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合作协议 > 中医学的定义_论中医学的特色定义及其发展

中医学的定义_论中医学的特色定义及其发展

来源:合作协议 时间:2019-10-30 07:56:38 点击:

论中医学的特色定义及其发展

论中医学的特色定义及其发展 中医学是一种宏观医学。中医学不单纯是一种文化,更主要的是一种 医学科学。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可以说只认识到了一小部分。可以讲微观医 学已经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发展,而宏观医学的发展还不够。只有当微观医学与宏 观医学均有较大进展时,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才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中医 学的前途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医学的现代化。

数十年来一直在争论,一直在困扰我们思维的一个焦点问题是:中医学是 一种什么样的医学?有的说是古代医学,有的说是经验医学,有的说是传统医学, 有的说是准科学、潜科学、前科学,或者说是一种传统文化等。众说纷纭,莫衷 一是。

毛嘉陵先生的文章《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讲得很真实:“中医 药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中医药到底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 文化形态?面对现代激烈的世界医学的市场,中医药研究有多少优势?现代科技 手段和科技语言能不能‘催生’中医药的现代化?谈了这么多年的‘继承’、‘发扬’ 究竟我们己经继承了多少优秀的学术精华?又发扬创造了多少学术理论和科技 成果?如何‘继承’,又如何发扬‘这类现代经典式的’学术问题,我们究竟要到什 么时候才能取得成果?中医药的现代髙等教育是否培养出了真正精通中医药技 术的髙级专业人才?……如果按照近几十年中具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也许再过 若干时日后仍然可能还是‘含糊不淸’,本文也许不具有向大家奉献大智大慧的实 力,更谈不上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都能够 理智地认识和解决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延续和提升中医药技术,为人 类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中医学定位的不准确,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 应该明确中医学的定位,这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中医学到 底应该如何定位?经过数十年的争论,现在,笔者认为,应该明确地说,中医学 是科学,是医学科学,是一种宏观医学科学,这才是中医学的合理“内核”。为什 么这么讲?这要从中医学是如何产生的说起。

中医学产生于宏观科学,宏观科学又带动了中医学的发展。我在上世 纪80年代的拙作《中医现代化研究》一书中就指出,“中医学产生于两干多年以 前,那时的自然科学分科不细,属于一种综合性科学,一种宏观科学。当时在天 文学〈历法、天文仪器、宇宙理论学〉、气象学、物理学、古代数学、地理学、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等,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古代的医学实践与古代的哲学 (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及当时的各种宏观科学的滲透、结合,就形成 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又经过历代医学家的发展,终于形成了今天的中医 学。”18世纪以后,科学由宏观向微观发展,逐渐产生以分析为主的自然科学。

以分析为主的自然科学与当时的医学实践相结合,逐步产生了现代的西医学。西 医学注重分析局部组织和组织改变,观察细微、准确,比较注重分析局部器官与 功能的病变,较少注意机体的整体性和各部之间的密切相互关联。西医的研究, 己经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的层次达到了分子层次、基因层次。从基因上 探讨生命的真谛,探讨癌症的病因,并从实践上“克隆”出了若干种动物,让世人 大开眼界。西医学的发展,是随着微观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深化,逐 步达到了新的境界。西医学主要是微观医学,虽然也有宏观,但其主流是微观。

中医学是一种宏观医学。中医学不单纯是一种文化,更主要的是一种 医学科学。前面已经讲到,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发达的宏观科学与当时医学实践成 功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有的科 技史学家指出:中医中药是中国新四大发明(中医中药,十进位制,赤道坐标系, 雕版印刷术)之一。中医学也有微观,但其主流是宏观。西医学依靠分析科学的 出现而产生,依靠其发展而提高。中医学则依靠宏观科学的出现而产生,依靠其 发展而提髙,以分析为主的微观科学在发展了数百年后出现了现代的宏观科学。

