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化专业的内涵 国际化专业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 下,高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 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引进国外原版教 材、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为手段,以纯外语为授课语言, 通过重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所建立的、 达到国际通用标准要求的学业门类。国际化专业的设置能够 有效提升高校国际化的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 才,同时也为高校探索解决外国留学生教育中教学双方所遇 到的语言瓶颈问题、强化留学生教育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新的途径。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同,①国际化专业在授课语言、 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某些方面要求更高。一是,在授课语 言方面,所有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体育课、汉语课程除外) 的授课语言必须为外语。二是,所有专业课程教材均为纯外 语编写,其中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应占有一定比例。三是, 在师资队伍方面,引进的外籍专家学者应至少占30%。中方专 业教师应具有出国学习、工作经历或外语背景。四是,引进 的国外专业核心课程应占全部核心课程的40%以上,外籍教 师担任的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占全部课程和全部 教学时数的1/3以上。五是,在学生交流方面,一般来说,至少 50%的中国学生具有国外短期交流学习的经历,至少20%的中 国学生有半年以上的国外学习经历。② 二、国际化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浙江省高校为例。2010年,浙江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已达45%,处于大众化阶段。随着浙江省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 扩大、外商在浙投资的扩张,高校亟需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 和国际化专业的建设,以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为 此,2011年1月,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印发《浙江省高等教育国 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要积极借鉴和吸收 国外同类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 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高高校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本科 院校至少建设一个国际化专业或面向国际招生的专业”[2]。
在之后发布的《留学浙江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国际化专业和特色课程(群)。到2020年在我省高校建成 100个外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和特色课程(群)”[3]。目前, 浙江省内已有多所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和专业优势,建成 了多个各具特色的国际化专业,如浙江理工大学建成服装设 计与工程本科层次国际化专业和纺织工程本科、硕士层次的 国际化专业。浙江科技学院利用与德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 的长期合作关系,打造特色国际化专业,已建立国际经济与 贸易、市场营销、土木工程等三个本科层次的国际化专业。
温州医学院依托其区域优势和专业特色,加大与国外大学的 合作力度,建立了眼视光学博士层次国际化专业和临床医学 与口腔医学两个本科层次的国际化专业。不可否认,国际化 专业的建设在浙江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化专业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在许多地 区还没有得到认同,国际化专业的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一 是,师资国际化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 教师数量不足,在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不 高,具有1年以上出国经历的教师严重不足,师资队伍国际交 流能力总体不强且参差不齐;“请进来”的国外学术大师和 长期、全职的外籍专家学者不多。二是,目前开设的国际化 专业的课程普遍缺乏开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无法与国际 接轨,与国外高校实现学分互认存在一定困难。三是,国际化 学习环境营造不够,学生难以实现国际自由流动。四是,科研 合作不够深入,合作办学的层次较低等等。三、国际化专业建设模式的思考 1.国际化专业建设中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作为一项长 期性的智力建设工程,国际化专业建设需要相关政府部门, 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力度。近年来,为推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留学生教育 规模,进一步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政府设立了各 类奖学金项目,统称“中国政府奖学金”。目前,全国共有180 所高校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学校。不仅如此,全国 多个省、直辖市也已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地方高校留学生教 育工作。目前,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湖 北、吉林、辽宁等地已设立“省/市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每年拨付一定比例经费,用于资助优秀外国留学生来当地高 校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师资培训方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 委员会于2007年12月与全国92所高校签订协议,实施“青年 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每年选派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出国 短期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有来自114所高校的1645 位教师通过该项目赴外进修[4]。2010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 委员会与河北、湖南、河南、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 浙江等地合作实施地方合作项目,从2010~2012年,每年选 派一批高校教师进行为期3~12个月的出国进修。然而,随着 全国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需要通过设立 国际化专业来促进自身发展。因此,教育部各司局及直属单 位需要通力合作,加大经费投入,并做好政策引导工作,推动高等教育国家化专业建设。如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的院校覆 盖面,加大奖学金的投入力度,将地方合作项目以及“青年骨 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作为长期工程持续下去,并通过与国 外相关政府机构的合作,推动双方学分互认,为高校牵线搭 桥,创建科研合作、课程开发等平台。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 财政部门也需要从各个角度做好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工作。
一是,根据专业投入情况,给予每个国际化专业建设单位一 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高校设立专项经费或从事业收入中 提取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国际化专业建设。二是,加大与国家 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合作力度,将地方合作项目作为一项 长期工程,每年适度提高经费投入比例,增加派出人数,为国 际化专业建设储备师资。三是,增加省/市政府来华留学生奖 学金的投入,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来国内学习研究,尤其是 来中国高校攻读学位。鼓励地方政府、高校、社会力量等多 渠道筹资设立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四是,努力推进与其他国 家或地区的学历学分互认,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本科、 研究生层次的学籍、学分互认关系。五是,组织高校专家制 定国际化专业的建设标准,并加以论证与评估。
