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交易合同 > [高中语文教育能力培养与渗透研究毕业论文(共4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育能力培养与渗透研究毕业论文(共4篇)]高中语文

来源:交易合同 时间:2019-11-18 08:21:00 点击:

高中语文教育能力培养与渗透研究毕业论文(共4篇)

高中语文教育能力培养与渗透研究毕业论文(共4篇) 第1篇: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 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 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过程 中的重要环节。组织好探究活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 中如何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切身体会。

一、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创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模式,采取能够开发学生主观能 动性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教师要根据一定 的模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掌握基础知识,提供探究空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要想展开启发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活 动,只能是空想。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生活感受的积累, 熟练运用多样的启发方式,使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形成。

(二)灵活启发思维,诱发学生探究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 活的感悟,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加深学生对现实生 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

(三)把握启发时机,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能抓住启发学生探 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 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也拓宽了 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稳定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 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认 识到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调动学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情节描 述了不同于常人的壮举。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事迹与现实生活相比较, 从而探究其差异性。进一步加深对主人翁思想的理解,也调动学生体验探究活动 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思维发 展有利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对象。而这种由学生自身进行的探究目标 筛选,可以让学生切身参与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思维发育期,发展学生的思维 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挖掘教材内 容,依据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提 炼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与思想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答案让学生选择,从而间接激 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学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以物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

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出示被选答案, 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其问题答案。

三、结合实现生活,拓展探究渠道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 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课堂,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来开拓学生的探究视野,拓展 学生探究渠道。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生对其座位关系不理解。为此,教 师就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宴席上座位情况。学生通过生活探究活动后发现:中 国人宴饮时,对座位安排是十分讲究,通常以面对门的座位为上座,此座为长辈或德高望重之人。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他们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 知道了宴饮必定要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古人在堂上以向南为尊,在室内以 向东为尊。至此,学生也就理解了《鸿门宴》上座次的关系:项羽是主位,东向 坐,而南面为上,坐的是亚父范增,显示项羽对范增的尊敬,张良地位最低,不 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侍从差不多。通过古今座次的比较,学生也进一步了 解到了座次礼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想法设计运用探究学习, 就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感以及激发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增強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者:梅国福 第2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 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 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 己的一些的认识和尝试。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与 洗礼,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1.以作家为榜样,树立标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 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体 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者非凡的人格魅力。比如那心游万仞、情寄大鹏、翱 翔九天、处浊世而不改、清洁自守的庄子;
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 烈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
那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
那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
还有那因“乌台诗案”而 行走在赤鼻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这些在文化星空中耀眼的 星星,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洋溢着永恒的魅力,是人类骄傲的资本。2.着眼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

文学即“人学”,文学关注的就是人的心灵,人的成长。文学可以塑造 人,改造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潜移默化的。語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 数文本选的是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是作家情感外化的产物,都含有丰富的感情 色彩和人文内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往往就是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 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就在“孝” 字上下功夫:古有卧冰求鲤,割股事亲,亲尝汤药的佳话,虽然有的有点不近人 情,但他们的拳拳之心是天地共鉴;
今有公益广告、感恩教育作正面引导,外加 “乌鸟私情”的启迪,学生对孝的认识更全面了。他们听父母的话,不给父母制造 麻烦就是孝顺;
好好学习,给父母满意的成绩就是孝顺;
回家时给父母打打下手 就是孝顺;
不回家时给父母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就是孝顺……孝顺不是惊天动地, 而是温馨爱意。

