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出租合同 > 不管境遇如何 [先进文化建设价值的境遇与对策研究论文(共5篇)]

不管境遇如何 [先进文化建设价值的境遇与对策研究论文(共5篇)]

来源:出租合同 时间:2019-11-19 10:16:38 点击:

先进文化建设价值的境遇与对策研究论文(共5篇)

先进文化建设价值的境遇与对策研究论文(共5篇) 第1篇:用先进文化来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先进文化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科学的、健康的、向上的文化, 是推动人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建设、 改革的奋斗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都非常重视文化领域的建设, 它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校园文化蕴含着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成分,而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体现着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今全球文化不断激荡和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 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极其重要。借着我们党的十七 届六中全会的契机,在继承和发扬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运用先进文化的力量进一步创新思维、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使校园文化发挥更加 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用先进文化来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强调主旋律意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主流舆论在高校校园的引导力 和掌控力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中有些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等方面的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对中国历史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和改革 的复杂性没有深刻的理解。当现实没有达到他们理想的标准时,他们往往只关注 差距本身,更加强调个人的利益和命运,盲目低估国家和个人发展的未来和前途。

这样势必会陷入迷茫之中,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当今社会,高 校思想文化领域深受各种文化思潮,尤其是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这就要求 高校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 实处,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积极 开展能够增强学生对党中央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心的教育。

可以组织有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主题的舆论宣传,及时并认真把 握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在校园中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坚持 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书籍、广播等媒介的宣传作用,在 大学生中唱响“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发展和谐文化”的主旋律,为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主流舆论。积极发现广大师生中的不良情绪,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化解,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维护校园的稳定。

2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心力 和感召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发展和实现理想的精神动力和内在支 撑。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信念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自觉性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和各项 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精神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出现政治认同感、爱国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淡薄,价值观 念出现偏差和扭曲,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较差等诸多问题,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 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校园文化中关于民族精神的渗透和影响仍不够 深入校园人心,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 主力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整个民族发展 的兴衰成败。因此,高校应主动和自觉地承担起培育学生崇高理想、爱国主义的 民族精神这一历史重任和使命,在大学生中开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活动,将民族精神和社会共同价值信念融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高校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利用军训和学前教育来培养学生坚忍不 拔、不轻易放弃的百折不挠精神以及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等等。日常校园文 化活动也应着重通过各种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和国情教育。也可 以让学生们采取各种形式,如演讲、小品、书画等方式有的放矢地来展现我们民 族的光辉历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用不断创新的辉煌成就的时代精神、身边现实 的感人事迹来感动大学生,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处理好个 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信念的关系,力争做一个和谐的社会建设者。

3先进文化引导校园文化建设 当今中国,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被称作先进文化,是指在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下,培育“四有”新人,发展具有“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与我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密切联 系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关系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其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科学精 神、人文精神,以及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性、历史继承性、批判性为中华文化的复 兴增添了新的光彩。校园文化在与先进文化相互作用的同时,也渐渐地融入到其 中。我国高校为社会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之所以能够促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推 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及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首要原因是高校在 育人方面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高校是先进文化形成、发展、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成分。同 时,社会主义高校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高校校园文化已经成为 思想观念变革的前沿、科学传承的主战场和现代文明的催生地,为我国党制定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论 证,从而把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作者:戴学东 第2篇:宗教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要求:“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 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 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1]他不仅从工作层面对继承和发展 宗教文化提出要求,而且还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宗教对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重 要意义。他指出:“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比如,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 影响着民族文化精神;
深刻完备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某些道德规范的功能;
异彩 纷呈的宗教艺术,装点了千姿百态的艺术殿堂;
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积淀为旅 游文化的重要资源;
内容丰富的宗教礼仪,演变为民族风情的习俗文化。”[2]这 些论述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党中央对宗教文化挖掘工作的 高度重视和宗教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要价值的深刻把握,为引导宗教更 好、更快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理论遵循。

一 宗教文化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包罗万象、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的文化复 合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论为广义的宗教文化,包括宗教教义教规、 经典制度、传统习俗、道德艺术等精神层面的文化,还包括宗教活动场所、宗教 器物、历史遗迹等物质层面的文化。宗教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而且 在发展过程中与民族文化和合共生、始终呈现融合发展之势。宗教文化不仅与民 族文化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而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和 新境界,是以以往人类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基础和前提的。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 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 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个人头脑中固有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 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3](P285)也就是说,中国 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自觉 吸收其优秀成果并结合社会实践尤其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起 来的。由于几大世界性宗教都曾经不同程度地被统治阶级控制和利用过,对人民 群众产生过很大的消极麻痹作用,同时宗教文化的内容也较为复杂,所以,只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对其进行批判、淬砺、引导和改造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进 行吸收,才能对繁荣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宗教文化中包涵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思想。对宗教 思想、宗教观念和宗教意识要持批判的态度,但这并不防碍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吸取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内容和积极的文化成分。宗教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唯心 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某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成分和辩证法 思想。如佛教主张:宇宙万物是由“极微”的“因緣和合”而成的,人人都有佛性, 每个人都可以修性成佛,佛是觉悟者,而非神灵,这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

