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合伙合同 > 如何画轨迹坐标_成长的轨迹思想的坐标我的语文教学印记

如何画轨迹坐标_成长的轨迹思想的坐标我的语文教学印记

来源:合伙合同 时间:2019-10-16 07:56:26 点击:

成长的轨迹思想的坐标我的语文教学印记

成长的轨迹思想的坐标我的语文教学印记 我出生在祖国江山一片红的20世纪70年代初。记忆中的 童年时光,就是乡村的田野、池塘、草垛、伙伴,从早到晚, 自由自在,田野里打滚,池塘边垂钓,草垛上攀爬,伙伴间 嬉戏。也不知从哪天起,我这个村野小顽童倏忽间一下“开 窍”了,读书作文慢慢成了我的所爱,小学初中、师范、 自考……书越读越多,文越作越长。

18岁,我师范毕业,走上了乡村小学的讲台,上出一节 学生喜欢的语文课,成了我的执着追求。28岁,我升任实验 小学副校长,当好一个团队的领军人,成了我的工作职责。

38岁,我评上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形成一种鲜明的教学主张, 成了我的应然选择。而今,我正和身边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小 学语文人携手同行,快乐而坚实地走在“追寻‘文本整合· 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的路上。

回望我的28载教学之路,其间留下的每一道印记,或浓 或淡,或明或暗,或好评如潮,或热议不断……它们不仅仅 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连缀起来,形成 了一道语文教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其实,我一直就行进在自 己的教学思想坐标体系之中,不管是在有意还是在无意之间 … 课堂:一条有宽度的横坐标 犹记得30多年前我所接受过的乡村教育,那一代教育人 是可亲可敬的,尤其是教我们的乡村教师是艰难辛苦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半工半农、亦工亦农,忙了学校忙家庭,忙 了教学忙种田。但我每每想起自己的那些授业恩师,依然感 受到一种淳朴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他们不搞科研,也鲜 有教研,但他们心系课堂,情系学生。他们以自然平实的教 风、学风,涵养熏陶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我心中,这些留存 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慢慢地为我后来的教育思想涂抹上了一 层本色——好老师,爱学校、爱学生、爱课堂。课堂,是一 方写满关爱与智慧的圣土!老师离不开课堂,就像鱼儿离不 开水一样,唯有课堂,才能诠释绽放老师的情怀思想。

1.乡村讲台初启航 28年前,我也成为乡村教师中的一员,回到了自己上学 时的乡村母校——普桥小学。昔日的启蒙老师成了我的同事, 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中,我的教育人生开启了。工作伊始, 没经验,没羁绊,凭着一身锐气,一股激情,在方方正正的 讲台前,在诗情画意的文字中,我努力把一节节语文课上到 学生的心田,教会他们学“语”习“文”,教会他们学做真 人。那时,每天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在语文课堂上,领着 一群学生沉浸在油墨书香之中。那时的我虽没有什么教学经 验,却也颇为老练,常常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一 时间,我俨然成了学生心目中无所不知的“智者”,他们课 上凝神谛听,课下围膝追问。不是吹牛,那时我的语文课尽 管略显“粗糙”,却也是颇有几分自然、质朴的吸引力。

我在乡村小学工作四年,连续教了四个毕业班,课堂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云山雾罩,到后来的驾轻就熟、悟出门 道。记得工作的第三年,我参加全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竞赛, 初生牛犊不怕虎,凭借一节饱含深情的《我的战友邱少云》, 获得了第一名,还为自己赢得了区语文教师赛课的珍贵机会。

从乡村走向城镇,课堂上的我自信洒脱,一节如诗如画的《可 爱的草塘》吸引了学生,感染了评委,再次名列前茅。乡村 讲台是我教育人生的启航点,每每记起,,我依然享受着那 份历久弥新的恬静与淳朴。