宏观科学在上世纪中后期,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这就是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 灰色系统、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混沌理论、童子力学等。不少学者将其与 中医学进行渗透、研究,但成就不大。其原因,不是大方向不对,而是这些理论 还不足以将中医学理论破译、诠释,还不足以使中医学理论升华到新的理论水平, 出现新的理论平台,出现新的突破。比如,美国1965年模糊数学问世,”文革“结 束以后传入中国,立即与中医学进行了广泛的交叉。中医学中的很多基本概念, 都可以用模糊数学进行诠释。比如,中医学的症状描述“乏力,纳呆,头晕,目 眩,耳鸣,腰酸”等均是模糊概念。中医学的“君、臣、佐、使,取类比象,大数 法则”等均是模糊推理。中医学的诊断,是一种模糊诊断。中医学的治疗,是一 种模糊综合评判。虽然,模糊数学说明解释了中医学的很多概念,使某些理论上 升到了现代科学的髙度,有了一个现代科学的解释。但是,十几年来只看到模糊 数学在其他方面有了很好的应用,出现了模糊冰箱、模糊洗衣机、模糊电脑,在 提升中医学方面却未有长足的进展。这如前所述,主要是宏观科学还未发展到能 完全诠释中医学,进而提升中医学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中医学研究的突破口呢?长期以来,我看了很多有关突破口的文章,给我的感觉是,这些文章所述观点很难找到突破口。笔者认为,突 破口就是用现代宏观科学研究中医学,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随着微观科学发展 而发展的西医学,己将单因素疾病的治疗不断攻克,比如某些传染病(如天花、 结核病、疟疾、伤寒、痢疾等)、创伤等,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 对多因素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疲劳综合症、衰老等,西医学就收效 甚微了。而中医学就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解决这类问题的希望寄 托在宏观医学上,随着宏观医学的发展,一些多因素疾病将得到攻克,从而对人 类生命的延长,对人类健康进一步做出重大贡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他山之石就是宏观科学。有了这样的共识, 中医学发展中困扰我们的现代化与传统化、国际化与民族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 学、融合与独特、中医不能西医化等一系列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了。

现代化与传统化:用现代宏观科学研究中医学,提升中医学,自然就 是现代化,将传统医学上升到了一个现代化平台,自然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 民族传统的光大,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老中医不仅毫无疑义,反而笑逐颜开。

国际化与民族化:用现代宏观科学语言诠释中医学,才能真正国际化, 才能让国际科技界、医学界,听懂中医学的语言,了解中医学的特点,接受中医 的治疗,扩大中医学的影响,才能使民族的东西国际化。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医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把它看作是一 种文化口因为它有鲜明的传统的人文学科特点,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融。

中医学的形成不仅有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有一个深厚宽广的文化背景,所以它 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既汲取了我国古代哲学、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丰富营养, 也汲取了大量古代当时发达的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物理学、物候学 等宏观科学的合理“内核”,与当时医疗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渗透,创造出了中医 学。所以,实际上它融合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多种学科。在现代科学剧烈的分化 与结合态势下,如何实现中医学在现代层次上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结合,有 的学者认为,这并非易事。怎样解决?只有把中医学定位是宏观科学,只有用现 代不断前进的宏观科学去研究、诠释、提升古老的中医学,这个矛盾才能自然而 然地解决。

融合与独特:预言学家认为,21世纪科学大发展的大趋势是融合,医 学科学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融合决非指学科分科的消失。融合即是综合,中医学 将在21世纪随着科学综合发展的大趋势而大发展,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医不能西医化:中医学是一种宏观科学,研究、发展中医学就应该 用宏观科学来研究、来发展,促使其提高。如果用西医学微观科学的方法研究中 医学,是可以的,也应大力提倡,但是其成果只能是西医学的成果而非中医学的 成果。比如:中医学者用西医药学的方法从育蒿中发现了治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 虽然是中医药学者发现的,但是这也是西医学的成果。正如,上世纪上半叶从麻 黄中发现麻黄素,从黄连中发现黄连素一样,这都是西医的成果。虽然发现了黄 连素,西医用黄连素治疗肠炎、痢疾,目前疗效己不佳;
但是中医仍然用黄连治 疗肠炎、痢疾,目前疗效仍然很理想。黄连久用不衰,已长达2000年。但是,发 现青蒿素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成果,对疟疾的治疗有巨大的意义。这样的工作还要 做下去,争取有更多的发现。

用西医学的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去大力研究中医、研究中药,这是西医 学的发展。中医现代化使用宏观科学去研究中医,其结果不是西医化,而是“中 医”化,是中医学的提升、拓展、提高,更“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才可以真正出 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

