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目标预置;过程性评价 应用心理学专业以鲜明的应用性为特点,对本专业大学 生的实践能力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总体发展来看,我 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其教学模式过度偏重理论 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不能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成为制 约本专业发展的瓶颈。形成理论、实践相互依托的一体化专 业实践模式便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包头师 范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经过多年对专业课程目标与专业实践 目标内部逻辑关系的梳理和研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逐渐构建了“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为解决这一人才培 养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内涵 “目标设置”这一概念最早在组织管理心理学中获得应 用和发展[1]。与仅强调设置目标对工作效果的引导作用 不同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改革更注重目标设置的时机―――预先性,即把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目标分解为不同层 次的能力目标,各层次目标分别提前设置于课堂教学、校内 外见习及实习活动中,依托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逐层目标的实现与评估,最终达成实践能力培养的最终 目标(见下图)。这种教学模式,既能避免专业实践活动的盲 目性及理论与实践活动间的脱节,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从而弥补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缺陷。
二、“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实施 (一)以往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作为师范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 理健康师资是本专业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方向。但随着社会的 发展,单一的培养方向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就业的需求。
另外,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不断提升,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有了更高的 要求。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否能与中小学和社会其他用人 单位的要求相匹配,还存在哪些差距,是我们迫切想解决的 问题。通过追踪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对实习和用人单 位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社 会的需求,仍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此,我们召开应、往 届学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课程和专业实 践的需求。同时,我们深入研究了人才培养方案,解析了不 同课程与学生专业能力形成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我们 发现了以往专业实践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概念上认为专业实践与理论教学是相对的,将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 动定义为专业实践,割裂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联系,忽 视了二者一体化的特点。事实上,理论教学内容的体验和内 化需要实践,专业实践活动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二者不能 人为地割裂。二是对课程的认知较为表面化,没有更深入地 了解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特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某些课程 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以往对课程的处理更 偏向于理论性。同时,有些理论课程看似与实践能力的形成 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却在实践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潜移 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是实践能力形成的潜变量。三是专业实 践在内容、目标上缺乏连贯性,过程性评价不完善。这些问 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质量,也影响了应用心理专业 学生在其它社会领域的就业。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 们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培养学生形成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 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参与能力以及综合设计能力,以增强 学生的专业胜任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 需要依托课程训练、见习和实习等环节逐步训练形成。因此, 我们需要在每个环节设置明确、连贯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 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达成。
(二)专业实践目标的分解 专业实践目标是对专业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的规划,是专业实践开展的前提[2]。教育部和全国心理 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培育规范,强调了专业实践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 生就业为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恰恰与其 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辞海对能力的解释为“完成一 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 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 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 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学生无法将所学知 识形成具体的活动方式,缺乏完成活动必需的心理特征,如 认知、思维方式等,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 将应用心理专业的实践目标定为: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 能够促进其就业的专业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走向市场实现 就业的关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该教学理念 强调:为了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应将复杂的学习 任务事先分解[4]。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 整体性的连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的连续的生成过程。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目标被 分解为三种实践能力目标,即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 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是指专业学习、发 展及服务社会过程中所需要的最为基础的能力,如文献检索 和综述、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的设计、心理测评及结果 的分析等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将来在教育机构、企业、 心理咨询机构、社区等部门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等工作所需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是指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及活动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个 案访谈、撰写调查报告等的能力。其中,专业基础实践能力 是最基本的要求,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提升, 综合设计能力是专业能力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 现。三种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顺序性。
(三)专业实践目标的预置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 [5],必然要经历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因 此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为载 体,并提前将各层次实践能力目标置于课程和实践活动中, 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训练逐步达成专业实践目标。专业基 础实践能力主要是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通过课 堂理论教学和相应的技能训练逐步形成的,是专业综合能力 形成的基础。以往课堂教学仅局限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 了能力目标的设置。于是,我们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目标预 置在相关课程中,与课堂理论知识目标相结合,教师将围绕 知识和能力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形成 相应的能力,打牢专业能力的基础。例如,心理测评能力是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之一。