2.教学功底勤锤炼 工作28年来,无论是在乡村小学、中心小学、实验小学, 还是在南京名校,我一直潜心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全身心地 投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之中,把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当作自己 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沉醉其间乐此不疲,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不断越上新高峰。工作伊始,为了尽快地成为一 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 本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学不辍,勤练不辍。流利的 普通话、漂亮的粉笔字、幽默睿智的点拨、绘声绘色的讲解、 平等和谐的对话、匠心独运的设计……这些扎扎实实的教学 基本功,让我的语文课堂在悄然间产生了富有底蕴的“磁力”。

记忆中最难忘的莫过于苦练普通话的经历。其实,作为 一名语文教师,我的教学基本功是很不理想的——乡音难改, 方言很重;
为人内向,羞于表达。普通话基础差,口语表达 不流畅,我就勤学苦练。每天清晨,迎着朝霞朗诵,六点半准时打开收音机,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 一方面了解国内外大事,另一方面虚心地向播音员学习普通 话。常常是电台里说一句,我就跟学一句,有的字音一次念 不准,就不厌其烦地反复练说。晚上回到家中,一个人在录 音机的陪伴下,录了听,听完录,不断纠正。为了提高自己 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还经常给自己出题,一人一事一景一物, 力求在自己的口述中达到生动形象,讲究遣词造句,注意抑 扬顿挫,做到字正腔圆,使虚拟的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 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份才。”不懈的努力, 换来了我在课堂上凝练、清楚的教学语言,范读声情并茂, 讲解绘声绘色,导人引人入境,过渡自然流畅,评价准确及 时,总结耐人寻味。标准清晰的普通话和生动流畅的口语表 达,为我的一节节语文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3.研读文本四步法 小语课文看似文白晓畅、浅显易教,但是如何把这一篇 篇课文“例子”用好、用活,教会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 文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其中却是大有学问可做的。

2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研读文本四步法”:一朗 读,二查阅,三推敲,四落笔。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是这样教导 学生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每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我总 是先将课文反反复复朗读若干遍,常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 以他们的视角来阅读文本,从而定准学习的重难点,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把握孩子阅读的兴趣点。语文课就是要咬 文嚼字。为了在课堂上能够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在研读文本时,我从不轻易放过一个字音、词义、句式、段 落,若有拿不定主意的地方就勤翻字词典等工具书。在我的 办公桌上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早已变得“人老珠黄” 了,封面封底已经脱落,书角卷起来皱皱巴巴,内页、天头、 地脚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批注,而且不止是用一种符号、一种 颜色作的批注。每有字词音、形、义上的疑惑,我都会随时 查阅这本词典,字字计较,从不马虎。久而久之,这本词典 就慢慢地褪色了,而我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一本活词典。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研 读文本时,我还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从成堆的教学资料中查 询出自己所需的材料,认真搜集,仔细整理,反复甄别,取 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为了定准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选择最佳教法学法,设计灵活 多样且有层次的作业,我常常冥思苦想至夜深人静之时。一 篇教案经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后,才算定案落笔。尽管苏教 版小语教材我已教过多遍,许多课文我也是烂熟于心,但每 次备课,我从不照搬照抄过去的旧案,绝不因循守旧,总是 做到备课出新、教学创新。

多年以来,我就是这样把每一节语文家常课,都当作公 开课来准备,文本解读扎扎实实,教案写得详详细细,书上 尽是圈圈点点,课上才能轻轻松松。我总是觉得,只有在研读文本之中“事倍”,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功半”,这样的 “事倍功半”看似在自讨苦吃,在下笨功夫,却让我走进课 堂时,有了游刃有余的教学底气。课堂教学看起来就像一座 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仅仅是浮出海平面的这一小 部分,还有一个宽大厚重的基座,隐没在海平面之下呢。我 的“研读文本四步法”,更多的是在做着一种海平面之下基 座的准备,也正是因为有了课前充分的“隐性”,所以才会 出现课上精彩的“彰显”。

