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交易合同 > 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素质教育教育政策

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素质教育教育政策

来源:交易合同 时间:2019-11-16 08:20:00 点击:

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师范 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理应肩负起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使命。对 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三个方面的 问题进行了综述,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促进师范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 36-0014-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 之源。”千百年来,教师一直被看作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并被赋予崇高的地位。

而师范院校被誉为“教师的摇篮”,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合格教师的光荣使命。当前,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师范教 育担负着培养新教师的任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国家纲领性文件来调整 教育模式,适时并且积极地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的教 师,为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 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师范教育具有先导性意义,应考虑以下几个因 素:
(一)适应基础教育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1]。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向中 小学输送合格的教育人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制 订新世纪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首先要适应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需要树立 几种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 1999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三点规定“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 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师范生应改变“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因而,师 范院校应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加强对师范生素质教育观的培养,树立适应基础教 育的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2.科学知识观 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学生在文化知 识方面得到提升,还要让他们在情感、能力方面也获得进步。因此,师范生应认 真学习教育理论与方法,树立科学的知识观,不仅要重视知识文化层面的学习, 也要注重情感、世界观等的培养。

3.终身教育观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 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 朗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潮已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 家普遍接受。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未来的教师能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从而 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 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二)确立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的学校培养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应清晰、明确地提出对师范 生的要求,如应对师范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科研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等方面 提出具体要求,使师范生有明确的专业目标,树立教师职业所需的专业理想,并 提高自身的专业性。

(三)制定可行化的培养目标 教师培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学校教育只是为继续教育打基础、做准 备,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职业,教师教学技能需要依靠实践不断历练。因此, 师范院校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设立的学校培养目标不应该偏高、偏全、过于理想 化,而应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基础和特点进行理性思考,制定“现实性” 和“可行化”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不应只是培养优秀的教师,而应当培养具有 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态度、具有自我反思精神、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教 师[2]。二、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突出师范性 作为培养教师的专业教育,师范学校理应突出它的专业性。但受学术 风的影响,现今一些师范院校也盲目地、非理性地想要变为综合大学,这是不可 取的。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虽已告一段落,但各大师范院校“重 学术”轻“师范性”的倾向仍比较严重。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师范性”,但 不忽略“学术性”,在“师范性”的基础上发展“学术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增 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专业素质的教育类课程。这类課程是师范教育的特色,是 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标志,必须加以重视。

(二)拓宽知识面 霍姆斯小组在提交的报告《明日之教师》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所必需 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等素质只有通过广博的专业教育才能获得[3]。因此,师范 院校不能再执着于单一的、固定的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 程的教授,而应拓宽知识面,开设一些必要的选修课和通识课程,如增设一些与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 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多 方面的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重视师范生素质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 兴衰成败。随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所处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现今社 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教师品德、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水 平的要求。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师资,师范院校就不能只注重师范 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应把师范生素质的提高也一并列入培养计划之中。

因此:(1)开设人文科学、自然社会学、政治公共课等,培养师范生的政治素 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注重师范生师德的培养,开展 品德教育、人文教育课等,培养师范生高尚的师德;
(3)重视师范生心理健康 素质的培养。“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 查教师反映压力大,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4]。因此,师范院校 应防患于未然,重视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可开设一些诸如心理健康、压力应 对等课程,从观念、策略等方面提高师范生压力应对的能力,让师范生能够拥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 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四)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职业,它要求师范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 作基础。可以通过延长实践时间、丰富教育实习形式诸如顶岗实习、组织支教活 动、加强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联系、开展其他类型的实践课程等加强实践 培训。同时,师范院校也可组织一些社区服务、团队型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实 践活动,全面丰富师范实践课程,提升师范生的服务能力与精神。

三、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 现今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大都是实行的“4+X”模式,这也是最基本、 最灵活的培养模式。“4”是指的4年本科教育,经过4年的学科训练后,师范生在 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方面都能具备相应的基础,这也就为之后的 “X”做好了准备工作。“X”指的是在4年制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而增加的高层次教育。

“X”富有变通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师范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的 不同,“X”可分别为0、0.5、1、2、3、4等,由此发展出基于“4+X”的多种分模式:
(1)“4+0”:本科结业模式;
(2)“4+0.5”:培训结业证模式;
(3)“4+1”:本 硕连读模式;
(4)“4+2”:教育硕士模式;
(5)“4+3”:硕博连读模式等。显然, 在“4+X”培养模式下,各师范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模式,師范院校 培养出来的教师也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需要。“4+X”模式既尊重 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也能够满足社会对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对大多师范院 校来说,还是应在“4”上多下工夫,使培养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4年制,把“4”更 加详细化、具体化、多元化。

总之,师范教育的改革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师范院校应从改革 师范教育的目标入手,加强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 具有时代特征的未来教师,为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振兴民族的教育做 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