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合伙合同 > 什么是素质教育 [浅析素质与素质教育暨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什么是素质教育 [浅析素质与素质教育暨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来源:合伙合同 时间:2019-12-01 07:52:48 点击:

浅析素质与素质教育暨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浅析素质与素质教育暨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浅析素质与素质教育暨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1.素质。素质可分为物的素质和人的素质两类。人的素 质是最复杂的。从来源上讲,有先天和后天之别;就形态而论, 有隐显之分;就类别而言,有综合与单项之说;就层面来看, 有基质性、功能性、信息性之异。先天的是本来固有的,与 生俱来的,其间自然也包括遗传的因素在内。诸如身体素质, 人一生下来就有优劣好坏之分,个头大小胖瘦之别。还有智 力因素,尽管当时看不出来,差异却是客观存在的,即令是孪 生子女,在同一环境中生存,接受同样的教育,其差异仍然是 明显的。后天的,即通过培养教育得来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且已经被大量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所充分验证。人类由类人 猿到今人的发展历史足以证明,人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 培养使之得以增强并力求达到最佳程度的,这便是后面将要 讨论到的“素质教育问题”。而人的素质就是由先天的固有 的与身俱来的与后天的培养教育和环境影响融合而成并最 终从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的人性中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人的全 部身心中相对稳定的基本特质系统,这是必须首先明确的基 本认识。素质是人的“基本成分”,是人所具有的根本性物 质。人与世间的许多事物一样,具备多种性质、多种素养和 能力水平。比如人的竞技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抵抗能 力、免疫能力等等,且有大小强弱,高低优劣之别,但是,起决 定作用的还是一个人的素质。素质差,则能力水平必然差,素 质高的人方方面面都会比常人好一些或者很多,有的甚至会 出类拔萃。素质的差异性,带来了人的方方面面的差异性。

应当说明的是,人的素质的表现形态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 一种能力,一种水平。比如教师的素质就体现在备课、讲课、 辅导、作业批改、命题、阅卷等方方面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 水平上。但素质同时又是能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素质的好 坏决定着能力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它可以是物质的、具体 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抽象的,还可以是二者的融合统一。同 样以教师为例,其素质既可以体现在他的教案和讲课情形 (重点、难点、效果、板书、方式方法等等),批改的作业,命 出的考题,阅出的试卷等等物质形态的东西上,也可以从他 的治学和教学态度、精神风貌、情感态度等精神层面反映出 来。从内容上分,有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 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单项素 质、综合素质等诸多类别,且每个方面还可以分出许多小项。

因此,我们绝不能简单认识和处置。人的素质是以素养为基 础的。这个素养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这很微妙、很隐蔽,很 难捉摸和量化,比如婴儿的天生爱哭、会游泳会吃奶等,虽然 微不足道却又不可否认),又有后天教育的成效,而且更主要 的、最基本的还是后天得到的,是教育培养的结果,诸如文化知识、科技知识、艺术素养、政治思想道德素养等等,都需 要家庭、学校、社会,家长、老师、社会组织等通过口传心 授、耳濡目染、培养训练等方式来逐步积累。在积累过程中, 有的积极主动,有的消极被动,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多,有的 少,有的好,有的差,具体体现在能力的强弱大小和水平的高 低上。一般说来,素养好的人素质也就高,素质差的人则必然 缺乏相应的素养。由此可以看到后天的学习、教育予素养、 素质的极端重要性。

2.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在 于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有无必要单独提素质教育。这两个 问题实质上也可看成是一个问题,即什么是素质教育。以前 似乎并没有素质教育的说法,它的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 代中期。据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考证,素质教育是由 应试教育,由文革前后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引发思考,由教育 改革所确定的提高国民素质之目标任务而逐渐演化出来的。