4.语文课堂寻真味 生活之中,我是一个喜静怕闹、内敛沉静的人,但不知 怎的,只要一走进课堂,只要一面对学生,周围的一切我似 乎都已忘记,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听学生言,观 学生神,对话灵动,充满激情,有判若两人的感觉。课堂上, 我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努力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高潮趣正 浓、课结束趣犹存。学生在我的语文课上,有如沐春风之感, 思维活跃,智慧迸发,语言生长,自然舒畅。长期以来,我 养成了一个很有味道的教学习惯,上课之前先静静地“理课”, 理得清清爽爽、有条有理;
上课之时便慢慢地“衍课”,衍 得或浓或淡、有声有色;
上课之后再默默地“品课”,品出 课中真谛、有滋有味。因而,在我的语文课上,总是弥漫着 一重又一重浓浓的“语文味”:有时是书声琅琅不绝于耳, 引导学生以声传情,读出文本中动听的音韵味道,静态的语 言文字被激活了,学生们在我的阅读课上,真的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有时是品味语言不断咀嚼,引导学生漫步语 林,欣赏文本中芬芳的内涵味道,油墨的书香味道被释放了, 学生们在我的阅读课上,时而静思默想,时而奋笔疾书;
有 时是师生对话不断启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产生文本中砥 砺的思想味道,师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学生们在我的阅 读课上,俨然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语言家、思想者。

28年时间,100多节经典课例,我从村小的青砖黑瓦的 小教室,一直上到全国金碧辉煌的大讲堂。这些凝聚着智慧 心血的公‘开课,是我专业成长旅程中的一级级台阶,它们 激励、鞭策着我不断前行,找寻语文教学的敞亮境界。记得 2012年在天津执教《雾凇》那节观摩课时,我循着雾凇奇观 的形成过程,引导着学生在文本中边读、边画、边议、边写, 就在不经意间,黑板上留下了一串词,慢慢连成了一首诗 ——“雾气弥漫松花江,气温下降涌两岸。银线银条银松柳, 十里长堤赏奇观。”这28个字的板书,浓缩了文本的内容, 揭示了表达的线索,一目了然,合辙押韵。更妙的是,这幅 诗化的板书,字字来自文本,词词聚焦话题,句句师生共书, 自然贴切,诗意盎然。一位来自山东的语文教研员在听完我 的这节课后,产生了这样的感叹:“雾凇是一幅画,是一首 诗;
而林老师的课,也是一幅舒展优美的文字画,一首韵味 无穷的教学诗。” 自2008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之后,外出讲学 交流的次数逐渐增多,但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课堂,离开过自己的学生,没有一刻停止过对语文教学的探索追寻。语文 已经融入我的生活,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部分, 我的根在语文课堂,这里有我永远也汲取不完的营养。我觉 得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有一种教学的敏感,而教学的敏感 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在书斋里、电脑前出现,它就潜藏在一节 节看似平平常常的课堂中。我的研究、我的思考、我的灵感、 我的文章,源头活水就在我的课堂,“教学”哪得清如许, 为有“课堂”活水来。我深知,课堂是一条决定着我语文教 学思想宽度的横坐标,那一节节语文课就是我教学思想的厚 重底座,没有课堂的四面支撑,没有教学的八方根系,思想 就会变得虚浮缥缈,因而,我是须臾也离开不了课堂教学的。

反思:一条有高度的纵坐标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 验+反思=成长”。确实,教而不思则罔,只是日复一日的经 验累积,而缺少反思的催化,教学就很有可能在一个简单的 平面上作往复徘徊。多年以来,在教学实践之中,我养成了 自我反思的习惯.,每节语文课上完,无论成功与否,回到 办公室,我总是轻轻合上书本,独自思忖默默品课,品出课 中三味、成败得失。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反刍”。

如果反思中有所得,我便在电脑前慢慢理出头绪,及时记下 自己的点滴感悟。听别人上课我亦如此,听课笔记本上常常 记得密密麻麻的,全是从我的视角来观别人课堂教学的得与 失,透过表象分析问题,及时捕捉思路轨迹,有些稍作整理就是一篇小文章。多年以来,我勤于笔耕,教学论文、案例、 随笔、实录、反思、设计等等写下了1000多篇,其中有300 多篇150余万字,已经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 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等20多家报刊 上公开发表。