“心理测量”作为必修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 理论之外,还将“结合测量目标,选择和组合测量工具进行 个体和团体的综合性施测,反馈测试结果,撰写测量报告” 作为课程目标。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还将课后的训练与指导及作业点评等环节作为有效补充,为后续实践能力目标的达 成奠定了基础。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主要以课程和课程群教 学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途径。方向一致的课程组成课程群, 如心理咨询方向课程群、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群等,为专 业实践能力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初步的技能训练。但这 些技能的整合和相应能力的形成则需要系统的见习训练。为 此,我们将专业实践能力目标预置在专业见习活动中。围绕 该目标的实现,我们将见习活动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
校内见习按照已制定的“应用心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训 练方案”,依据课程开设的情况,针对不同方向的专业实践 能力,分学期有序地进行训练和考核,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 专业实践能力。例如三年级第一学期,变态心理学、心理咨 询理论和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等心理咨询方向课程群讲授完 毕后,我们将专门针对学生心理咨询能力的形成进行强化训 练和考核;三年级第二学期,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等人 力方向课程群结课后,我们也将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的形成进行训练和考核。在校内见习的基础上,学生们进入 中小学、企业、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等校外见习基地开展见 习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等工作 进行观摩,进一步巩固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是在已 掌握心理学整体知识框架,具备了基本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 力的基础上,针对心理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敏锐地捕 捉其主要矛盾,富有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在具体工作中解决问题时形 成的,因此,我们将这一能力目标预置在实习活动中。如在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们要进入中小学讲授心理健康课,针 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开展团体活动,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还要 根据实习学校的要求独立地开展其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 些工作涉及到主题的选择、资料的查阅、课程及活动方案的 设计和实施。学生们解决上述问题,完成实习任务的过程就 是综合运用资料检索、心理测评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心理 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实践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 过程。
(四)专业实践的过程性评价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地验证和改进,目标 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1.过程评价及路径。
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是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一阶段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是后一阶 段能力目标达成的基础。因此只有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对 学生每一阶段实践能力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整个专业实践目标。过程性评价可 以从两条路径入手。第一,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来评价。组织 同行教师和校外的一线专家进行教学交流和讨论,及时沟通, 找出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应对之策[6]。第二,从学 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课堂考核方 式的改革,我们通过读书汇报、心理案例咨询、方案策划、活动视频等方式,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情况。2.评价 过程中的反思。第一,能力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目标的设 定是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具体教学 的实施,才能发现当初对目标的分解和预置是否合理,一旦 发现不妥之处,应及时调整优化。第二,校外见习和实习基 地是否能满足专业实践的需要。多渠道了解见习和实习基地 是否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开展实践锻炼的平台,是否加强学生 实践能力的形成,如不能,则需要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或 更换实践基地。
三、“目标预置”专业实践的保障 (一)打造合格教师队伍,确保目标预置教学模式的可持 续性 应用心理学以理论为基础,侧重知识的实践应用,对教 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 厚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求教师能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具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7]。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 尤为迫切。然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后直接进 入大学任教,缺乏实践锻炼,能够胜任理论课的教学,但对 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指导却难以胜任。为了保证专业实践 质量,一方面我们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作为课程专业技 能训练的指导教师和校外见习、实习导师,与心理系专业教 师共同研讨,提升心理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鼓 励心理系教师进入中小学挂职,或进入社区、机构兼职,以加强实践锻炼。同时,也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 获取资格认证。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专业实践的开展保驾 护航 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实施,主要依托课堂内外和校 内外的学习、训练[8]。课堂立足于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 本技能的训练,以形成专业的基础能力;校内见习是对各项 技能的综合训练,以形成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实践能力;校 外见习和实习是对校内学习、训练的拓展和延伸,以形成学 生的综合能力。三方面层层递进,协同作用。为此,学院在 校内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实训室、心理测评室、 沙盘游戏室等技能训练场所;在校外与中小学、企业、心理 咨询服务机构、公益组织等签订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为师 生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张美兰,车宏生.目标设置理论及其新进展[J]. 心理科学新进展,1999(2):35. [2]张素玲.关于高校专业实践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 [J].教育探索,2011(10):53. [3]魏明,郝理想.专业实践能力概念透析[J].职 教论坛,2010(5):65. [4]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0.[5]宋立本.准确把握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的关 系[J].甘肃教育,1994(2):73. [6]何华敏,等.微嵌入课程: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 程专业实践的有效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5(9):147. [7]庞爱莲,孟维杰.专业实践: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 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2008(7、8):83. [8]鲍谧清,韦洪涛.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 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36.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