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初期的我国高校法律教育 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 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将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和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民主权利,自觉履 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知法、守法、用法,维护学校和社会 稳定”作为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宪法修正案郑重规定“实 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些都为加强我国高校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政策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我国必将更加紧密地参与全球 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关系重构,这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世纪初期以来,各高校为社会建设输 送了大量人才,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 教育相断裂的状况,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实际效果。法律教育 尚未深入到法律的道德层面,法律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尚未沁 入主体的内心世界,引导大学生从价值观上给予法治以道德 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仍是艰巨的任务。
一是对法律教育重视不够。近年来,法律教育的地位虽 有改善,但教育成效离预期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反映出主管 部门和办学主体对法律教育投入不足、关注不够。依法治校 流于形式、忽视师生个性需求、淡漠主体权益和诉求程序等 问题依然存在,对教育和管理的被动接受成为主体权利意识 养成的现实障碍。
二是法律教育功能发挥欠缺。校园文化对丰富学生素质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各高校非常注重发挥其育人功能。但 在加强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通过各类 活动开展法律教育,弱化了法律文化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潜 在功能。
三是法律教学弊端比较明显。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各类部门法和程序法,教材容量 过大,教学课时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简单罗列要点,无暇结合实例深入剖析;
学生质疑精神不足,无法形成合理 的法律知识结构;
学校考核方式单一,缺少法律实务科目训 练。因此,高校法律教育要着重培育学生优良的法律品格, 让法律教育成为其内在需要。只有满足主体的内心需求,教 育的目标才能达成。
二、高校法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通过法律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准 德治与法治密不可分,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心灵,法 律教育重在规范人的行为。提升大学生的品格与品质,应从 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通过法律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
俞吾金教授认为,“必须在造就法权人格的同时造就道德实 践主体,才能保持文化精神在生态上的平衡。”[2]我国宪 法、高等教育法等包含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 要求,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衔接。如法律规定子女对父 母有赡养的义务,大学生就要自觉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的良好道德习惯。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 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本着真诚协作的态度履行合 同条款。诚实信用原则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道德调节与 法律调节有机联结,体现了社会责任,理应成为大学生人生 观中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通过法律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增强民族自豪 感,做忠实的爱国主义者和执着的公民社会主人,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 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 族团结的义务,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有保 守国家秘密和依法纳税的义务等等。通过法律教育,弘扬宪 法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精髓。爱国主义体现了 主体对国家的情感、对民族的责任、对社会的义务,人们通 过身体力行将爱国主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高校通 过组织学生观摩司法活动、开展法律服务、研讨法律规章, 使他们了解我国的制度体系和国家结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 国情怀、学习动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
(三)通过法律教育引导学生价值追求 法律价值是法律的灵魂和存在根基,是法律得以充满生 机活力的精神源泉。法律的一般目的价值包括正义、自由、 秩序、公平、效率、权利、安全等,法律的最高目的价值是 人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是对人的自由 的充分肯定,它使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发展权利,而法 律则是这种权利享有的保障,同时也是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一 种制约。[3](P406-408)法律教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发挥好作用,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强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使 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崇尚公平与正义、 追求秩序与效率、向往平等与自由、维护权利与安全,进而 影响社会整体的理念追求。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价值 的追求是其自觉守法的内在动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对法治社会的构建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通过法律教育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在格劳秀斯看来,权利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有法学 家认为,权利是具有正当性根据的主体的利益以及为实现、 支配、维护这些利益的保障手段。它包括道德权利和法律权 利两大类型,通过法律的实施才能使法律权利成为实有权利。
[4](P80)由于法律素养的欠缺,有不少大学生在日常生活 中合法利益遭受侵害时,却不懂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 的正当权益,有的甚至误用“对等侵害”的手段来回应,造 成不少悲剧。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纠纷、依法维权,关键是培 养其法律精神,增强其法制观念。法律教育实践性强,可以 通过现实案例剖析当事人的行为和观点,以护法用法的正面 事例感染学生,以违法弃法的反面案例警示学生,使其加深 对法律的信仰。