在与年轻的语文老师们分享反思经验时,我常说的一句 话是:“我的教学反思几乎都是从课堂开始的,我的教学文 章都是植根在课堂之中的。”勿以“课”小而不“思”,勿 以“文”小而不“作”,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跬步千里, 万涓成河。如果说一堂又一堂的语文课,把我的语文教学思 想向一个平面铺展,有了一个决定宽度的横坐标的话,那么, 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反思,则把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向一个立面 拉升,有了一个决定高度的纵坐标。这一横一纵,既让我接 地气、有底气,又让我悟门道、寻大道。

我的教学反思,总是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个原点 (问题)开始,不断地追问,不断地剖析,不断地尝试,不 断地修正,渐渐有所感悟,慢慢就形成了一个个反思专题。

从最初感性的无意识反思,到后来理性而自觉的专题研究, 在“实践初探—一反思修正——实践再探”的几度轮回中, 慢慢逼近每个专题研究的核心区,而那些用文字记录下来的 论文案例,则是这一路教学反思中的“衍生品”,所谓“无 心插柳柳成荫”。我经常告诫自己,教学反思一定要有生命 力,不作无病之呻吟,不作时尚之追逐,不作虚假之深刻,课堂教学要扎实灵动,教学反思要入木三分,论文案例要力 透纸背。近年来,我潜心钻研语文阅读教学,针对“个性化 阅读教学”“语文双基教学”和“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等几 个专题作了较深入的探究,初步形成了“文本整合·言意兼 得”的阅读教学主张。

1.探索个性化阅读课 2001年,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启动之时,我就不断地 审视自己所走过的教学之路,尤其是反思自己曾经上过的一 些广受好评的经典课例,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入云亦云,从 而对自己的阅读教学状态有了一个理性准确的认识——严 谨有余,灵性不足。于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开始尝试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适应这种差异,努力探索着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尊重学 生的独特体验,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

这个历时两年的专题研究,让我的阅读教学视域一下子 开阔了。我发现真正把阅读的时空还给学生,尊重并展现每 个孩子的个性化阅读,课堂上就会呈现出未曾预约的无限精 彩。也正是对“个性化阅读教学”作了深度的实践研究,我 的课堂教学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严谨扎实而不失灵动 张弛,开放自由而不失边际规则。在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的 过程中,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发生了“嬗变”,从过去一味地 关注教师的精心设计,转向了关注学生的个性阅读,从“教” 向“学”的转移,让我的语文教学境界敞亮了起来。2.审视语文“双基”教学 记得那一段时间,我一方面在自己的课堂里,默默地进 行着语文“新双基”教学实践,探索总结有效的策略方法, 另一方面,我深深地扎进了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等语文 大师的著述之中,去寻找那些有关“双基”教学的经典箴言。

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与阅读反思后,我撰写的《重新审视语文 双基教学》这篇针砭时弊的长文章,刊发在《江苏教育》上, 引起了省内外小语界的深度讨论。令我欣慰的是,再后来《语 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内容的修订,也从一个侧面 验证了我当初关于语文“双基”教学的反思是敏锐而适切的。

3.直面课堂真实问题 2008年,评上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后,我的语文教学 研究领域更开阔了。这个时候,我不再是一个人享受课堂独 行,而是引领着一批人直面问题偕行。当身边的一些教师困 惑于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上不出新意,总是识字、写字、解 词、读文,显得单调重复时,我和部分教师展开了专题研究, 邀请他们走进我的课堂,用我的教学实例来回答他们的困惑。

我的一节常态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让老师 们直观地体验到,原来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也可以上得如 此扎实、趣味盎然,甚至一个词语“孪生兄弟”,都能释放 出巨大的语言文字能量。随着《第一课时也精彩》《<鞋匠 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谈》等文章的相继发表,关于阅读教 学的第一课时教学,我有了更为系统的思考——第一课时教什么?导入新课情趣性,字词学习扎实性,课文初读整体性, 写字练习针对性;
第一课时怎么教?朗读要书声琅琅,默读 要静思默想,提问要一语中的,练习要精简高效。