尽管它已有20余年的探索历史,而至今尚无权威而科学的定 义,但是,从众多思辨中,我们似乎可以也应当确立这样一些 基本的认识:―――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基 本概念。“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 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 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则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 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 的教育”。显然,二者在目的任务,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原则性区别。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在 于提高国民、全民的综合素养和素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以人的发展来促进推动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所体现的 是一种全面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应试教育则追求的是一 种功利性的形式主义的升学观。―――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 性的概念,它与人的素质相对应。一个人,一个高尚的人,一 个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就应该有与 之相应的教育产生。大而言之,素质有政治思想、道德文化、 身体心理、科学人文之别,当然也就有以培养增强这些素质 为目的目标的各种相应的素质教育。即令同一种素质教育, 也会因地域、对象、年龄层次和思想认识、内容形式、步骤 做法的差异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 景象。况且,所有的教育永远不可能有最好,永远不可能有止 境。这就清楚地表明,素质教育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 统一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素质教育虽然是一个开放性 的概念,但是,仔细推敲,却不难发现其如下的基本内涵:首 先,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如前所述,素质教 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

素质教育不仅是对单个学生的单项和综合性素质的提高,而 且是对全体学生,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它理所当然 地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人人满意,个个成才,而不是针对少 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贵族教育、特权教育。其次,素质教育 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核心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追求真、善、美为最高境界的通才教育,而不 是只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培养专才、偏才、怪才的低层次狭 隘教育。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要求,就是要“造就‘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是第 一位的。第三,素质教育是一种从内容形式到途径手法都灵 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它要求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家庭 都积极参与,共同配合,而不囿于书本课堂和空洞的基础理 论知识,搞关门办学。它要求所学的内容一定要实用,能满足 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不能虚无缥缈,不能搞空对空、花架 子。第四,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以素 养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基本 出发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素质为根本宗旨,为学生为社会 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坚实基础的人本教育。

(二)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需要界定的是“人文”这个关键词。众所周知,“人 文”一词的产生无论东西方都很早,而且意义上有一些差别。

在我国这个文明古国里,“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彖 传•贲》中,正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即人之事,人类社会之事,人 类社会积淀、传承下来的文化。西语中的“人文”则源自拉 丁文“humanitas”,最早见于古罗马哲学家作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的演说辞,原意为人性和教养。尽管 东西方的古“人文”含义有差异,但通过二三千年的嬗变和 传承,其基本含义是十分明确的。广义地讲,人文即人、人性, 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积淀、传承下来的文化,其范 围非常之广。狭义的“人文”则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衍生 积淀而成的文学、艺术、法律、历史、哲学等,其历史是非 常久远的,应该说从动物进化到人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因此,其内涵也十分丰富。所谓“人文素质”,自然也就指的 是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并通过 人之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能力、品质、才干、 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想品貌、道德观念等等。它是综合 素养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点。它与“科 学素质”相对而言,并与之共同构成了“文化素质”这一特 定的基本概念。从结构上考察,人文素质又包括了“人文知 识”、“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等三大层面。人文素养 的主要成分是“人文知识”,即人关于人、人类社会,人与自 然,与社会间相互关系的知识,它是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的认 识成果。“人文精神”则是包容于人文知识中的人生感悟、 体验、认识感受、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与取向等哲理性的东 西。它集中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文知识的 内核和本质,是人文知识的精髓和升华,是对人类、人类社会 有普遍意义和价值功用的意识与观念形态,是既融合于人文 知识之中又超然于人文知识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共同统一于人文学、人文科学之中,是同一学科 的两种不同的层面和表现形态。只不过人文知识感性的色彩 要重一些,人文精神则抽象,属理性层面的东西,二者互为表 里,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人文知识是基础的, 基本的,人文精神是理性的、超拔的,是从人文知识中概括、 抽象、升华出来的。人文知识如果不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 则不可能体现出相应价值,发挥出应有效用。至于人文教育 与人文素质教育,则大体一致,只是在内容范围和程度上有 所差异而已。指的大都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基本内容、形式 和手段,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以塑造 人、促进人类、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为基本任务的这样一种社 会行为、社会形态。这是一种历史悠久,古今中外都引起人 们广为关注的社会行为。在西方,其源头可上朔到公元前5世 纪中叶古希腊的以培养自由的成年公民为目的的文科教育 和古罗马哲学家西赛罗创立的“humanitas”学说;在中国古 代,则有如孟子在《滕文公章》所指出的那样:“夏曰校,殷 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明人伦也”,是一种以伦理道德 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现代的人文教育是相对于科学教育提出 来的。科学教育指的是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人文教育 则指的是以人文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培养为基本目的、内容 和方式的教育。

