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合作协议 > 探究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初等教育

探究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初等教育

来源:合作协议 时间:2019-11-13 08:27:23 点击:

探究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

探究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 一、背景与历程:初等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般说来,教育学独立成“学”跨入学术行列,是从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 《普通教育学》并推上大学讲台开始的。重要原因在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面向 中小学,适应了当时德国中学教育的发展,他的教育性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体系符 合了当时统治阶级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控制的要求。川虽然差不多同一时期的裴 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等人在培养教师的实践成就方面并不在赫尔巴特之下,但他 们的教育理论只是面向小学,为培养小学教师服务,盛行于师范学校而无缘进人大 学的学术殿堂。在双轨制下,小学教师作为国家义务教育预定课程标准的传授和 执行者,师范学校关注的是与此相应的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往往是重“术”而轻 “学”、重传递而轻研究。这使得小学教师虽然最早进人制度化的培养阶段,但一 直处于匠技水平,专业化水平很低。

皮亚杰认为,中学教师接受大学的学术教育,教育学训练只是最少的一 点点;小学教师与大学教育相隔离,“其结果使得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有从事教育 科学研究的可能……小学教师成了一群一单独的具有内向性的知识阶层,受不到 社会公正的承认。

19世纪末,发达国家陆续把义务教育由初等教育延长到初中阶段,中小 学教育成为统一的国民教育体系。与此相应的是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小学 教师教育与中学教师教育并轨。这一方面使中学教师进人系统定向的师范教育阶 段,并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学科的课程地位;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开始接受专科程度 的高等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科学的发展对于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起了推波助 澜作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和梅伊曼、拉伊在冯特实验心理学基础上建立的 实验教育学,突破了赫尔巴特充满思辨和理性主义的教育学传统。杜威于1896年 创立“大学初等学校”(Uinversi-tyElementarysehool),进行初等教育课程、教材和教 法的实验,他的名著《我们怎样思维》《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他的芝加哥实验 的直接成果。叫教育科学理论和体系的发展和创新,以及一系列新的教育制度和 方式方法的创立,及时地反映到师范院校的教育思想和课程内容中来,使师范教育 更加凸显师范性。进人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尤其是以 原子能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将义务教育进一步推进到高中阶段。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再是数量和学历,而是教师的高度专业化。

与此同时,教育科学的发展既加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也进一步表明两者在专业上的分化和差异性。科南特在《美国师范教育》中 分别论述了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培养。他提出,师范学院小学与中学教师的培 养目标、课程结构应有各自特定的要求。在普遍加强文理普通教育、提高教师学 术水平的基础上,幼儿园和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教师应成为“包班制”的多面手,四至 六年级的教师应成为有所专长的科任教师;中学教师则应当专攻一门科目。

同时,他极力反对取消教育学科的主张,同时批评教育课程空泛重复、 脱离实际,认为应切实提高教育课程的科学水平,精简科目和内容。小学教师必修 的教育课程应占整个教学计划的14/,中学教师则应占18/。川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 出发,对儿童早期发展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他指出:“从吸收知识的难度与这种知识在客观上的重要性这个双重 观点来看,事实许可我们主张:儿童愈小,对他们进行教学就愈难,而对于幼儿的教 学未来的后果愈有影响。”〔6口因此,他主张小学教师的培养应摆脱知识传递者 的狭隘职业训练,与中学教师在大学里一起接受训练,参与科学研究和实验,从而 成为研究者。这对于小学教师必不可少的心理学训练来说,比中等教育更显重要。

自1957年起,赞可夫着手对小学儿童的教学与发展问题进行实验和研 究,建立了“小学教学新体系”,形成了“一般发展”的教育思想,揭示了教学与发展之 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许多最新实行的、非同平常的教学论规则、教学方法和方 式。”〔7」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 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的推动,师范院校开始归并于综合性大学,中小学教师的培养 由系统定向的师范教育开始向教师教育方向发展。

进人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将教师教育提升到文理学士,以及培养硕 士、博士层次的专家型教师,并开展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中小学教师 教育在专业上的整合与分化总是交织并存,不可偏废,其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整体提 升。困如,美国的教师教育机构开设“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专业,培养本科以上 规格的中学和小学教师。在教师教育的三类课程中,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专业的 学科教育和教育科学课程要求差别很大。