二、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受到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 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 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 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虽然多次笑场,但是因为事先 的排练与理解,表演时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 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 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 效果。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语文课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呢?在挖掘教材 的同时,引伸出一些与生活贴近的例子,以达到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这种方 法适用于讽刺性极强的文学作品中,尤其以小说为主,还有一些杂文也适用。在 教学当中,教师先领着分析课文,然后组织讨论,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即与 之相关的人与事,最后依据情况辩论或写成作文。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守财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说中的主人 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这个人物的一生与金钱有着不可 分割的关系。他为了钱,七十多岁的人竟能又“纵”又“扑”,他为了钱,可几小时 地盯着桌上的金路易,他为了钱,连命都可不顾;
他得到了钱,竟同女儿说“咱 们俩清了”“这交易划得来”。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 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篇小说与马 恩的话都在告诉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便是人们生活中的轴心,那么我 们现在的中学生对金钱问题又有哪些看法呢?他们也想有这样的人生吗?这样 的人生、这样的价值观念,中学生能效仿吗?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了人生观与 世界观的教育,把深奥的道理明白化了,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后也可让学生查找 资料,然后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辨论会,辩题是“怎样对待金钱”,让学生们在唇 枪舌剑之中,明确生活的目标。

四、利用故事启迪渗透德育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烛之武 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 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 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牺 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着重叙述了荆轲为国分忧, 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的故事。表现了荆轲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 特征,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 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 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 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 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

作者:彭艳丽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 情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師对情感教育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认 识,因此情感教育并没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为了使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应对情感教育有所重视,把情感教育 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情感可以使死气沉沉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 水平。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状况 情感教育强调以情感为教育核心,注重以情动人,能使学生在轻松愉 快的氛围中陶冶思想情操,升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以语言教学为主,语 言文字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且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过程 中处处都有情感的流露,因此情感教育很适合语文学科。尽管新课程标准对情感 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感教 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缘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受应 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取得好成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愿、也没有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开展情感教育;
二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在进行情感教学时缺 乏具体的操作指导;
三是迫于高考压力,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无论是家长还是 学生,都特别注重考试成绩,认为优异的成绩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果开展情 感教育定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反对,因此教师没有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支持。在 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往往会把课文化整为零,将完整 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段落,使本来充满情感的文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主题思想分 析,把优美的语言变成了生硬的文字组合,因而学生对语言文字无法产生情感共 鸣。

二、将情感教育融入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1.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

教材是落实情感教育的媒介,只有教师实现对教材内容中情感因素的 深入挖掘,才能够汲取情感教学内容,搭建与学生传递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的 共鸣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其将自身的激情与热情融入到学习中,进而在学习 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道德水平。要想 实现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使其能够真正的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就需要通过知识的传递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很多古人正直清廉 的品行能够很好的迎合这一教育需求。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将作者所处 的社会历史背景与诗中作者的心境相对比,怡然自得、苦中作乐的旷达心境能够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启迪,这种情感上的熏陶与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

2.以朗读诗词歌赋来融于情感教育。

朗读能够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来刺激人的听觉神经,进而以情感的共 鸣来实现真情实感的传递,因此,以朗读诗词歌赋为媒介来实现情感教育内容的 传递,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语言这门艺术可谓是博大精深且绚丽多 彩,而这种艺术魅力的呈现需要人赋予其情感,并且这种真情实感能够流露在字 里行间,并通过声音的传递来实现语言的震撼力,直指人的心灵深处。教师在朗 读的过程中,因真情实感的融入会深深的打动学生,这种情感的共鸣能够调动学 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其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学生自身情感的融入也会使其 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生互动,形成一种情深意浓的教学过程。

(1)利用各种机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育者应主动的走进学生的生活,倾听他们诉说内心的苦与乐, 全面的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应接受,学生遇 到了困难应给予一定的帮助,只要教育者无时无刻的想着学生,为着学生,学生 的内心就会感觉到一丝温暖,而教育者的心理也会涌出一丝温暖。只有师生间的 关系和谐与融洽了,那么语文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的生机勃勃。

(2)语文教育者应具备幽默感。

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语文教育者,其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教育者在语言、 表情、动作上表现的生动,具有幽默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快乐,能 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一位语文教育者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因为自己的误读而 错误的对一名学生作了批评,引起了这位学生的强烈不满以及全班同学的打抱不 平,为了将发生的失误消除,这位教育者幽默的说到:“同学们,每个人都有犯 错的时候,教师也不例外。在我上学的时候也被老师错误的批评过,当时气的我 想去揍老师。希望刚才被我错误批评的同学不会有这种想法,因为我相信他有一 颗很宽容的心”,教育者的这段话说完之后,那位同学的脸色立刻就阴转晴了, 全班同学被教育者的这种良好的风度感染了,师生间存在的隔阂自然也就不存在 了。

