理想、 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不平衡 性、矛盾性以及可塑性等特点。[3]从智力发展方面来看, 观察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较大发展,记忆能力进入全 盛期,想象力的创造性和现实性增强而且范围更加宽广,抽 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不 再满足于书本或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喜欢独立思考,并能 对思考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关注事物越来越广泛,思考的 问题越来越深入。从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来看,从生理 到精神发展出多层次需要,主要包括发展、尊重、交往、贡 献等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占据优势地位;
同时在情感发展方面,表现出强烈与温和、稳定与不稳定、内隐与外显以及 容易移情等特点;
在人际交往上,讲求平等互助,注重精神 交流,比较真诚自然,很少虚伪和世故。具体到笔者执教的 学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因此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更加明确的追求,这 自然应当包括在对课堂教学传播受众的分析和考量之中。为 此,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到大学生受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 性发展特点以及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未来就业要求,笔者 尝试着改变一味“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 习为学生主动求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取教材重 点和难点并结合现实需要,在开课之初,在与学生共同讨论 的基础上,确定一系列题目,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十多个“学 习研究小组”,每个小组分工负责一个题目,通过查找资料、 小组讨论,把该题目涉及的知识内涵、思想线索、理论意义 以及现实应用等问题搞清楚、说明白,然后推举一名或多个 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阐述说明他们自己的学习心得,包括 自己在小组讨论中没有解决的疑问也可以展示出来在全班 范围研讨,最后老师根据学生展示和课堂讨论情况加以总结 点评,对有关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种改革打破了传统 教学模式单向传播的缺憾,把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信息互动,实现了课堂教学从以教师 为主到向学生为主的转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显著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得到锻炼和开发,自然,教学效果也因 为较强的针对性和协同性而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有了显著 改善。

二、信息与符号理论启示:理论课教学未必乏味 传播学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理论,对当今不少大学生来讲, 这门课听起来悬乎,“啃”起来无味,成为一门让学生望而 生畏、避之唯恐不及的“理论课”。信息与符号理论揭示, 要将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必须使编码尽可能清晰易 懂,让受众能轻松快捷地译码。在西方传播学界进行的“易 读性研究”中,对字词、句子、行段以及人情味成分等影响 译码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其中罗伯特•冈宁 (R.Gunning)提出的“迷雾指数”,是指文中词汇的抽象 程度、艰涩程度以及句子让人困惑不解的程度。传播学主张 “写作、说话要具体形象,不要太抽象概括;
要简明扼要, 不要拖泥带水,拐弯抹角;
要平和谦恭,不要盛气凌人;
要 以通俗易懂为本,不要以卖弄知识为荣”。同时,普通语义 学揭示的“死线上的抽绎”这种语言误用弊端也启发我们:
“语言传播应该根据内容需要和文体特点,沿着抽绎阶梯作 上下波动,使之有涨有落、跌宕起伏,即既有高抽绎水平的 概括总结又有低抽绎水平的细致描绘。”[2]因此,理论 课并不可怕,理论课教学也并非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关键是 探索并掌握如何把理论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方法与 技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从语言讲解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着手以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破解如何上好理论课这一 难题。首先,传播学理论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来自于对 以往人类传播经验的概括。目前,传播学的一些经典理论, 如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螺 旋理论、知沟理论、涵化理论等,基本上都是基于西方社会 传播实践基础上实证研究的成果。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引入这些理论的实证来源,一方面交代清楚理论的来龙 去脉而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理论教学的戏 剧性和故事性,以增强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 课堂上讲授的理论最终将回到生活实践中,用以指导生活、 学习和工作。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把理论讲解与生 活实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理论应用的实践情境或 引用一些实践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在讲授传播技 巧的时候,笔者首先通过《触龙说赵太后》的历史故事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讲到实践应用时向学生提出:“假如 你是一个餐厅管理人员,当遇到顾客投诉食物中发现一只苍 蝇时,你将如何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实际问题必然引导 学生自觉应用有关传播学原理和传播技巧,理论不再是与实 践没有关系的条条框框,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很 大用处的行动指南,因而理论课教学就自然而然地生动形象 起来。