其中,中等(初等)教育原理、方法和技能及实践课程突出了各自教育对 象和专业的特质性,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的学科基础。近年来。英国形成 了“研究生教育证书(PGCE)的“3+1”和“教育学学士学位”(BED)的“4+o”两种主要 的教师教育模式,前者主要培养中学教师(虽然也培养小学教师,但课程目标和设 计不大相同),后者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小学教师教育从第三年开始,转人“学科研究”“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形成初等教育的 专业优势。

综合各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教育科学的发 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水平相因应的。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成果之上的“初等教育导论”(或初等教育原理)以及初等教 育课程原理、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等所构成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已成为 各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的学科基础。1987年,我国台湾省升格的八所师 院也普遍设立了初等教育学系,开设学校行政、学校辅导和体育三个专业组别;此 外,设置语文教育学、社会教育学、数理教育学等系科,培养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 的专门人才,创办初等教育学刊、成立相关的研究组织,进行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 培养和学术研究。

二、分化与定位:我国初等教育学建设和发展的现实期待 (一)初等教育发展和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国家标准,还是学位教育 的《学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教育学”之下,与幼儿(或学前)教育学、高等教 育学、成人教育学相平列的是普通教育学。换言之,普通教育学涵盖着中小学教 育,中小学教育成为同质、连贯的研究对象。然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确认,“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此级教 育的重点是向法定的入学年龄不低于5岁或不大于7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向学 生提供读写算方面扎实基础的教育课程,同时使学生对其他科目也有一些基本了 解。在大多数情况下,初等教育的开始也就是义务教育的开始。’,0[」一方面,初等 教育与中等教育有着越来越多的同质性和一贯性,为中等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它 与中等教育构成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但初等教育从学制地位以及儿 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等方面都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和独特的价值。在推行义务教 育、加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各国通常是先集中力量办理初等教育,行有余力再来 发展中等教育和幼儿教育。因而,初等教育是最受世界各国重视的一个教育阶段。

从历史和现实看,虽然各国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机构是多样化的,初等 教育与学前教育、中等教育的衔接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初等教育在各国学制体系 中的性质和地位是共同的。美国实施初等教育的主要机关是6年制小学。20世纪 60年代起,考虑小学后期学生的身心特点,很多州把5、6、7、8四个年级组建成中 间学校。英国现行学制中的初等教育学校有幼儿学校(5一7岁)、初级学校(7一11岁)和预备学校(n~13岁)。德国初等教育学校则是4年制的基础学校(少数州为6年)。

法国1989年《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将幼儿教育三年与小学五年合为一体,建立 三年分段的新体制,即初步学习阶段(2~5岁)、基础学习阶段(5~8岁)、深入学习阶 段(8一n岁)。印度现行的“10+2+3”学制,即10年的普通教育,2年的高中教育,3年的 高等教育第一级学位教育。其中10年普通教育的前8年为初等教育,1一5年级为初 级小学,6一866年级为高级小学。日本的初等教育和我国相近,主要是六年制小学。

我国1951年的学制确立的初等教育包括儿童的和青年、成人的两种,对儿童实施 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对青年、成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 等。毫无疑问,初等教育既不应与“小学教育”简单等同,也不能与中等教育作为同 质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我们应考虑国际标准和各国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和 特点.加强初等教育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教育科学学科分类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应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类别的不同,将普通教育学分化建立初等 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进而使之与研究教育一般问题和基本理论的“普通教育学” 区别开来,确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三”〕教育部最新的学科和专 业分类已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中等教育学和初等教育学两个三 级学科。

(二)我国教师教育层次升级和专业建设的现实课题 与我国教育学学科和专业设置相应的是,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和师范学 校的教育学一直都是普通教育学范畴。但教育学在高师和中师的学科生存和发展 状态却大不相同。高师院校设有教育学科专业的系科、研究所,进行教育学科各 专业的学位教育,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学术组织和学术研究刊物。加之身 处多学科共存、交流和竞争的生态环境之中,高师的教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问 和教学科目跻身于大学的学术之林。但由于培养目标和职能分工,高师的教育学 研究和教学主要指向中等教育,较少关注有着独特性质和功能的初等教育。因此, 初等教育很少进入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的视野,更难进人大学的学术殿堂。相反,中 师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重视的是教育知识的基本掌握、教育行为的规范和 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进而使小学教师成为合格的知识传递者、教学能手。中师 教育学作为一门中等教育层次的专业学科,只有一支基本的教学队伍,缺少初等教 育学研究必要的研究力量、学术资源和氛围。这必然造成同在普通教育学之下, 初等教育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严重匾乏,既不能与中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 教育学的发展相比,也严重落后于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和现实需要。

