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素质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缺少了对 事物的直接接触和动手操作,他们的实验能力普遍较低,科 学探究的能力较差,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亟待提高。
2.课程设置高师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专业化,缺少 文理的交叉和融合,造成学生的义理知识并不均衡。不少文 科生、艺术类学生缺乏基础性、常识性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 知识,理科生缺乏人文学科知识,使得当前的学生在科学素 养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3.教材选取教材作为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可以而 且应该具有探究性,但至今仍然很难找到真正具有探究性的、 适合师范专业的高等教育教材。现行教材内容过多阐述“是 什么”,而没有从“为什么”的角度给学生以详细解读,呈 现给学生的是大量的缺少思考成分的陈述性知识,要求学生 的也是对书本的机械记忆,让学生误以为学习科学就是掌握 一些现成的科学知识,极大地淡化了学生的追根究底的问题 意识,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4.教学方法高师教学方面存在着重科学知识传授、轻 科学方法训练的倾向,课堂讲授侧重于讲解科学原理、概念,较少采用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少让学生利用所 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没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综合、总结、归纳,使得学生未能逐 渐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5.教育资源探究式科学教学以学生的探究为主,主张 学生在做中学,教学设备有很多新的改进。若要在师范院校 有效开展探究式科学教学,需要建立资源支持系统,包括四 大资源:理念资源(如理论研究政策)、活动资源(如资料、 器材、网络资源、媒体资源)、人力资源(如指导教师、辅导 员等)、场所资源(如学校科技活动场所、社区科技活动中心、 科普基地等)。
6.评价方式高师传统的考试内容,没有将能体现对学 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考查的内容渗透到学科 知识的考查中去,而是侧重于科学知识的再认识和重现等原 因,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关注做考卷、解习题、背 教科书,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本质缺少有效的理解和真正的掌握。
7.培养目标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目前强调教育教 学基本功训练和多能一专能力,强调加深学生的教育理论功 底,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但却较少培养学生的教育科 研能力,原因是在于开展科技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设备和 资源,而且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学精神等不如直接传授 科学知识来得快。正是由于在培养目标上出现短视现象,从而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8.教育理念由于很少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大部分 教师教育理念滞后。如探究教学强调学生探究,而教师大多 不习惯探究。一个自己都不会探究、不愿探究、不习惯探究 式思考的教师,是很难教会学生学会探究的。
三、高师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六结合”模式 建构 鉴于高师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尝试在科学教 育中建构“六结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整合的自然科学知 识结构,同时又能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 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基础教育师资。
1.课程设置: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基础教育课 程内容的综合化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比较完整的自然科 学知识体系。调查显示,当今学生的文理知识并不均衡,所 以必须对课程没置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 强基础课,加强实践课,做到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具体措施是:构建“三段结构,五个板块,综合为主”的课 程体系。第一阶段由理科学科群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以拓宽 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知识层次,促进整体科学素养和思维能 力的形成,包含了对各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二阶段则是教育 课程,包含了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前两阶段是主修课程。第 三阶段则是分流选修课程,主要有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活 动课程,特色课程包含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包含了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活动课程包含了对指 导课外活动能力的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个性发展 要求,选择一个方向作为主修,同时可自由选择其它两个方 面的部分课程进行学习,以扩充知识面。在课程改革的过程 中,要注意加强对选修课教学的管理。选修课是大学对学生 进行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知识拓展和知识升华的重要学习环节,更是提高大学生的 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多数学生未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 地位,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提高学生对选修课重要性的认 识的同时,加强对选修课的考核力度,保证大学生这一重要 的学习历程得到落实。
2.教材选取:国家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教师要选好 用好教材。目前高校教材版本很多,要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基 础性、先进性和教师应用性关系处理好的教材。要实现对学 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就必须在国家课程的大体框架下,结合 学生的自身特点、任教学校的实际状况、当地社区课程资源 的分布情况,开发与同家教材配套实施的校本教材,做到国 家教材与校本教材结合。校本教材应以探究性的教材为主, 选择、补充对学生有益的内容和研究主题,提供探索空间和 资源,才能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 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校本教材应具备如下三 点:一是教材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相关的情境文字,在引起学 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将他们置身于教材提供的情境当中,易于产生疑问,就能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 础;
二是教材便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把自身融人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当中,就容易发现并 明确问题;
三是教材中设置开放性问题,提出现实生活中需 要解决或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究相结合在教学方法 上变传授知识为提高学生能力,在导学上下功夫,教会学生 思维方法,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做到理论探讨 与实践探究相结合,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课堂教学中开 展理论探讨,引导学生将他们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从其 它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各种科学知识问的关 系,并能将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组织 学生开展实践探究,使学生既得到逻辑思维训练,又得到科 学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理 解和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理论探讨与 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深人生活,用自 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亦能使学生及时摄 取科学发展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 并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促进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4.教育资源:课堂内外与学校内外相结合学生在课堂 内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且他们在课内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若不向课外、校外、家庭迁移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科 学素养;