2.国际化专业建设中高校的角色定位 (1)国际化专业选择。高校在进行国际化专业建设时面 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哪个(些)专业作为切入点,这关系到 国际化专业建设的成败。一是,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特色,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的做法,做好国际化专业建设的规划工作,确保国际化专业建设具有 渐进性。二是,应选择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而且易与国际 接轨和交流的专业,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 电子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或学科在国际上一般都具有较强 的共通性,其概念表述、词义、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诠释比较 一致。三是,可以选择与国际相关领域联系紧密、交流密切 的专业,如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西方经济学、国 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5](P.37)。
(2)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国际化专业建设过程中,师 资队伍国际化是重中之重,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胜 任国际化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国际化专业建设的关键与 保障。美国耶鲁大学之所以可以开出600多门国际性或区域 性研究课程[6](P.43),这与其高度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分 不开的。耶鲁大学拥有3200名专职教师和7000名员工,他们 来自110个国家和地区[7],从2003~2007年,外籍教师占全 校教师总数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6](P.46)。因此,在师资 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应坚定不移的坚持“走出去、请进来” 战略,双管齐下。一方面,创造条件聘请一批学术水平高、教 学能力强的国外大师级教授、学者长期授课或短期讲学,实 现教学团队的多元化。同时,招聘一批国外高水平大学毕业 的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另一方面,高校应立足自身,充分利 用国家级、省级基金项目、校际交流项目,加大与国家留学 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合作力度,积极选派教师出国进修,为国际化专业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对国外教学、专业建 设熟悉的教学与管理人员。
(3)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国际化专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课程的国际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国 际化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国际化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 和通用性的基本特征[5](P.37),其中开放性是指课程信息 能与外界信息进行互通交流;共享性是指教学资源的共享。
学校须及时与国外高校进行沟通,并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用性是指课程内容在国际上具有共通 性,课程学分与专业文凭在国际上能够相互承认。为实现国 际化课程与国外高校顺利接轨,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专业教学团队需适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确保课 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 力度,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允许学生通过远程教育跨国 选修课程,共享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课件和教学资源,推动双 方学分互认。不仅如此,高校还应根据国际化专业需要,开设 一批具有国际通用性的通识类教育课程,如外国文化、国际 关系、伦理辨析、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类课程等。另 外,在已有课程中增加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开设与国家利益 至关重要的地区研究课程,如欧美研究、东南亚研究、非洲 研究等[5](P.38)。
(4)大学生的国际自由流动。大学生国际流动包括两方 面内容: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派遣本国学生出国短期进修或深造。大学生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最 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 指标。留学生是跨越国界的知识“携带者”,是全球性科学 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全球思想交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8]。正 因为如此,耶鲁大学明确提出,加大外国学生招收力度,提高 服务质量,简化入学手续,将国际化融入到耶鲁大学文化中, 从而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与学者来耶鲁大学学习和研 究[9]。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 展还不相匹配,高校应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通过校园外文 网站、同乡会、校友会、留学生联谊会等渠道加大自身宣传 力度,积极参与中国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和政府来华留学 生奖学金计划,设立校级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加大外国留学 生招收力度,简化各种入学手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 量,吸引更多优秀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从而进一步开拓国 际高等教育市场。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 本土学生短期出国进修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针对这种需求, 高校需要拓宽国际合作领域,充分利用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关 系,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交换生交流生项目等,积极组织学 生出国短期进修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并促使该行动成为一种 常态,逐步扩大学生出国进修比例。
(5)科研合作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之一,科研 是高校实现良性循环的保障,科研能力不增强,教学和社会 服务职能就无法真正凸显,强大的科研团队有助于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为学校和科研团队自 身带来丰厚的回报,从而为高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团 队科研良性循环。高校需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加强科研国 际多边合作,开展校际学术交流,邀请国外同行参与重大科 技项目的协作研究,共同探索相关课题研究。加强研究人员 和研究机构与国际同类跨国公司或企业的合作[10]。积极选 派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有条件的高校应通 过各种渠道申请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拓宽视野,深化合作层 次。寻求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高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引 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高校之间深层次科研合作搭建良好 平台。
四、结束语 国际化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高校师资队伍素质、 课程结构、授课语言、教材建设、科研实力、国际化基础以 及校园环境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各高校在国际化专业建 设过程中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国际化基础比较薄弱的院校, 尤其是高职类院校来说,应加强国际化观念的认识,对教师 和科研人员进行相关国际交流培训,培养国际化认识 [11](P.16)。同时,有计划地与国外高校进行教师互派、学 生交流等项目。而对于国际化基础较好的院校,应继续实施 特色国际化战略,即实现自身特色与国际接轨,围绕自身优 势,打造特色国际化专业,并逐步拓宽国际化合作领域。对于 省部重点投资建设的高校,应实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国际化战略,通过在国外设立联系机构,使更多的海外 人员参与到高校国际化活动中来,通过学习、吸收、创新国 外国际化经验,整合自身的资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 化发展道路[11](P.19)。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