三、传播媒介理论启示:激活的状态很精彩 传播媒介理论指出,每一种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类的不同感觉器官,或者不同比例地作用于多种感官组合,这些不 同的作用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进而也影响 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任何传播活动要取 得更好传播效果,必须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诉诸人类的 多种感官通道,这样才能使受众的信息接收状态处于“激活” 当中,使得传播的信息内容真正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 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记忆持 久性实验结果也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 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 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4]因此,笔者在“传播 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尽可能多地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 学设备,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受众在单 位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提高教学传播效率,同时也 创设了信息接收的“激活”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寻 找各种多媒体资源,甚至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运用有关软件 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 学,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 语言表达出来,不仅有利于知识获取,而且也有利于知识保 持,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改进。此外,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还根 据教学内容实际情况运用一些实验性游戏环节,让学生调动 各种感觉器官,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 也调节了课堂气氛,防止过多理论知识灌输导致对学生大脑皮层活动的抑制。比如,在学习“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一 节时,其中有“信息过载”的知识点,笔者就安排一个心理 实验的小游戏,逐渐加大信息刺激量,让学生体验自己大脑 工作状态的反应,亲身感受“信息过载”及其后果。在进行 “受众的选择机制”教学时,通过“士兵传递命令”的小游 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到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 同人对“命令”的不同理解和不同选择,结果导致最后一个 “士兵”接收到面目全非的“命令”,从而形象说明受众信 息接收过程中的心理选择机制。总之,这些实验游戏本身就 是一种需要多种感官参与的多通道传播形式,学生在游戏中 各种感觉器官以及思维系统都处于兴奋的“激活”状态,这 对于学生接收信息、理解知识、消化理论以及最终应用理论 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四、传者理论启示:教师主导作用莫轻视 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不仅决定着传 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 流量与流向。在传播流程中,传者无疑处于一种主导地位。

传者理论深入探讨了传者本身应具有哪些因素才能在信息 传播中使受众的态度、行为、情感等产生期望的传播效果, 这就是所谓“传播者的赢效因素”,主要包括权威性、可信 性、接近性、熟知性和悦目性等特质因素。[2]作为传者 的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传播学理论和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教学能力,积累、打造专业和教学上的资历和威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传者的权威性和对学生 受众的影响力。同时,教师要善于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进 行有机结合,经常做个“有心人”,不断总结、研究和探索 切合学生受众实际情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比如, 前文所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和举措,其实就是“探 究性教学模式”与“合作性教学模式”二者结合的产物,在 教师自觉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主动性学习动机和自 主学习能力,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个传者角色也不 容忽视。如前所述,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每个小组推 举代表到讲台上来讲解学习心得和疑难问题,改变学生受众 被动接收信息的角色,使学生有机会尝试传播者的体验。这 种角色转变,对上台学生来说,是学习状态从被动到主动的 转变,对其学习动机增强和心理积极性变化,意义非常重 大;
对于其他学生受众而言,这些走上讲台的学生传者无疑 与其在很多方面具有“接近性”和“熟知性”,就容易造成 “自己人”传播效应,拉近传受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显著 改善教学传播效果。另外,从增加传播者“权威性”出发, 笔者还在“传播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引进一些优质教学资源, 比如一些著名学府的权威学者和教授的教学录像、访谈影像 等。这些传者在学术地位、资历威望、专业特长以及才华魅 力等方面,其权威性无可置疑,非普通教师所能比拟,该教学资源对地方普通高校来讲也非常难得,把他们引入课堂, 无疑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增进学生对有关论题和 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改进理论课教学效果产生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属于一种传播现象,贯彻传播学基本原 理、应用有关传播原则是题中应有之义。笔者在“传播学” 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尝试,对其他学科理论课的教学或许也 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晓萍.高等教育学[M].重庆出版社,2006:129.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0,132,136,72-84. [3]冯维.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出版社,2006:
32-34. [4]常春丽.从传播学的角度谈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应用 [J].河南商业高等商业专科学校学报,2007(1):117-11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