当年轻教师的语文课渐渐被声光电的课件塞满时,我邀 请年轻教师来听听自己的“素课”——一块黑板、一枝粉笔、 一本语文书、一班学生。在《爱如茉莉》这节常态课上,没 有我们惯常看到的纷纷扰扰的课件,也没有喋喋不休的讲解, 我自然真切地引领着学生走进白纸黑字的文本之中,走进诗 意盎然的教学情境之中。原来,如茉莉一般的爱,可以这样 随着文字,随着细节,静静地流动在课堂上,语文素课也可 以如此别样精彩。我以为,有生命力的教学研究、教学反思, 需要直面课堂实践中的“真问题”,唯有如此,方才长进, 产生教学力。直面课堂中的真实问题,让我形成了一种反思 批判的教学习惯,使我渐趋明晰的语文教学思想,有了坚实 粗壮的根系。

4.文本整合言意兼得 近段时间来,我正潜心于阅读教学中“文本整合·言意 兼得”这一专题研究,对长期以来我们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 一味关注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的过度解读现状,作了客观 理性的反思,并站在教学实践的角度,为广大一线的小学语 文老师们,试着开出了一剂关于“文本整合·言意兼得”阅 读教学的“良方”。阅读教学自然需要理解语言,沿着“理 解”这条线索探究文本写了什么,走进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之中,披文人情、入境、悟道。但仅限于此还是不够的, 阅读教学还需要关注表达,沿着“运用”这条线索来探究文 本是怎么表达的,走进文本的语言形式、图式框架之中,既 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把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价值和一次阅 读中的教学价值予以最大化。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 学生在文本麦地中行走,采撷到那株最大、最饱满的麦穗, 努力实现这种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当然,对于“文本整合·言意兼得”这个专题,我不是 仅作书斋式的研究,更多的是以《雾凇》《少年王冕》《画 龙点睛》《青海高原一株柳》等一个个具体鲜活的课例,给 人以启示。如,教学《画龙点睛》这则成语故事,我从课文 繁复的知识点教学中转过身来,梳理整合一下文本内容,换 个视角来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并走进另一道独特的语言 风景。课堂上,打开文本,让四面文风徐徐吹来,阅读向宽 处拓展;
走向表达,让语言范式落地生根,教学向深处潜行。

在“文本整合·言意兼得”之中,《画龙点睛》的阅读教学, 留下一道内蕴丰厚的语言风景。

也正是“文本整合·言意兼得”这一阅读教学主张既有 理论,又有实践,因而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我先后 受邀到上海、天津、四川、安徽、山西、河南等地上观摩课、 作讲座,“文本整合·言意兼得”这一阅读教学主张,正产 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的语文课堂和教学反思就是这样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反思犹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有了它的存在, 就会引导我从经验世界走向理性世界,让视野变得开阔,让 观点变得独特,让思想变得深邃……我的语文课堂与教学反 思永远相伴同行、内生增长。我深知,反思是一条决定着我 语文教学思想高度的纵坐标,没有那一个个研究专题的系统 探究,没有那一次次直面问题的挑战突围,就没有我现在的 “文本整合·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主张。

课堂,这条横坐标,让我的教学视界变得敞亮开阔;
反 思,这条纵坐标,让我的教学思想变得深邃高远。这一课一 思,一横一纵,不仅画出了我的教学轨迹,也凝聚成我的教 学思想。

结语:行走不歇,思想不止 38岁那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在鲜花和掌声中, 我是这样总结自己的成长路径的:“扎根课堂,上好课;
学 会反思,作好文;
参透语文,有风格。”教学研究需要一种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我愿意把这股韧劲继续投射到 对未来一节节语文课、一个个教学问题、一篇篇教学文章的 反复斟酌之中。

28载的语文教学之路,从乡村小学走进了都市名校,从 年轻老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我一路迎着阳光走过,身后留下 了一串成长的印记。而今,我的语文教学之路正在脚下延伸,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片诗意盎然的土地上,我愿意永远做一位 快乐的思想者、探索者,行走不歇,思想不止,笔耕不辍, 采撷不断。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