二、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之所以讨论这一问题,除去前面已提及的之外,还基于这样三大原由: 一是因为这是目前教育改革中涉及到的教育的基本问 题,无论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都涉及了这些问题,却 未能将其弄清楚。理论上的混乱必然导致实践上的盲目或盲 动。在基础教育中,已近二十年探索实践的素质教育仍仅仅 停留在口号阶段;减负问题走入怪圈,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 导的高度重视;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素质教育非但流于形式, 反倒出现了素质教育是个框,什么都往里头装;表面上震天 价响,实际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我行我素,换汤不换药;或简 单地加点音体美,开展些二课堂活动;分数、名次、升学率仍 然是评判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尺,由此引发 的诸多负面效应似乎比以前更堪忧。在高等教育中,重理工 轻人文、非人文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不仅可以从高考时文理 的填报比率中得到充分证明,而且在学科、专业建设、教育 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毕业生状况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得十分明 显。人文缺失、人文失语现象比比皆是、触目惊心。特别是 专科层次的院校中,竟然出现了高职教育就等于理工教育, 只有理工教育才是高职教育,凡人文社会科学皆不受重视, 甚至倍受冷落,要被关停并转或打入冷宫的堪忧现象。

二是因为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文化、与人的本质 关系密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是劳动的主体,又 是劳动的产物;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人“通 过实践创造的对象世界”就是文化学的文化世界,而文化世界又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因此,文化也就是人化,文化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本 质包含着文化本质,人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也就自然创造 了自己的文化心理品质;人的本质可以外化为文化,文化又 可以知识的形态内化为人的素质,形成人的本质。可见,文化 性是人的重要本质和基本属性,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对 予人的本质、品质教育与形成十分重要。

三是要真正实施开展好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除去 弄清这些基本概念之外,还得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搞清楚并 切实处理好,否则,便难以弄清其来龙去脉并分清轻重缓急, 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来处置好操作层面的问题,使之最终难 以真正落到实处。讨论人文素质,不能不涉及人文精神。但 这还得从“人文知识”说起。从前面的内涵揭示中不难看出, 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间是相辅相成的,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 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是形成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 是包容于人文知识之中的,是人文知识的实质和精华,是从 人文知识中提取、升华出来的精粹部分,二者既各自独立,又 有机联系,相互对立统一于人文素养这一个共同体中,构成 了人文素质的基本内容。所不同的是,人文知识要具体、形 象、宽泛、丰富得多,是载体,是内容,是工具和初级形态,起 支撑作用。人文精神则抽象、凝炼、空灵、超脱得多,是意 识观念、精华、内核,是高级形态,起统帅、引领、指导作用。

人文素质则是这二者的集中统一体,是这二者的综合性外在表现形态,一个人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知识的多少和人文精神的具备程 度来决定的。一个人的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的强弱,总 是要以人文素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且往往成正比。因此, 人文素质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间是包容与被包容,表现与 被表现的关系,相互间的关联十分密切。

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人文素质是其内容和对象, 有了它,便使得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区别了开 来;有了它,便使得素质教育可以从重理工,轻人文的纯实证 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使整个教育显得更加客观、冷静、理 智和全面,使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不至于因教育的失误而失 之偏颇,使人类社会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为,“素 质教育大体可分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一个科学的时代, 不懂点科学是不行的,会有寸步难行的感觉。但作为一个人, 无论在哪个时代,首先要有人文素质。” 从内容功能上讲,科学知识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 问题,解决的是技术、方法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其成效体现在 物质财富的生产上。而人文素质教育则解决的是为什么要这 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更有成效的问题,属理性思索,意识 形态领域范畴,解决的是怎么做人,为什么要做事,为什么要 如此这般做事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范畴的问题。无论对于 人的教育,还是对社会形态的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 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矛盾对立而又统一的两大支柱。按杨叔子先生的表述,那就是:“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 化是立世之基,两者不可分割,时代的发展趋势必然呼唤人 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 有先进科技,社会就会落后、痛苦,受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没有传统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 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 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带来 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生存、道德、文化等方 面的严重失衡,带来了人性、人格的严重扭曲。

过去的失之偏颇无论中外都已有很多沉痛而深刻的教 训,现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数字地球时代,我 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而必须按照科学发展 的要求,把二者的辨证关系处理好,把二者有机地、很好地统 一起来,卓有成效地推进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