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媒体不断地以超出人们想象的传播形式颠覆着 信息的流向,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新存在方式。传播学家马 歇尔•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以及“媒介是人的延伸” 〔1〕已然成为当今新媒体时代的现实解读。在这样的大环 境下,图书馆也开始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资 源建设与服务推广,例如文献〔2〕探讨了网络媒体和移动 媒体在图书馆服务推广中的应用策略,文献〔3〕介绍了手 机图书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文献〔4〕利用社会网络 构建了一个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与此同时,技术与人文的 博弈依然是图书馆人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文献〔5-7〕都 清晰地阐述了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对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
纵观以上学术研究,鲜有对新媒体技术的辩证思考以及对图 书馆新媒体生存的关注,这两方面却是图书馆在新媒体形式 下最需要厘清的核心问题。新媒体生存,即新媒体时代人们 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状态,对于身处新媒体浪潮中的图书馆而 言,应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拓展服务的实践固然重要,但是机 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却容易被忽视,以正确的思维、态度、 方式对待和处理新媒体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诸多影响是图书馆人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新媒体与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目 的是研究新媒体格局下授受关系模式的变化;研究新媒体时 代图书馆资源服务方式以及用户行为的变化;研究图书馆的 新媒体生存问题,并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案。
2新媒体与图书馆 2.1从媒体到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 体,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 现的媒体形态。“新”有两层含义:一个是“new”(新的), 另一个是“update”(不断更新的),所以新媒体是一个不断 发展变化的概念〔8〕,它与其他媒体一样都是对先前已有 媒体的补充、延伸和完善。今天,支持网页浏览、邮件发送 的Web1.0技术似乎不再“新”了,基于Web2.0的博客、播 客、微博、Wiki、RSS、社交网络、网络视听等网络新媒体, 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手机报、手机电视等移动新媒体,以及 由数字技术催生的数字电视、IPTV、楼宇电视等数字新媒体 共同构筑了一片繁荣的媒体景象。众多新媒体形式充斥了人 们的日常生活,它们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并在信息传播层 面展现出与传统媒体极大的不同,文献〔9〕指出传统的大 众传播媒体与新媒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信 息发布,而后者的主要功能是交互,具体表现在如下授受关 系模式的变革。(1)传统媒体时代:信源信道信宿。传统的报 刊、电视、广播是典型的信息发布者,对于其发布的信息内 容,受众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这种单向、简单、松散的媒体关系凸显了受众的弱势地位,他们的愿望与诉求不能直 接反映出来,也不能直接影响媒体,因而受众对媒体的依赖 度比较低。(2)新媒体时代:信源信道信宿。在新媒体格局下, 受众与传媒的关系变为双向、复杂而紧密,“信息传播者” 和“信息接受者”的界限日渐消解,受众摆脱了话语权缺失 的困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可以主动发现、选择、处理和 使用信息,交互能力也替代覆盖率和信息量成为新媒体价值 与效果的新的考量方式。与此相应的是受众高度依赖于媒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的媒体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另一种空气。
2.2新媒体环境中的图书馆从媒体到新媒体,不仅仅是 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更是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而传播环境 的变化也自然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需求与消费方式。作为知 识信息管理机构的图书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技术的 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新媒体介质可以承载海量、 异构的信息,这使得馆藏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由纸质转向 数字化,由文本转向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然而,面对资源 结构多样,却各自独立、缺乏关联的新媒体信息资源,用户 常常显得无从下手,无缝链接、相互关联、整合检索成为他 们的诉求。(2)Web2.0为新媒体使用者创造了全新形式的交 互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都可能以“信息 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三重身份活跃在自己的 网络空间中。Web2.0应用于图书馆后,图书馆的空间(无论 是实体空间还是虚拟空间)变得更有交互性、合作性,并且是以交流需求为驱动的,读者不再满足于仅仅是资源信息的 接受对象,他们期望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并且以新的方式使用 图书馆。