(五)通过法律教育丰富学生综合素养 法律是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工具,它把道德的基 本原则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道德的生成和发展离 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保护合法行 为,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可塑性强,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 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有 待提高,因为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苏力教授认为“21世纪初对法律人才的要求就不仅必须具有一般的法律知识,而且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其他一些 专业领域知识的基本了解。”通过法律教育,使学生在知识、 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其自然禀赋得以均衡发挥, 文化视野变得宽敞明亮,能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综合素 质和竞争能力明显提升。
三、加强法律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举措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教育观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认为,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统 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律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 域要有出色作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基本立 场。马克思指出,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事物本身来探索、研 究,这是因为在生动的思想世界的具体表现方面,例如,在 法、国家、自然界、全部哲学方面……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 展上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该任意分割它们。[5](P10-11) 我们应从法律教育自身发展出发,分析其特质、规律和运动 方式。高校法律教育承担的责任,不仅在于推动法学研究, 更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人才。高校编撰法律 教材要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观点为主线,遴选法学教师要注 重其政治立场和政治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其他法学观点的区别,用马克思主义法 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并指导具体实践。
(二)树立现代法律教育思想观念 切实转变法律教育观念,始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贯穿于法律教育全过程, 努力培育具备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公民。要着重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其权利义务意识,引导他们尊崇法律、 信仰法律、守护法律,增强对法律条文和法律价值的理解, 将法理论述化为精神追求。有学者研究表明,在推进法制建 设的过程中,我国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 呈现出显著增强的趋势。[6]我们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理念时,应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法律 精神融入其中,促进法治与德治的协调发展,培养他们自由、 平等、公平、公正的法律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 学生开展法律实践,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 会价值,自觉运用法律来规范行为,维护个人、集体和国家 的合法权益。
(三)深化高校法律教育课程改革 法律教育是认同、接受、消化规范的教育,要增强教育 效果,必须改革其课程。首先,优化法律教学内容。克服教 学背离倾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授课 效率,及时吸取新的理论成果,了解新的法律法规,注重教 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对宪法、刑法和民法等一般性 知识普及基础上,根据学校类别、专业特点等开设专题讲座。
其次,创新法律教学形式。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法律思维。利用各种资源、媒介、 手段开展教学,活跃气氛,释疑解惑。鼓励学生依法维权,感知法律功能,培养法律情感,提高用法能力。再次,改革 课程考核方法。在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核 其运用法律知识参与法律实践的情况。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增开司法实务课程,训练法律技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耶 鲁大学法学院通过反思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发展出 一套重视多学科理论交叉、重视公法研究、同时又回归法律 现实操作的教学体系,使其摆脱了竞争劣势,最近10年连年 排名全美法学院榜首。[7]这对我国法律教育有重要的启迪。
(四)加强法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 成效,教师自身崇尚正义、信仰法律,才能以信念和行为影 响学生。首先,强化教师的法律实践素质。法律教育是一项 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教育,要求 教师有正规培训经历、具备法律理论素养、拥有司法实务经 验。其次,提高教师的法律教学能力。高校要创造条件举办 学术讲座、开展法学研讨、进行理论培训、安排技术训练, 切实提高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 学的能力。再次,建立法律教育教师准入制度。高校应根据 自身条件,通过专职与兼职、引进与外聘、专任教授与讲座 教授相结合等形式,打造一支水平较高的法律教育师资群体, 适当聘请德才兼备的长期从事司法实务的人员兼职授课和 科研。建立严格的法律教育教师准入制度,进行必要的技能 考核。(五)营造高校法律教育文化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首先,运 用各类法律教育载体。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学校宣 传媒介上开设法制栏目,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宣传,增强学 生学习法律的动力,提升自我教育的自觉性。邀请司法专家 举办法制讲座,组织观看法制案例展览,开展法律状况调查, 组织社区法律咨询,参与校内治安联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 接受法律教育,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思维。其次,参与 依法治校管理工作。用法制观念指导高校管理工作,建立健 全规章制度,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保护学校主体的合 法权利,推行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的管理模式,发挥师生参 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要将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将 制度约束与习惯养成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受到系 统的法律教育。再次,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家庭教育 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体的。学校应建立与家长沟通机 制,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掌握其思想状态。邀 请家长听取法制讲座及正反案例分析,使其了解家庭教育的 功能所在。同时加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为学生提供安全的 学习生活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更多的具备良好法律素质 的建设者,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社会的重要主体,必须具备 扎实的法律知识、较强的法制观念、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 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需。为此,我们必须赋予法律教育更多的时代特色,从而持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