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合伙合同 > 基于学理研判的历史课堂教学形态的构建与实践:课堂教学形态

基于学理研判的历史课堂教学形态的构建与实践:课堂教学形态

来源:合伙合同 时间:2019-10-21 07:57:33 点击:

基于学理研判的历史课堂教学形态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学理研判的历史课堂教学形态的构建与实践 一、中学历史学科“学理”研判 学理,即学的理念与方法。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中 学历史学科应具备“历史学”的理论和原则,以及具有中学 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同时,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学科的 学理还应包含新课程的理念,包括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 学习观,等等。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学科教学,除了新课程教学的 一般特性外,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历史学科内容有其内在 的逻辑结构和思维体系:它以时间为轴,串联历史上发生的 各个事件,组合在一起形成历史的前因后果;
在历史事件产 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推动力便是生 产力水平的提高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发展引 起的上层建筑的更新。不论是历史还是历史教学,都是由人 的活动构成的,因此历史学科应考虑人的情感、情绪、性格 等因素。中学历史学科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科学的逻 辑和人文的情感都是中学历史学科学理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 个性的发展。如何实现新课程的这一目标呢?无意义的传授式教学法已被大多数老师所摒弃,发现式教学逐渐受到青睐。

发现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 中,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自 己的东西,生成新的知识。发现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优化教与学评价的研究”的子课题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优化历史学科学习评价的研究”立足历 史课堂,通过评价体系的优化变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 发展。本文无意于阐述如何优化评价体系进而变革课堂教学, 而是基于研判后的“学理”并结合评价体系优化后出现的新 的课堂教学实践阐述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形态。

二、“学理”研判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形态的可能方向 通过对学理的研判发现,中学历史学科的学理包括史学 学理和学科学理两方面的内容。史学学理包括史学观念、原 则和方法,学科学理包括科学学理和人文学理。按照学理的 分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包括以涵养史学观念为主旨的史观 教学、以培育史学原则与方法为追求的史法教学、以构建历 史知识逻辑为主要内容的史知教学、以熏陶历史情感为主要 倾向的史情教学。1. 史观教学 史学观点包括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生态 史观、文明史观,等等。不同史观下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认 识会有所不同。史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审视 同一历史事件,深化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理解。如“开辟新 航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它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 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 各地的文明开始交流融合;
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西欧 开始由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型。

2. 史法教学 史法,即史学的方法与原则。“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治史原则。“史由证来”强调的是 证据意识,保证证据正确性的重要方法便是王国维的“二重 证据法”——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吻合。“论从史出”强 调的是史论的结合,正所谓“有一份证据只能说一份话”。

史法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让学生带着批 判的眼光去审视每一则史料,去分解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历 史认识、历史见解,去揣摩史料记录者、编著者的阶级立场、 主观想法,去比较分析同一事件的不同类型的史料、不同记 录者或编著者的史料。其次,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看待事件的能力。同一史料,思考者站立的角度、位置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因此在史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 摒弃线性思维,学会复线乃至绕个弯思考问题。只有在这样 的思维训练中,学生的证据、史论结合的意识才会逐渐养成。

如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现行高中教材(人教版2007年 1月第3版)认为它是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说变革 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但是,安徽师大的章征 科教授却在《人民公社速散的原因》一文中指出,人民公社 把人口固定在农村土地上与城市化相背离,工农商学兵合为 一体与专业分层化相背离,农民身份固定化与社会身份流动 相背离,社会生活单一化与多样化的发展方向相背离,人民 公社忽视了农村社会主体——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

显然,章教授认为,人民公社运动不是超越而是“滞后”。

如何看待这“相左”的观点呢?实际上,以共产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水平为参照点,“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的生产力水平 是很低的,此时变革生产关系使之近似于共产主义社会,显 然是超越了生产力水平的,这便是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逻 辑。章教授以近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为参照点,“人民公社 化运动”时的生产关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不能促进近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章教授言论中的“滞后”不是落后, 而是“不合时宜”的意思。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看, 近代化是原始理想共产主义抵达科学共产主义的中途。

3. 史知教学史知,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历史事件的总和), 也指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智慧、历史学习的技术、能力、方法、 策略等。高中历史教学,有两个基本的价值追求,一是学术 价值,即让学生懂得史学的基本理念、原则与方法;
二是高 考价值,即学生能应对高考,获取高分。

基于这样的思考,史知教学就要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 体系,找出历史发展的线索规律,领会以史为鉴的当代价值。

史知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学习历史的技术、能力、方法和策 略。

二是调动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历 史信息,明白“发生了什么”;
描述和阐述历史现象,弄清 “怎么发生”;
说明和论证历史结论,确认“是这样而不是 那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后,明 白自然经济瓦解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家庭妇女破产的过程。为 什么会破产?因为洋纱洋布涌入中国,土纱土布受到冲击;

列强在中国大肆掠夺丝茶,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可见, 自然经济瓦解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结果,而不是内部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进而深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的。

