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合伙合同 >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精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有哪些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精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有哪些

来源:合伙合同 时间:2019-08-15 17:43:21 点击: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精选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精选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精选篇一:姚崇灭蝗 唐中宗复位以后,让他的妻子韦后掌握政权,重用武三思,把朝政弄 得混乱不堪。公元710年,中宗死后,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了韦后,拥戴 睿宗复位。过了两年,睿宗把皇位让给李隆基。这就是唐玄宗。

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 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现了 兴盛的景象。

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 广阔土地上,到处出现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 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 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 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 告急。

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 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 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 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 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 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 他负责。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 办法灭蝗,果然有效。光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下来。

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 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 子来。

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 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 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扑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 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
“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 别管,由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 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 是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 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 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 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 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家里有丧事,请了十天假,朝 廷的公事就积压了一大堆。另一个宰相卢怀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急得团团转。

过了十天,姚崇回朝,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把案头的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 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问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 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 那官员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 了。”唐玄宗在他即位以后的前二十多年里,除了姚崇以外,还任用过好几 个有名的贤相,像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他还比较肯接受宰相和大臣们 的正确意见,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财政 充裕。据说,当时各州县的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布帛,长安和洛阳的米和帛都跌 了价。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精选篇二:张巡草人借箭 唐玄宗逃出长安后,安禄山叛军攻进长安。郭子仪、李光弼听到长安 失守,不得不放弃河北,李光弼退守太原,郭子仪回到灵武。原来已经收复的河 北郡县又重新陷落在叛军手里。

叛军进潼关之前,安禄山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去进攻雍丘(今河南杞 县)。令狐潮本来是雍丘县令,安禄山占领洛阳的时候,令狐潮就已经投降。雍 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不愿投降,招募了一千来个壮士,占领了雍丘。令 狐潮带了四万叛军来进攻。张巡和雍丘将士坚守六十多天,将士们穿戴着盔甲吃 饭,包扎好创口再战,打退了叛军三百多次进攻,杀伤大批叛军,使令狐潮不得 不退兵。

第二次,令狐潮又集合人马来攻城。这时候,长安失守的消息已传到 雍丘,令狐潮十分高兴,送了一封信给张巡,劝张巡投降。

长安失守的消息在唐军将士中传开了。雍丘城里有六名将领,原来都 是很有声望的人,看看这个形势,都动摇了。他们一起找张巡说:“现在双方力 量相差太大,再说,皇上是死是活也不知道,还不如投降吧。” 张巡一听,肺都气炸了。但是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答应明天跟大伙 一起商量。到了第二天,他召集了全县将士到厅堂,把六名将领喊到跟前,宣布 他们犯了背叛国家、动摇军心的罪,当场把他们斩了。将士们看了,都很激动, 表示坚决抵抗到底。

叛军不断攻城,张巡组织兵士在城头上射乱箭把叛军逼回去。但是, 日子一长,城里的箭用完了。为了这件事,张巡怎么不心焦呢! 一天深夜,雍丘城头上黑魆魆一片,隐隐约约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 服的兵士,沿着绳索爬下墙来。这件事被令狐潮的兵士发现了,赶快报告主将。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就命令兵士向城头放箭,一直放到天色发白,叛军 再仔细一看,才看清楚城墙上挂的全是草人。

那边雍丘城头,张巡的兵士们高高兴兴地拉起草人。那千把个草人上, 密密麻麻插满了箭。兵士们粗粗一点,竟有几十万支。这样一来,城里的箭就不 用愁啦! 又过了几天,还是像那天夜里一样,城墙上又出现了“草人”。令狐潮 的兵士见了又好气,又好笑,认为张巡又来骗他们的箭了。大家谁也不去理它。

哪儿知道这一次城上吊下来的并不是草人,而是张巡派出的五百名勇 士。这五百名勇士乘叛军不防备,向令狐潮的大营发起突然袭击。令狐潮要想组 织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几万叛军失去指挥,四下里乱奔,一直逃到十几里外,才 喘了口气停下来。

令狐潮一连中计,气得咬牙切齿,回去后又增加了兵力攻城。张巡派 他的部将雷万春在城头上指挥守城。叛军看到城头出现了一个将领,就放起箭来。

雷万春没防备,一下子脸上中了六箭。他为了安定军心,忍住了疼痛,动也不动 地站立着。叛军将士认为张巡诡计多端,这一次一定又放了个什么木头人来骗他 们。

后来,令狐潮从间谍那里得知,那个中箭后屹立不动的“木人”就是将 军雷万春,不禁大吃一惊。令狐潮在城下喊话,请张巡见面。张巡上了城头,令 狐潮对他说:“我看到雷将军的勇敢,知道你们的军纪确实严明。但是可惜你们 不识天命啊!” 张巡冷笑一声回答说:“你们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还谈什么天命!” 说着,就命令将士出城猛冲过去。令狐潮吓得拨转马头没命地逃跑,他手下的十 四个叛将,都被张巡将士活捉了。

打那以后,令狐潮屯兵在雍丘北面,不断骚扰张巡的粮道。叛军经常 有几万人,张巡的兵不过一千多,但是张巡瞅准机会就出击,总是打胜仗。

过了一年,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音suī)太守许远派人向张巡送来告急 文书,说叛军大将尹子奇带领十三万大军要来进攻睢阳。

张巡接到告急文书,赶紧带兵到睢阳去。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精选篇三: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 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 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 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 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 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 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 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 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 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 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 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 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

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 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 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 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 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 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 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

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 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 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 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 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 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 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 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 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 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 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 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 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 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 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 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 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 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 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 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