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严明, 判案公正。
初中的成语典故篇二: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两旁 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通过。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的粮车,你统率 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 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èng)中之鳖(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可 以捉住韩信。”但是,赵王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他把兵马集结在离井 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 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命令他们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 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 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 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下一个空营,立即 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韩信则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退去。赵军追到汉军靠河阵地,汉军后无退路,个个背水拼命厮杀。而赵军 久战不胜,士气开始低落,又发现背后自己的军营都插上了汉军的旗帜,军心顿 时大乱,纷纷溃(kuì)逃。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决一死战。
初中的成语典故篇三: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 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 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 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 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 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 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wěn)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 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 而陷于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初中的成语典故篇四: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
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 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 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 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 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fán)哙(kuài)去 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 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 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 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 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 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