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交易合同 > 阅读素养阅读习惯的绘事后素

阅读素养阅读习惯的绘事后素

来源:交易合同 时间:2019-10-03 07:58:25 点击:

阅读素养阅读习惯的绘事后素

阅读素养阅读习惯的绘事后素 摘要:阅读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反思自我、建构意义、 激发行为的过程,与任何一种核心素养的形成都有密切的关 系。“素养”是处理某件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必然的行为质 态,主要跟习惯有关。阅读素养的形成是各种阅读习惯的“绘 事后素”,是诸多阅读习惯合力而成的最终呈现。需要形成 “三个转变”:一是变“重文本探讨”为“惯常方法修习”;

二是变“传统指导模式”为“闲适课程修养模式”;
三是变 “被动运用”为“主动运用”。

2016年9月,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鲜出 炉,意见稿认为,中国学生急需发展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 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 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 要点。在语文教学方面,要形成怎样的语文素养,才能支持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笔者以为,阅读素养是其中很重要 的一项。众所周知,阅读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反思自我、建 构意义、激发行为的过程,与任何一种核心素养的形成都有 密切的关系。

一、素养是习惯所呈现的状态 要做好阅读素养形成的工作,首先得了解“素养”。“素 养”是处理某件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必然的行为质态,主要 跟习惯有关。所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素养”有这样的解释:“修习,平时养成的良好习惯。”而当“习惯” 逐渐与人的生命相融后,就会演变成一种“习性”。正如布 尔迪厄研究得出的结论:“习性”能够自发地激活与之相适 应的实践,就像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仍然可以集体地和谐 地演奏。如,某人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不小心将别人的 汽车擦伤,一般会有以下与素养相关的三种表现:一是很自 然地用纸条在汽车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便于车主索赔;

二是经过道德抉择之后才这样做;
三是溜之大吉。很显然, 第一种行为是有素养的表现;
第二种行为表现出了某种道德, 但还不能说这个人有某种素养;
第三种当然是没有素养的行 为。同理,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跟阅读习惯有关,帮助学生 形成阅读素养,首先要帮他养成阅读习惯。

不可否认,当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已经很重视对孩 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但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实际 取得了多少成效还有待分析。

首先,来看作为“专业”指导的阅读课堂教学。目前有 两种质态,一种依然属于传统教学,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 行深度分析,并从内容当中探索出有关思想或者哲理的意 义;
另一种是相对前沿的,注重对语文知识或者叫作文本体 式、表达方式的学习,也就是将教学重点从关注文本内容转 向了关注文本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第一 种,学生可以从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中建构适合自己的意义, 由意义指导行为,从而喜欢上阅读,最终可能养成阅读习惯;
第二种,学生可以从对文本形式的深刻感受上,领悟文 本表达的方法,从而在潜意识里默会成阅读方法,最终形成 一定的阅读习惯。但研究诸多阅读教学案例即可发现,教师 对阅读方法的直接指导还较为欠缺,对直接培养学生阅读习 惯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十分单一。不可否认,在当前的阅读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让学生理解和记住一些事实、道理、 概念,但对于如何阅读一篇课文甚至一本书,还缺乏明确、 多元、具体的方法指导,以至于从课上到课下,学生对如何 阅读一篇课文或者一本书,除了潜意识里默会的模糊方法外, 若说其他的,还是一头雾水。殊不知,明确的方法是行为的 支架,有支架的行为才能形成习惯。

其次,来看当前的课外阅读活动。如何丰富学生的课外 阅读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放眼周围,诸多教育同行都 在对课外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提出了一 定的要求。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积累了相 应的经验:一是对于如何激发学生阅读一本书的兴趣;
二是 对整本书思想的“挖掘”;
三是对指导学生如何撰写读后感 等;
四是对学生阅读量、阅读速度的探索。应该说,这些经 验对于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以及课外知识的积累上是 有很大作用的。但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课外阅 读的习惯方面,恐怕帮助不大。

因此,无论是阅读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教学,基本上 都没有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的甚至还没有培养的意识。窃以为,其主要原因还是对阅读习惯 的理解不到位,对阅读素养的形成理解不到位。