美国的中医专家邱国柱先生在为《中医现代化研究》作序时提出“中 医的现代化,将不是中西医的简单相加,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用西医的方法来‘证 明’中医的疗效,或探讨其疗效和机制,或解释其理论原理。中医学有着完整的 理论体系,他是比现有医学更髙更深的髙度综合化的人体生命科学。中医学应该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发挥本身的优势,从而达成中医的现代化”。中医学的 方法符合当代科学方法论总的精神:以客观总体为着眼点,强调整体性、相关性 与动态性^中医学的方法,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因此,很多有识之士都看 淸了这点,如钱学森先生就说过‘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的话。

解决中医发展的问题,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江泽民同志1995 年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 古老的中医学来说也是如此。中医学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的创新。要想创新,就 要培养创新的人才,就要抓富有创新内涵的教育。

中医的教育,应加大现代科学的讲授范围,主要应将现代宏观科学的 学科,向中医学院学生渗透。比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模糊数学、耗散 结构理论、灰色系统、混沌理论、量子力学等及其最新进展。其中尤以现代高等 数学、现代物理学的进展为最应“渗透”的内容。本身原为宏观科学的中医学,应该而且可能随着宏观科学的发展而发 展。中医学应尽快与当今各种飞速发展的宏观科学交叉、渗透,出现各种新的横 断学科、交叉学科-科学发展的沃土是交叉学科、横断学科。控制论的发明人维 纳说过,这块沃土是一块处女地,一经耕耘,即可收获。从人才角度看,懂模糊 数学的有几人精通中医学,懂中医学的有几人精通模糊数学?中医界缺乏大量的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才是影响中医学发展的最大“瓶颈”。很多科学理论的发现、 发展出自交叉学科,中医学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预言,中医学的现代化,反过来 会大力促进现代宏观科学的发展。

中医学院人才的培养,应出现中医学与现代宏观科学的双学历学士、 双学历硕士、双学历博士,培养交叉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横断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从而推动中医学的飞速发展。比如,目前就应培养精通中医学又精通混沌理论的 学术带头人。从而出现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新的分支:混沌中医学、模糊中医学、 系统中医学、信息中医学、控制中医学等。中医学院的学生不学髙等数学是一大 缺憾。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 的地步。“中医学实际上很好的运用了古代数学成果一大数法则。而一般的髙等 数学达不到中医学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只有用髙等数学的最新分支、最新发展与 中医学进行交叉,才能发展、提升中医学。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按上述的大方向逐步做起,从小到 大,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最后形成用现代宏观科学指导下产生的崭新的中 医学,现代化的中医学。这就如古人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医 界应力戒目光短浅、急于求成、固步自封、囿于成见、浅尝辄止的不利于发展的 陋习。任何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在于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中医学发 展的势头不强劲,问题出在中医自身。中医学前进不快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强 调外因,应反躬自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特色在哪里,自己的 优势在哪里,自己的强项在哪里!自立才能自强,中医能自立而且能自强! 这样发展的结果,笔者设想在我国将会有两种医学一西医学与中医学, 或微观医学与宏观医学。一种病会有西医学(微观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和中 医学(宏观科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患者与医生均会各择其优,或者是二者结 合治疗。21世纪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将组成崭新的生命科学。笔者 这种观点,将会引起中医界的重视,受到现代科技界的认同,受到广大中医学院 学生的赞同,受到广大医学院学生的赞同,受到广大医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的赞同,也会受到远见卓识的广大老中医的赞同。

中医学的深化研究,必然涉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建 立在中医学和西医学基础上的一门医学。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研究虽然取 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未能取得创新性、突破性的发展。

中西医学结合学者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中 央到地方一批又一批西医中人员陆续培养出来,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力量,其 成员大部分为高级西医临床与教学人员,西医理论造诣深,又系统学习中医,中 医也精通,数十年来,基本用西医分析的方法即微观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说 明中医、论证中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60年代 初培养出来的中医学院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这些学生由于要 当医生,就必须懂西医,这是客观环境压力所造成的,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市场、 就业的压力,逼着他们也得懂西医,能使用听诊器,能处理急诊,中医院也得有 急诊室成为一批中学西人员,他们也在搞中西医结合,也搞出了不少成果,其方 法也使用西医分析的方法即微观医学的方法去研究、论证、说明中医。

