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1.用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心理归属 感是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注点。只有正 确对待历史和过去,对待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才能时刻 保持一种生命和精神的延续感。做好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教 育工作,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升其心理归属感。
把心理归属方面的教育放在一个时间的维度中去思考,从延 续性和持续发展的角度着手,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和现代 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心理素质 教育在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文化精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提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水平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 重要途径。
2.用传统文化精神塑造中学生的文化认同。心理学家艾 里克森的观点认为,一个个体缺少个人认同,不能很好地确 立自我同一性,会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和更好地社会化。同 样,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缺少文化认同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 和健康带来危害,不利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形成社会同一性。
对中学生来说,建立文化认同就在现代更为重要。中国传统 文化中有很多象征性元素,如龙、太极、万里长城等,都是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象征。当我们看到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在 耳边回旋时,那种深深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 生,它是一种力量之源,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
因此,对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更 好地接纳传统文化,重塑文化认同,更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性 和社会同一性。
3.用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当前中学 生普遍存在空虚感、孤独感,一些学生精神世界匮乏。中学 生心理健康状况既与其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家庭因素等有 关,又与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因此,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 平,就要从社会因素入手,丰富其精神世界。我国有着丰厚 的传统文化积淀,为中学生的精神修养提供了宝贵财富。将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连结,是治愈精神空虚和心灵迷失的一 剂良药。二、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 个社会化的过程,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充实 和完善健康心理的内容,更需要开展广泛而有力的宣传活动, 引导青少年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营造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良好社会环境。可举办 “传统经典名著诵读比赛”、“中学生文化节”等大型活动, 用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中学生。
2.让家庭教育在构建心理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家庭是 中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中学 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也是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 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家长在开展对中学生的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中的作用是至关 重要的,父母和家庭成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对中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造成影响。街道社区可以成立支持 扶助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心,利用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以社 区为单位开展家长培训,通过文学沙龙、经典诵读、戏曲欣 赏等活动,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传统文 化的喜爱和热情,再通过家长影响中学生,提高中学生心理 健康水平。
3.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加入传统文化。学校要加强 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通过各种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全方位、 多角度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参观文化古迹等校园文 化活动为载体,,用特色浓厚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弘扬 传统文化精神。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传统文化知 识竞赛、经典古籍读书报告会,特色民族音乐会等,开展高 雅音乐进校园等活动,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把这些情感内化为理性认识,达到塑造自尊自 强的民族精神和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的目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