二、阅读素养是各种阅读习惯的“绘事后素” 孔子说“绘事后素”。对这句话,有诸多不同的理解. 但笔者更赞同这样两种理解:一是指众多色彩融合之后归于 平素和本色;
二是绘画作品完成后用素笔勾勒,也就是轮廓 看起来素淡,但里面包含了众多色彩。

正如一个人,虽然他表现出来的高尚素养看似自然单一, 又似平淡无彩,但其包含的品德却很丰富。这两点都说明, 素养的形成可能是众多行为和努力支撑下的自然状态,应该 是“修习”的结果。阅读素养,自然也是诸多阅读习惯合力 而成的最终呈现。

从阅读素养的理想状态进行推测,阅读素养高的人,一 般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喜欢阅读;
第二,有自己的一套提 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第三,能将阅读收获灵活运用到生活或 者工作中。这三种特性涉及习惯:因为喜欢阅读,所以会养 成阅读习惯,只要有空,就会想到阅读并且马上付诸行动;

阅读方法涉及更多的习惯养成,如记忆相关信息的习惯、做 旁注的习惯、写读后感的习惯……这些习惯因人而异,涉及 阅读转化,大多是一种缄默的行为,但,如若能专门进行修 习,对阅读素养的形成及提升会大有帮助。这三种习惯对专 业阅读和社会阅读都有好处,无论养成哪一种,都可以说具 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如果是三种习惯的综合养成,则是具有了较高的阅读素养。

三、阅读素养形成的“三个转变” (一)变“重文本探讨”为“惯常方法修习” 当前的阅读教学确实仍存在重视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 探讨,而忽视对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使用习惯修习的训练, 这是急需要改变的。

很多时候,教师单方面确定教学的内容,然后进行教学。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麋鹿》这篇课文,很多教师 会根据自己对语文和本课内容的理解,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为 探讨说明文“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三种表达方法 的优点。而事实上,文体只是文学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的 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可以关注,但不应该成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应指向对惯常阅读方法的修习上。

国际上有关阅读素养界定的尝试以及对文本阅读策略 的总结和归类值得我们借鉴。“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 目”将阅读一个文本表现出来的策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 解过程”,二是“阅读目的”,并对文本的“理解过程”提 出四类主要策略:一是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
二是进 行直接推论;
三是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四是检视并评价 内容、语言和文本成分。同时,该研究项目还将学生的阅读 目的分为“文学体验型”和“信息获取型”。而无论什么类 型的阅读,其阅读策略大致相同。

就当前国内的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对其中策略一和策略二重视得较多,但即使如此,一般也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 要求提取教师想要的信息;
对学生的推论评价也限于是不是 教师想得到的。而且,学生一般不清楚什么时候该提取信息, 什么时候该进行直接推论,因为教师很少跟他们讲明。亲近 母语研究学院在编制阅读素养评测题的时候,明确告知读者 哪些问题针对“提取信息”,哪些问题针对“直接推论”, 哪些问题针对“解释整合”,哪些问题针对“检视评价”, 使得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很确定地知道自己在哪个阅读策 略上还有所欠缺,并进行自我训练和改进,这值得借鉴。

对于以上阅读策略的修习,我们也许可以采取“小步走” 的方式,先在每一周的几节阅读课中抽出一两节,专门训练 四种阅读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能够自 主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待他们适应这 样的教学之后,再尝试在每一堂课中对这四种阅读策略进行 明确修习,进而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

(二)变“传统指导模式”为“闲适课程修养模式” 如上所述,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确实也取得了不小的成 绩,但依然没有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进而形成素养。

强行要求阅读量,有可能会“迫使”一些优秀的学生养成课 外阅读的习惯,但这样的习惯养成方式不符合儿童的接受心 理和学习规律,反而容易造成心理压抑,而且在“逼迫”驱 使下养成的习惯一旦遇到宽松的机会,在没有强大意志力的情况下也很容易消失。因此,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能更 需要宽松和闲适的心境与环境。可以想象,一个发自内心、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不用你说,只要有空,他定会自动拿起 书本,将阅读当成自然的方式。这种自然,来自内心深处的 自动召唤,是阅读习惯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