(3)受众主体移动化、信息需求实时化、接收载体 便携化等特征造就了传统媒体与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日益 融合,这为媒体移动化提供了佐证。当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用 户处于移动状态中时,他们期望能够通过自身携带的信息终 端在时间缝隙中获取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束缚于物理位置 或时间制度。图书馆用户在新媒体技术导向作用下产生的种 种新需求都是促进图书馆再发展的动力,如何与具有信息权、 选择权、否决权、使用权、表达权、创作权的新型读者合作 是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议题。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环境的变 化,图书馆一方面竞相构建自己的新媒体服务网络,将图书 馆服务通过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卫星电视、有线电视、IPTV 等多种网络发布到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机顶盒、上网本 等多样的用户终端上,如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服务、数字 电视服务,清华大学手机图书馆服务等,另一方面,图书馆 也在积极地利用Web2.0及其他网络开放技术推动图书馆服 务的个性化,如利用RSS技术实现图书馆的信息聚合与个性 化推送,基于Wiki的图书馆学科信息库等等。无论是何种新 媒体技术的应用,其核心思想是不变的,即如何发挥新媒体 的交互性、时空性、多元性、分众性等传播特性,以适应不 断变化的用户的信息行为与消费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新媒 体在图书馆的使用价值。为了支持用户的表达欲望,以避免图书馆在新媒体浪潮中被关注度日趋减弱,图书馆应该重新 审视其资源构建和信息服务方式、建立新媒体思维,即:如 何融入用户的媒体环境,使图书馆与用户的日常生活更有相 关性而将用户吸引回图书馆?如何更好地组织与管理新媒体 信息资源,以保障多媒体资源的并存发展并最大程度地满足 用户的检索需求?如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媒体服务?如 何建立一个开放的、交互的深层次服务平台以适应“受者为 中心”的新媒体环境。
3图书馆的新媒体生存问题以及应对方案 3.1技术化生存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着不同的生 存模式,农业经济社会视自然态生存为要义,工业经济社会 看重机械式生存,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被大量的 信息、多样的媒介左右,生存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信息 及其媒介相伴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生存方式。作为信息资源 中心的图书馆也在顺应形势,努力地融入新媒体环境,学习 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当图书馆浏览器插件、图书馆智能聊 天机器人、图书馆社交网络、移动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数字 电视、图书馆数字资源触摸媒体等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当新 媒体技术在引导读者阅读〔10〕以及创新图书馆服务理念、 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明显时,图书 馆人已经意识到惟有立足于新媒体技术这个新兴生长点,图 书馆学研究才能紧随时代步伐,实现新的发展。然而,日新 月异的新媒体技术不是远离人们生存的外在技术形态,而是深深地渗透、感染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 “异化”的危险,新媒体亦是如此。美国著名编目大师米歇 尔•戈尔曼关于技术与传统图书馆功能的辩证观点就是对 技术狂热化倾向的理性认识,戈尔曼一方面欢迎新技术给图 书馆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另一方面则强调传统图书馆学的重 要性和恒久性,并指出“图书馆服务目的并不会随着载体的 改变而改变,但图书馆服务的方式会因技术的运用而有所改 变”〔7〕。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革不应该成为将技术由手 段变为目的的理由,人文永远是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科的 核心价值。既然技术与人文的博弈是现代图书馆长期存在的 一个现实难题,那么,如何协调数字化技术与社会化人文对 于“新媒体化”的图书馆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理性 的图书馆人应秉持人文精神、聪慧地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加 强自身服务,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追求新鲜有趣的新 技术的引用。
3.2信息超载流量的巨大、传递的迅捷以及媒体融合后 产生的大量重复信息使新媒体的信息存在与信息到达较之 传统媒体更为丰富和复杂。反映在图书馆中就是印刷版、光 盘版、网络版、镜像站点等多种文献资源方式并存,图书馆 业务信息、用户通过“交互”反馈上传的信息共生,以及文 本、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同在。图书馆在拥有庞 大的媒体信息网的同时,也在以多种网络、户外媒体、移动 终端等渠道向读者传递着这些海量信息,但是,信息的非线性结构、开放性与丰富性却为人们的信息认知和处理能力增 加了负荷,进而引起信息超载,直接影响了用户的检索效率, 具体表现为在网络上感到无所适从和耗费大量时间寻找所 需信息。解决信息超载问题的必要性,决不限于技术层面, 它事关新媒体的质量及其在图书馆中的使用价值和长久生 命力。文献〔8〕从三个角度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案:①通 过编制学术资源指南、建立诸如MyLibrary的个性化服务系 统等方式筛选海量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与导航;