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我国小学教师学历提升的目标和步骤。近年来,各地政府和师范院校积极推动教师教育的升级 和结构整合,小学教师高等教育机构不断壮大,并逐步走向规范化、体系化。一批 高师院校成立初等教育院、系,越来越多的师范学校合并或独立升格为培养小学 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与此同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在“中师教育学专业委 员会”基础上,成立了“初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有关师范院校也联合成立了“全国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不少高师院校相继成立了初等教育研究所,一批初等 教育(小学教育)本、专科专业建设的课题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成 果相继涌现。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例如,在教育部师 范司指导下,由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教师教育课程教 材研究开发中心牵头,于2000年底开始正式启动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的编写工作;该套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目前已有二十余种教材面世。

2。。3年l月15日,教育部在已颁布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 见》、《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的基础上,又向 全国印发了《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仁’“〕随着小学教育 专业的确立和发展壮大,初等教育学迫切需要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 的学科和专业,建立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学科体系。

(三)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学科基拙 舒尔曼认为,当代社会,一个专业至少有六个基本特点:理想的职业道 德;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策略;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 判断;从经验中学习;掌管专业质量、进行知识收集的“团体”。

其中,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是所有专业的中心。〔`3〕 这昭示着,任何一种职业要发展成为“专业”,都需要一门高度发展的科学作为学科 基础。虽然我国初步兴起的教师教育升级促进了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但小学教 师教育专业化绝不只是学历提升及知识储量和程度的增加。有学者研究指出,目 前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问题在于,整个课程体系的结构没有 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依然是模仿高等师范教育的其他本科专业。仁’`〕 这反映了很多高师教育工作者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尤其是对初等教育 的特殊规律认识不足。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儿童的基础教育(包括 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可以确定为(正规或非正规的)启蒙教育。它是普遍提供一种 适合所有人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社会的通行证”。f’5皿初等教育这种启蒙性、全民性、普通性,是它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小学教师教育 专业化正是要建基在初等教育这种特质性之上的。我们须在现行的普通教育学基 础上进行初等教育学的专门研究和学科建设,理清初等教育的心理学、生理学、 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基础,准确把握初等教育的性质特点、职能意义、发展线 索和任务目标。这是确立初等教育专业的特质、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促进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关键。

三、建构与提升: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开发 (一)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初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的母体中分化剥离后,应建立自己的研究范 式、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对国内外初等教育的思想与制度、事实与价值、 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提炼。

以学制系统中的初等教育及与之对应的小学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同 时应当加强与学前教育的衔接,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教育。这是由初等教 育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创新,才能 从根本上、源头上促进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一方面,“科学自身的规律决定学 科的规律,科学发展决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科学是第一性的、决定的方面;学 科则是第二性的、被决定的方面。’,l[6〕同时,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的 发展和繁荣。初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分化的产物,必须加大自身体系与其他学科 的开放、交叉和整合的力度。为此,应加强与不同阶段和类别的教育学如学前教 育学、中等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的联系,以凸显初等教育的特质和功能;加强与 宏观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 的联系,使初等教育学研究有更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加强与微观 教育学如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教育技术学、教师学等学科的联系,以开辟初 等教育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空间。还应当吸收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等 学科的学术营养,开辟更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初等教育 学的学科体系,如初等教育原理、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比较初等教育、初等 教育思想史、初等教育制度研究、初等教育管理、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初等教 育教师研究等。作为学科建设,还应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包括研究队伍的职业化、 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会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 等。

(二)初等教育学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是促进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直接载体。认知心理 学研究认为,教师教育是要促进教师内隐的“主观理论” (或称内隐理论),即对教师教学行为有直接影响的教育知识、技能、信 念、态度与价值体系的改变和发展。这一改变和发展存在两种不同的途径,并由 此主导着教师教育的政策取向、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8刁传统上,教师教育试 图通过所谓“交换途径”,即由专门机构由上而下集中进行,采用系统的科学理论替 代和交换教师原先“有缺陷”的“主观理论”,教师处于被教导、被改变的对象,而非 主动学习与自我创新的主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行动研究途径”开始实行起来。