4. 史情教学 人类学家露思·贝哈说:“不让你伤心的人类学就不值 得从事”。我们可以说,不让学生感动的历史就不值得学生 学习。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选取一些感动学生的内容。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不仅要梳理出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历程,凸显其曲折,也要理性分析原因及其发展对中国 社会产生的影响,还要突出民族资本家作为“中国人”在近 代中国救亡图存历程中的作用。事实证明,史情教学的内容 是最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地方,也最能打动学生。教学中, 笔者提供了下面一段材料:当读到“俟君学成,中国早亡 矣!”的时候,学生陷入了沉思,他们与范旭东同呼吸,共 命运,一起思考着救国的良方。这便是学生责任心的体现, 爱国心的最好证明。

百日维新失败后,范旭东随兄东渡日本。在冈山高等学 堂读书时,深得校长酒井佐保器重。范旭东打算到帝国大学 学习军火制造术,以拯救中国,并与之相商。校长不以为然:
“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这深深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1908年,范旭东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学习应用化学。

通过接受近代科学教育,对西方发达国家有了进一步认知,以及对列强侵华的反思,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国于危亡,必 须发展科技,加强工业建设,乃确立“工业救国”和“实业 救国”思想。

历史学科既有因果相生的逻辑严谨,也有感天动地的人 文魅力。如果每一段历史都有一次真实的感动,那么史情教 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学理”研判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形态 “学理”分类的教学只是不同教学侧重之下的教学设想, 并不是可以付诸实施的实践形态。“学理”研判下的高中历 史课堂教学的实践形态应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具有可操作 性的教学样式。课题研究中,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论 证,总结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以问 题为载体和推力,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为 基本路径的课堂教学实践形态。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一把尺子,它衡量 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主体能动发展。促进学生主动 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驱使教师着眼于为了每个学生全面而 富有个性地发展而不断改良教学设计。以问题的预设、展开 和生成为载体,一幅动态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形态如下展开。1. 教师预设教学问题,学生依托教材独立思考 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上课伊始,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本课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和“曲折”;
二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影响。第一问包括两小问:(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一战 期间、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及其原因? (2)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 的原因?第二问是要让学生理解“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些都是教师上课伊始预设 的教学问题。

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及教师提供的拓展材料,独立思考问 题,初步形成问题的答案。

2. 教师展开教学问题,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合作探究解 答变式问题 教师的预设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在书上或拓展材料中找 到答案,这还没有脱离再现历史知识的窠臼,属于获取解读 信息能力的考查,是史知教学中较为低级的层面。在教学实 践中,笔者给出了如下变式问题:
变式一:任何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或“曲折”,其原因大致分为两大方面:政治事件和经济政策,请结合史 实加以说明。

变式二:请描绘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曲线图(标 出重要的时间节点)。

以上是“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和‘发展’”中的两 个变式问题。学生所用知识仍然是各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或曲折的“原因”。但是,从学理方面分析,却是考查了学 生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说明和论证历史结论的能力,属于 较高层级的史学技能与方法。

变式三:结合必修1(政治史)的内容说说“民族资产 阶级哪些派别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从事了哪些活动?”试 从现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的角度说说民族资产阶级的活动 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以上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中的变式问题。学 生回想必修1的政治事件,梳理民族资产阶级的活动,一方 面是对历史知识逻辑结构的重建,另一方面也是对所学知识 的灵活运用。从“史学观点”的高度俯视“民族资产阶级的 活动”,是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认识及多角度解读。通过这一 思维训练,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会有更加深 刻全面的认识。

3. 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反思、交流讨论,生成新的问题 好的课堂教学既在于能解决问题,更在于能生成问题。

在教师的课堂反思总结中,笔者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民族资本主义可以说是在封建主义和帝 国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这种处境中的民族资本主 义有何特点呢?课后,笔者找到了相关的图文材料,并丰富 了教学设计。材料如下:
材料一:
材料二: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年产量 100万吨以上,外商企业为100%,华商企业为0;
年产量10万 -99万吨,外商企业为88.5%,华商企业为11.5%;
年产量1万 -9万吨,外商企业为40.5%,华商企业为59.5%;
年产量1万 吨以下,外商企业为0,华商企业为100%。

材料三:1919年全国工厂注册情况(单位:家) 在学生的总结反思中,有学生针对第三个变式问题提出 了疑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难道只壮大了民族资产阶 级的力量吗?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从事思想政治 运动的同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在干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生 成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无产阶级力量 也在壮大,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也登上了 历史舞台。结论一提出,学生又有了大胆的想法:随着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中 国出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演变的趋势。对 于高一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设。当然,任何假设都 需要求证。从学理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涉及了史学观点和知 识,也涉及了史学的方法。基于学理研判的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始于问题又终于问 题,在这一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视野 得到开拓,情感得到升华,脱胎换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史学 观点理念,更有学生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 [2] 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 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02):39-46. [3] 从杰.重视历史教学中的“理”和“练”[J].历史 教学问题,1989(04).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