中西医结合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沈自尹院士的《肾的研究》, 把肾阳虚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低下说淸楚了。这样的工作还有很多, 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西医结合最突出的价值是临床上的应用。中西医结 合使很多疾病的治疗上了新台阶,出现了新的疗效水平,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起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国外人士,尤其是广大华人归国治病,大都是奔中医和中 西医结合而来的。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

中医学的定义是什么?笔者给中医学下了一个定义:中医学就是中华 宏观医学。中华宏观医学是中华民族用整体的、宏观的理论去解释人体产生的生 理与病理现象,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多靶点、多成分的整体调控的方 法治疗人体疾病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一种中国古代形成的独特的宏观 医学,它是当时中国古代发达的宏观科学与当时医疗实践不断结合的产物,反映 了当时的宏观科学水平和医学水平。2000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健康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最简单明了的对中医学的注释就是中华宏观医学,简称中医学。他将 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进、发展,这是中医界的历史使命。其方法是用宏观的方法研 究中医学,用上世纪中叶开始兴起的宏观科学来研究中医,这种宏观科学在21 世纪将有大的发展,同时带动中医学的发展。

西医学将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进、发展,这是西医界的历史使命。其方法是用微观的方法研究西医学,西医学将随着微观科学的发展而继续长足发展。

中西医结合医学仍然要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主要将沿着用西医的方 法、思路去印证中医的疗效。从中医理论中找到西医解释的突破口,从中药中找 到更好的有效成分或单体等。总之,中西医结合就是将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进行 沟通。

21世纪,人体的生命科学将由三部分组成:宏观医学(中医)、微观 医学(西医学)八宏观与微观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与中西医结 合医学将会由中医界与中西医结合学界肩挑重任、激流勇进,做出贡献。这样, 我们就从理论上将我国特有的3种医学形态划分淸楚,明确了各自的特点、各自 的任务与各自前进的方向,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避免了思维上的混乱,避免了 因思维混乱而扰乱了我们各自前进的步伐。这3种医学之间会有合作与交叉,在 临床应用上会有结合,但其各自的主流应该是明确的。多学科研究中医是从上世 纪80年代开始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但是没有创新性与突破性 的进展。研究项目分散,研究深度肤浅,浅尝辄止,缺乏协调攻关,缺乏数十年 如一日、持之以恒的科研努力,甚至还没有找到研究中医学的突破口。

今天,我们应将中医学定位在宏观医学上。今后应下大力气组织、协 调,用现代宏观科学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提升中医,加速中医学的现代化。

中医学的现代化就是中医学的国际化,就是与国际接轨。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不 必要再用”多学科“这种模糊不清的概念,不必要提“多学科”的研究、“多学科”的 教育来模糊我们的思维,而应该明确定位。我们要用现代宏观科学来研究中医、 提升中医,用现代宏观科学来武装目前中医学院学生的头脑,他们不仅学习系统 的中医知识,也要学习系统的西医知识和当代各种宏观科学知识。

中国要冲击诺贝尔奖,中医界怎么办?能不能这样想,如何去实现? 办法是有的。只有按照现代宏观科学去研究、提升中医学一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 才是冲击诺贝尔奖的最佳途径,笔者可以预言,用宏观科学诠释中医学的理论如 果不在中国出现,若干年后必将在西方某个国家出现。著名混沌理论学者Nature 指出:当用混沌理论研究医学时,“医学的面貌将从其目前注重结构和局部机制, 彻底改变为更加全面的考虑相互作用者的、复杂的动力学系统中的性态”(格拉 斯等,从摆钟到混纯一生命的节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科学没有国境, 到那个时候,中医界再奋起直追,也只有悔之晚矣了!从目前宏观科学发展的趋 势看。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极可能出现的现实!21世纪是宏观科学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医学大发展的世纪,这就是21 世纪中医学的历史机遇。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可以说只认识到了一小部分。

可以讲微观医学己经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发展,而宏观医学的发展还不够。只有当 微观医学与宏观医学均有较大进展时,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才会有一个巨大 的飞跃。

中医学的前途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医学的现代化! 作者:张士舜 河北石家庄华光中医肿瘤医院,河北石家庄市 05002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