而课外、校外、家庭又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可 以为课内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 以使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 真正做到课堂内外与学校内外相结合,应采用多种形式,全 方位地广泛宣传科学,创立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激发学生 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具 体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宣传资源,如宣传橱窗、 校广播、校园网,介绍科技发展史、科技新发现、世界科技 新动向和新成果、科学新知识、科学名人名家。二是挖掘、 整合科技教育资源,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放实验 室,让实验室成为学生的科技操作室,使学生耳濡目染,达 到自然地渗透科技教育的目的。三是创新科技活动内容,如 举办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科技讲坛、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制 作竞赛、科技文化展览、科技讲座、放映科教电影等活动, 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 的形成和不断提高。四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科普宣传 活动,鼓励大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深入到社区或乡村, 开展义务实践活动;
宣传科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考 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宣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破除 农村封建迷信思想。让大学生志愿者以科普宣传员、科普报 告团成员、科技馆讲解员等身份出现,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相 关的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5.培圳方式: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相结合具有良好科 学素养的基础教育教师应是一个具有较强自我建构、自我培 养、自我成长能力的教师群体。因此,高师要重视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师培训,同时将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相结合。
为形成良好科学素养,教师的职前培养应包含四类学习方式。
一是建构性的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结构,寻 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注入自己的理解、体验和经历, 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结构。二是探究性的学习。通 过探究、实验等多种形式学习,使学生具有浓厚的科学兴趣, 激发创造力,培养探究精神,且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 研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是开放性的学习。通过不断 “进人生活”,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丰富的情境之中,尝 试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 中的问题,以培养学乍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A我指导学习。
在教师指导F,学生选择并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因此 町以在设汁与管理独立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由于学生的学习 动机主要是源自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抱负,他们通常都会更 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兴趣。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基础教育教师 在日后教学实践中要显性或隐性碰到的,因此必须n显对这 些学习方式的培养,并创设条件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实 践运用这些学习方式。当前,基础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现状不 容乐观,需要在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 专业培训,通过在职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的在职进修,提倡以“课题式”为主,运用多种 教师培训模式,针对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提炼培训主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案,学员围绕问题的解决,通过实 践、交流、讨论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系列培训,基础教育教 师的科学素养至少应符合如下要求:一是对科学教材所涉及 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决定这些概念、规律和原理 的基本事实达到“精通”的程度。二是在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的基础上,还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完善自 己的知识结构。二三是了解、掌握、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只有教师J解和掌握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 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从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 能力。
6.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评 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充分认识良好的科学素养 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才能将学校教育活动中 各种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提高的外部可能性因素,通过努力 转变成为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通过九年的探索总结, 笔者尝试提出: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 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伴随整个教育过程,发挥评价的 诊断、教育和发展功能。在活动过程中,采用一些体现过程 评价及自我评价的新颖、可操作的方式方法,如连续观察和 面谈、实践活动评价、书面测试、个人经历记录等,注重定 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使学习与评价相 结合,以评促学。为了能系统地记录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 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还可尝试用“档案袋”记录学生个人 成长经历。档案袋中有反映学生科学素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 资料,如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 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科学方面新的设想、摄影作品,以及 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等。此外,对活动过程中 表现特别突出或变化特别大的学生,还采用观察、面谈等方 式,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总结性评价 注重对学生科学教育整体结果的评价,切实将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的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考核题型的设置上,有意识地将 能体现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考查的内容渗透到学科知识的考 查中去。二是考核形式采用基于情境的测试,模拟问题情境, 注重科学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通过全方位的考核评价, 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合理的引导、激励作用。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普及和 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关系到未来我国全民科学 素养的普及和提高的关键所在。深入研究基础教育教师科学 素养的构成要素,借鉴国外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优化我国 高师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方法、 教育资源、培训方式和评价方式,建构“六结合”培养模式, 可以为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科学素养开辟新途径,真正实现全 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目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