其实,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造自由、愉悦的阅读氛围, 少一些指导,多一些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阅读习惯,进而形成阅读素养。笔者所 在的学校正在开展“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建设:每天清晨 刚到学校,班得瑞舒缓的音乐响起,学生便一起诵读古今中 外的经典诗歌,内容均由学校提供,没有严格的进度安排,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节奏开展每周诵读,可以根据诗歌 的长度和难度灵活调控;
中午固定阅读时间一到,学校又会 响起读书的音乐,学生再次自动进入阅读状态,根据自己的 喜好读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读学校推荐的书目。学校还借 鉴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创意,创建了“思维教室”,每周每 个班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思维教室阅读一次,书籍也是学 校从图书室里遴选出来的。在阅读成果展示方面,学校设置 两个通道:一是“摘绘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 者摘录,或者根据文本内容和情节进行绘画活动,或者写读 后感,还可以自由选择其他展示方法;
二是定期开展读书交 流会,采用班级定期交流和学校阅读核心组成员定期交流的 方法,交流近期所读的书目,交流的形式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而定。核心组的交流过程由学校专门聘请专业教师主持, 并做好记录,向全校展示。

整个闲适性阅读课程建设主要以“民间”为主,充分展 示学生的自主性,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感受到,阅 读是自己的事情。当一种习惯是由学生自己自主且自由地养 成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地在他身上扎根,以至当他离开学 校之后,可能会忘记学校教给他的知识,但这个习惯却保留 了下来,让他随时进入阅读的境界:当他坐在公交车上很惬 意的时候,他或许会拿出一本书,静静地阅读;
当他在家里 休闲时,或许也会拿出一本书,惬意地读;
当他工作繁忙之 余想要减减压的时候,或许会拿出一本书,畅快地读……而 在阅读课堂中学到的那些策略,也有可能随时为他“效劳”, 助他提高阅读效率。

(三)变“被动运用”为“主动运用” 阅读素养可以从阅读的过程表现出来,但如果能灵活运 用于平时的一言一行中,那就更有意义了。毕竟,阅读的根 本目的在于增长见识、建构意义、形成思想、实现抱负。其 中通过阅读实现抱负,是阅读最理想的境界,而如果要实现 抱负,人必然是主动的。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颁布以来,大家对将语言文字运用于教学给予了格 外的关注,甚至在有的课堂教学竞赛中,没有课堂练笔、读 写结合的环节就被定为不能获奖的课。不可否认,关注语言 文字的运用对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能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直接付诸实践,并在实 践中形成某种阅读素养。但正如上文所说,素养其实是一种 综合性的状态,阅读素养的形成不能仅仅通过读写结合来形 成,不能仅仅通过习作来体现,也不能仅仅通过口语交际训 练来训练,因为这样的被动训练很难经受生活、社会的历练。

而阅读素养如果在一种综合的时空、人际、环境等组成的情 境里展示并养成习惯,则意义更为重大。

语文教学要拓宽教学的场域,多多设计基于生活和社会 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亲近母语教育学院也做得不错,比 如他们开设了“时令性阅读课程”,每到一个节气,就会推 出一组跟这个节气有关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诵读,然后带领 他们去大自然中观察这些诗歌中的内容,最后再回到课堂上 进行交流。经历了与大自然的交互,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生 活场域后,学生的交流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对生活和大自 然的切身感受,已经是对语言真正的、主动的运用。长期坚 持,学生自然会养成主人翁式的阅读习惯。

当然,如果能够让学生过上自由、丰富的语文生活,学 生对阅读的运用可能会更加主动。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只 有在生活之流中,语言才有意义。”这就是说,如果能有效 地将阅读和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关注生活,通 过对生活的理解来深化阅读,他们便能逐步将阅读所建构的 意义与生活进行对照,以阅读来观察生活、反思生活,然后 反过来以生活促进阅读、滋养阅读,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形成较高的阅读素养。这方面,朱永新先生主持的 新教育实验给了我们深深的启发,该实验建议培养学生读书 和撰写生活随笔的习惯,将阅读与生活巧妙连接起来,从而 使学生成为阅读运用的主人。

阅读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改变对阅读习惯培 养的认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修习各种阅读策略,养成运用 良好阅读策略的习惯,养成闲适性课外阅读的习惯,用心为 学生丰富的阅读生活提供支持,促使他们养成主动运用的习 惯,并最终将这些好习惯综合起来,定能形成良好的阅读素 养。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