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学 1.快乐主义伦理学 伊壁鸠鲁认为人是源于自然且感性的个体,其本性是趋 乐避苦,寻求快乐和摆脱痛苦是其人生目的。边沁在继承伊 壁鸠鲁相关伦理学说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深展解读。他 以苦乐原理作为其伦理理论的基石,从而确立了苦乐在人们 行为中的重要支配地位,这可以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开篇中的声明里得以证实。他这样说道:“自然把人类置于 两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 或者,我们也能了解到与苦乐宝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因果 的链环和是非的标准。我们所有的言行和思考,都要受这二 者的支配。
此外,在他看来,增加快乐或免除痛苦是人的本性,因 为人类行为的唯一是非标准就是快乐和痛苦,这也就使得追 求快乐或避免痛苦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
2.“幸福最大化”原则 “幸福最大化”原则即效用最大化原则,或者说是功利 主义原则。具体来看,功利主义原则是指其按照看来定会增 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所持幸福的倾向,或者说是促进或妨碍 这一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某种行动。而功利则是指客 体的一种性质: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快乐或幸福等, 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痛苦或不幸等。但是值得注 意的是,边沁的功利主义注重的是个人的苦乐感受和利益, 他在《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中也曾说过,理解不了何谓个 人利益,却去谈论共同体的利益,这是毫无意义的事情。然 而,当某个事物倾向于增加某个人的快乐总和时,或同样地 倾向于减小某人的痛苦总和时,它就会被说成是促进了此人 的利益,或者说是为了此人的利益。另外,在涉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互冲突的内容方面,他极为反对的是为了他人 或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因为这会使得“幸福 最大化”原则最终滑向利己主义的深渊。
3.效果论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结果轻动机,他认为:“如果排 除了其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那么行为的后果就是动机产生 的。”但他指出:“动机是人天生具有的企图达到快乐本能 的欲望,尚未指向任何具体的目标,只是一种未确定的心理 状态,因而是中性的。”在他看来,行为的动机是中性的, 不能成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对我们的价值评价不起决定性的 作用,起作用的是行为所带来的效果。功利主义思想的实质 是效用,效用原则把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和增进人的幸福作为 道德合理性的客观标准,“道德的标准应该不仅仅是最高的, 而且应当是唯一的;
就好像它应当成为我们的所有的行为甚 至我们所有的情感的唯一主人”。其强调效用是判断人类一 切行为善恶与否的唯一标准,只要该行为能够给当事人或利 益相关者带来幸福、快乐或减少不幸、免除痛苦,那么该行 为就是合乎道德的,就是善的行为;
否则就是恶的。
二、功利性教育的主要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被蒙上了功利主义 的色彩。功利性教育是指片面地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和短期效 能,而忽视个体作为完整的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德 行和心灵的培养、长期效益的追求,呈现出急功近利的思想 和行为价值取向。功利主义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教育的目 的也不是为了把人培养成一个纯粹的精神存在。我所批判的 是一种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的功利思想,它使教 育变成谋取外在“物”的一种手段。按照教育载体的不同, 可以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功利性的表现 在传统的建立在血缘或地缘关系上的群体本位思想的 影响下,“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成才观,使中国父母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看中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对家族 的贡献,他们认为,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承载着自己未 能完成的愿望,对其抱有很高的期望。而在中国,实现愿望 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他们甚至将财富等作为衡量成功的唯 一的价值取向。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下层、收入不高、教育 程度低的家长,他们走教育功利化的途径正是希望教育能够 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让孩子实现社会地位由下而上的快速 提升,满足家长压抑已久的夙愿。还有一种是收入和教育程 度高的家长,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他们不理解幸福是什么,以为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切渴望, 可以填补孩子不在自己身边的空缺,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文关 怀。
2.学校教育功利性的表现 长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分数。
“考高分——升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成为了一种思维 定势,很多人把学习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途径。分数成 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高考被认为是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升学率成了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 唯一指标,学校教育资源的投放和分配都是为备战高考准备 的。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大部 分学校在高一下半学期就根据学生在学科上的优势进行了 文理分科,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哪一科占的分值重,一周中 就多设置几节课,在授课进度上,高三上半学期就已经将所 有要考的课程内容填鸭式地传授给学生。二是怎么考就怎么 教,搞题海战术,订阅不同类型的试卷、题报,如 《三年 高考五年模拟》,而培养学生人格长的思想品德课等则成为 了“点缀”;
三是怎样有利于升学就怎样管理,如学校按成 绩的高低划分出“奥赛班”“实验班”“普通班”和“差生 班”等。三、功利性教育对“剩女”现象形成的影响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提升个人素质、塑 造品格和养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而在极 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在显 性还是隐性教育中,我们都在告诉孩子,幸福就是获得丰厚 的财富、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令人艳羡的工作、得到 “最好条件”的婚姻,这种功利性思想促进了“三高”剩女 的形成。在工作和婚姻里,她们一直想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获得别人的认可;
一直挣扎在物质和财富的泥潭里,习惯用 成功与否来衡量是否幸福,不愿轻易走进婚姻的殿堂。但是, 这种群体意识显然并不一定能带给她们快乐和幸福。因为, 物质、财富和地位的满足只是最低级的幸福,精神上的富足 才是最高级的幸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大幸福”(即 幸福最大化)。可以说,幸不幸福与一个人的心境有关,而 与成功不成功不是必然相关。
参考文献:
[1]边 沁.道德与立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2]边 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概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 版社,2000. [4]张兴峰.德州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功利化的现状与 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