斯腾豪斯等人积极主张教师作为研究者,经由自己的反省思考与实践行动,从中澄 清教学的问题、获得领悟,探索新教学方法技术,修正或改变个体原有的主观理论, 并不断把新的理念、知识、信念、价值统整到自己的主观理论中去。这种模式将 教68师置于专业素质建构和生成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的教育自觉和主动的专业 化发展。基于此,初等教育学的课程开发应突破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科知识和体 系建构为主线的单一的理论课程,确立以教育主体建构为中心,通过教育理论课程、 实践课程的互动及师生主体间的教育交往等多种中介,实现教育理论与个体教育 知识、技能、信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统整与提升。

1.进行理论课程的改革。

教育理论对于教育主体建构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教育理论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关系具有内在性、间接性,它通过增进教育实践者的教育认 识、启蒙和唤醒教育实践者而起作用。”即“唤起教育实践主体内心的参与、价值 的认同和精神的再生,引起实践者对教育的意义、教育的价值、理想等主题的深 层思考。”〔`’〕因此,教育理论课程不应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体系浓缩和理论搬 移,或是提供一套技术性的实践操作规范,而应当加强与个体已有的教育知识、技 能、信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统整,使教师通过反思、判断,对教育理论的合理性 进行辩证,对自己个体化的教育知识、技能、信念、态度和价值体系进行澄清和 改造,进而实现对教育主体的建构与提升(同化与顺应)。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我国台 湾省新近出版的师范院校《初等教育—理论与实务》教材体系,可以从中获得有 益的启发和借鉴。,)二该书包括10章:初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儿童;认识小学;成为 小学教师;小学的课程与教材;有效的教学;班级经营;帮助儿童成长;做好小学行政 工作;初等教育的展望。每章的标题都隐含一个省略主语,从体系到具体内容都是 以教育实践者为主体的。整个体系引领着实践主体对自己固有的教育知识、技能、 信念、态度和价值体系进行反思、批判,从而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和教育主体的建构。

2.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教育理论促进教育主体的建构和提升不是直 接实现的,而是以个体的实践为中介。而且,教育实践是个体获得实践性知识和智 慧的重要途径。应当说,教育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 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相互促进和结合才能真正形成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能,指导专业 实践。而这种实践性知识总是隐含和潜在于教育实践之中,不是通过理论课程的 传习所能直接获得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蓬勃兴起“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 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法国的大学教师学院 (IUFM)同样是将实践课程系统化、制度化,不仅在两年的学习中由浅人深进行熟 悉性实习、陪同实践实习和责任实习,还专门设置了模块课程和习明纳(研讨班)。

冲’l这些改革的重要目的正是通过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关系,促进大学 本位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积极发展以教育行动研究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

初等教育学的实践课程一般包括教育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教育临床实践与指 导,校本教师培训,教历或教学档案的建立与反思,行动研究,等等。总之,实践课程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而是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实质性、制度化的合作机 制。使未来教师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反思、质疑、探究和发现等行动研究过程,突 破例行化实践和习惯性思维,拓展、改造、提炼和唤醒原有教育认识和经验,形成 实践性知识和新的教育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教育主体的建构与提升。

3.促进教师队伍的整合与提升。教育学教师自身素质、课程开发能力 以及与学生的教育交往,不仅是初等教育学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十分重要 的课程资源。目前,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学教师队伍,一部分是中师升格 和合并进人高等教育系统的师范学校教师,其学历层次和学术视野与高校的教师 有一定差距;另一部分是原有的高校教育学教师,虽然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对初 等教育普遍缺乏专门的研究,尤其是对小学教育实践缺乏了解,难以深入。同时, 现有的高师院校尚缺乏初等教育学学科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制。因此,应当 积极为初等教育学教师创造专业发展的机会,既包括设立相应的学科专业、进行 学位教育,培养高学历水平的新教师;也包括现有教师队伍的学历提高和知识、能 力及组成结构的整合,如通过做访问学者,上研究班、进修班,到小学挂职实践,聘请 小学教育专家讲课等方式,以提升高师教师对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与教学水平以及 实践能力。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