②通过虚拟咨询的方式及时解答用户在检索信息时遇到的 问题;③完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上 述三个方面是解决信息超载行之有效的方法,信息筛选、分 类导航可以有效地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利于将零散、 无序、无关联的海量“碎片化”信息整合为完整、系统的个 人化知识体系。虚拟咨询是读者摆脱信息超载带来的检索困 境的一个很好的入口。用户信息素质培养是图书馆在深层次 意义上的建设,因为如果没有懂得有效获取、利用和评价信 息的用户,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资源服务很难做好。
3.3信用危机新媒体使图书馆用户瞬间完成从“受者” 到“传者”的角色转换,以Wiki为例,不论是基于Wiki的学 科信息库、资源导航库还是参考咨询服务、馆内外交流平台, 其本质都是通过多人协作,共同实现某主题的扩展与探讨, 它构建了一个符合Web2.0信息对等交互特性的新的交流模 式,即馆员与馆员、馆员与读者及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知识传递与分享,实现了用户的高度参与和智慧共享,这对于传统 图书馆而言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新媒体的自由开放也面临 着一些困境:信息堆积、缺乏权威性、问责性、可信赖度低。
与传统媒体的秩序化和可控性相比,新媒体所赖以存在的基 础―――互联网,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而新媒体信息总是 处于一种无序、不可控的状态,这也就导致网络中充斥着大 量重复、不准确、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因此,在更多的重视 用户参与并获得强烈的互动效果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应 对新媒体所带来的信用危机。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具 体考虑。①培养熟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和新媒体技术的技术 馆员,由于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都是基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以及现有资源的,如何在技术层面确保新媒体服务的可靠性、 稳定性、安全性显得至关重要。②加强对新媒体服务内容的 管理与审阅。分析一些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无疾而终的尴尬局 面,有很大部分归因于内容的一成不变,比如用Web2.0的 工具却无2.0的内容,某些服务内容没有经常或定期更新等 等,这些问题都会极大地影响使用者的热情与对该服务的信 赖度,因此,图书馆在追求新技术应用创新的同时,更需要 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对服务内容进行监测甚至是实现内容 增值。③提高用户参与意识。“受者为中心”的新媒体服务 离不开用户的参与,而服务效果如何取决于参与到图书馆新 媒体服务中的人的素质与合作精神,如何吸引高素质、有专 业精神的用户参与并激励其贡献知识尤为关键,因此用户教育这一环节必不可缺。
3.4知识鸿沟媒介发展在使信息流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将 进一步扩大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知识距离。一方面,信息 富有者更容易享受新传播技术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信息 贫困者在获取新技术方面存在明显劣势,随着时间的推移, 二者之间的知识差距必然越来越大。“知沟”现象在互联网 时代进一步衍生为“数字鸿沟”,在图书馆具体表现为两个 方面。①硬件接入差异。受地域经济和教育投入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接入应用仍然存在较 大差异,如经济发达、教育集中的地区可以更容易、更快速 的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与实施,从而获得更快的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在获取新技术方面则明显滞后。②媒 体使用能力的差异。信息贫困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在于缺乏对 有用信息的搜索、鉴别能力,从而造成了他们与信息富有者 在媒体使用能力方面的差距。特别是在信息无孔不入的新媒 体时代,这种差距日益明显:信息富有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求 知欲望,在使用各种新媒介时更具主动性,其信息导向型的 使用目的让他们能够从中受益,相反,信息贫困者更倾向于 将各种媒介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追求浅表化、娱乐化的目 的。对新媒体截然不同的态度、观念和使用方式会形成信息 与知识摄取的不均衡,进而导致“知沟”的扩展。在新媒体 服务内容与方式日渐完善的今天,作为一种保障读者获取知 识与信息的公平权利、消除知识鸿沟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图书馆需要重视“知沟”问题,相应地从硬件与软件着手解决。
首先,要降低新媒体使用门槛,努力实现不同读者群体平等 使用新媒体的机会,其次,在利用Web2.0技术或其他新媒 体工具帮助图书馆服务延伸到更多读者的同时,需要兼顾新 老读者的使用习惯。最后,着力加强对用户的新媒体信息素 养教育。4结语新媒体的兴起与飞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 的信息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其概念 的变化性也必然会催生一系列新的信息消费需求。作为公众 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图书馆在积极地走向新媒体化道路的过 程中,必须对传播方式的改变保持清醒的认识,以科学的新 媒体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并随时代的 变化不断地做出调整,惟其如此,才能让图书馆事业在新媒 体时代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