(3)灵活组织语文教学,激发并保护学生的热情。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在思想上相互碰撞的一个过程;
教育者与学 生,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与经验经历都有着不同,因此,他们在分析问题与解决 问题能力方面也会有着很大的不同;
另外,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而 语文教育者所要教育的对象又是一个彼此不相同、十分活跃的个体,教育者的教 学方案不管怎么详细,也无法事先预料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思维变异与思维冷 场,这时教育者就必须根据事情的发展趋势,不断的引导,灵活的处理,千万不 可采用激将法或者对学生愤怒的批评。

作者:张歆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探索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 又是高考能力检测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看,要实现“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就要深入教材 挖掘文学作品的内在美,而这恰恰是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另一方面,从高考阅 读、作文等能力考查的重点模块来看,审美能力的检测更是贯穿始终,从作品评 价到作文构思,无一能离开审美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一直以来都是高 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笔者结合教学经历,从文体审美共性研究、文学批评方 法运用及课内外联系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审美 能力。

一、深入研究高中语文不同文体的审美共性,增强审美能力培养的针 对性 相较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表 现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由知识性解读上升为审美性解读、个性化解读。因此,在 高中语文中,深入研究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审美共性,在实现学生个性化解读的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中国诗歌、散文在美学的意境构建 上,都追求情景交融后的升华;
而中国小说与戏剧都在结构的“转承起合”中,构 建人生体验的美学价值,从而给读者以启发与感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就要抓住 这一共性来开展语文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二、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切入审美体验,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审美 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文学批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 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文学欣赏思维,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高中生 而言,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要体现其作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性作用,更要体现出 文学对人的熏陶与提升作用。因此,运用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引导学生更好 地介入文本阅读,能够体现出语文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理念。文本细读、 闭读、误读等方法,是高中语文教学较常用的几种文学批评方法,也是能够有效 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

以文本细读为例,这种方法重视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来自我感悟,重视 追求字、词、句在作品中的意蕴美学的实现。以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为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邀请几位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从而获得学生对本诗理 解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学生朗诵,发现学生们都容易诗中轻快词汇的影响,普遍 上体验不到作者再别之苦、再别之难。而通过文本细读方法的运用,我们不难发 现诗中色彩描写与“别”的情感体验是不一致的:“金柳”、“新娘”、“艳影”、“青荇” 等色彩鮮艳的词汇,都属于暖色调亮色性,一般来说其用来表达心情或情感都是 欢快且轻松的,这些词汇也是导致学生误读诗中情感的罪魁祸首。表面上这些色 彩词汇与诗的首段与尾段中“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是相一致的,但实 际上文本中告别“金柳”如告别“新娘”的潜在意蕴,却反衬诗人对母校的离别之难 舍。

更何况在诗中作者也有把自己心情直白表现出来的地方——“但我不 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透过这种 大音希声式的告别,作者再“别”母校的难舍之情就油然而生。这与“金柳”、“新 娘”、“艳影”、“青荇”等色彩暗示显然有很大的区别。这种色彩词汇与情感体验 的不一致性,更突出了诗的首段与尾段的掩饰作用,即掩饰作者所谓“轻轻”“悄 悄”离开母校的沉重心情。换言之,读者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感受、体会作 者字里行间的离别,才能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感受到诗歌朦胧美的内在 追求。通过文本细读,学生对诗中深沉的“再别”之情就有更深刻的感悟,并在感 悟中增强了自己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恰当运用文学批评方法来介入审美体验, 有助于学生把审美能力培养与运用合二为一,实现语文审美能力边学边用、学用 一体的目标。

三、立足高考培养审美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时期,高考语文更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查与运 用,审美能力也不例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把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把课内、课外的语文活动连成一 体,才能使学生将审美能力应用于阅读实践中。

综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方法方式,把审美能力培养与 增强的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审美能力实现 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李佳欣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