又如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亦有明显的无神论倾向,道教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非 上帝或神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根本没有给神留下创造的空 间。东晋僧肇云曾讲“夫生死之谢,寒暑更迭,有物流动,人至常情”,就包含着 丰富的辨证法思想,还有像基督教经典《圣经》,在人类文化历史上起过非常明 显的积极作用,表达了人们渴望独立、期盼自由意志的文化意向。

第二,宗教信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源泉。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大多 数都信仰宗教,如我国有十个少数民族全民都信奉伊斯兰教,并且也都保持清真 饮食习惯;
藏族和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傣族信仰南传佛教,北方许多民族信仰 萨满教,南方很多民族信仰各种巫教。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民族宗教不可分 割的局面,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相交织,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交融。宗教信仰 所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其它形态的文化所无法取代的。宗教中倡导的精诚 信仰、坚贞不二的精神,博爱慈悲、服务人类的积极成分和襟怀广大、超脱尘世 的精神,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着宗教领袖和教职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 德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宗教积极因素中对真、善、美 的追求和对忠、信、爱的实践,不仅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习俗的重要源泉,而 且已经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此外,宗教信 仰对该民族的文学、戏曲、绘画、建筑、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也都产生着不同 程度的影响。总之,富有崇尚和谐、互容互鉴内涵的宗教信仰成为民俗文化的重 要来源。第三,宗教文化遗产和宗教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 同志指出:“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 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 族的宝贵财富。”[4]如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交汇地的敦煌, 其石窟中有四万多件保存完好的藏书,其中佛典大约占95%,儒家经典和道教经 典也占相当的比重,还有极其稀少的摩尼教和火袄教经典。敦煌以佛经故事为题 材的壁画、绢后画、雕塑、书法、音乐、舞蹈、建筑等数目相当可观。在敦煌的 全部壁画中,还有一定数量反映耕作、狩猎、婚丧、医卜等世俗内容的壁画。可 以说,敦煌壁画既是一部成系统的美术史,同时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民族形象史, 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百姓生活和文化造型艺术发展历史的缩写。敦煌石窟 这一珍宝,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此外,基督教的《圣经》收集了风格 各异的神话、传说、典故、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格言、警句,勘称一部民族文 化大全;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语言优美流畅,文字简要,寓意遥深,是一部 民族文化瑰宝;
道教的《度人经》讲“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 平”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健康向上的内容。浩如烟海的宗教经典、图书文献和宗教 文物,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宝库。

二 由于诸种原因,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仍将长期存在。那么,宗教文化 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

宗教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仅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能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 量。宗教界以自身独特的文化丰富了民族优秀文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各宗教界领袖和教职人员在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 义前提下,继承和发扬了宗教文化遗产中有生命力的成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广大信教群众共同参与的以“爱国爱教、行善积德” 为主题的宗教活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关注宗教组织对宗教精神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而且需 要高度重视宗教领袖和宗教教职人员以及广大信教群众对宗教事业的发展和创 造。宗教文化中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如佛教倡导“一日不 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
道教坚持“济世利人、护国爱民”和“仙人合一”的思 想;
基督教提倡“做一个好基督徒,首先是一个好公民”的要求等。宗教文化中也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观念,如弘一法师讲的“爱教应当爱 国、爱国亦当兴国”,基督教追求“平等、博爱和公义”的理想,倡导“人间净土” 等思想都是很好的价值追求。这些理想和价值追求与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努力践行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宗教文化中所蕴涵的抑恶扬善、慈济 利人、怜贫悯疾的道德观和奉献社会的精神也是极其丰富的。如道教认为,人人 都有仙性,每个人通过修养心性等修炼方式都能成仙的思想;
伊斯兰教所主张的 “五功”——“念、礼、斋、课、朝”,基督教中“孽”的范畴和“忏悔”概念等对宗教 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的道德行为均有很强的控制力和道德约束力;
佛教中的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教义与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致力于的建设高度文明、高 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方向上是相吻合的。此外,宗教领袖和教职人员 以及广大信教群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为民众做好事、做善事,从植树造 林、修路架桥到保护生态,从扶危济贫到救死扶伤,从整理和研究宗教文化遗产 到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等都深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尊重。宗教界的 全国政协委员曾经向全国各大宗教举行和平祈祷的倡议书,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增 强团结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保障人类未来方面做出宗教界的特殊贡献。这种 社会主义的自豪感和政治责任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民族精神力量。

其次,宗教组织是汇聚宗教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合法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合法宗教 的组织都是爱国护民、诚实守信的社会组织,它们根据自身特点和要求,把部分 信徒和信教群众吸收进组织,带领他们服务社会、贡献人民,是党和政府联系宗 教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成为汇聚宗教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 要载体。我国的合法宗教组织均是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支持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在宗教徒和信教群众中发挥了很强的凝聚和引导作 用。我国五大宗教协会都非常重视对教徒和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提高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的觉悟;
引导他们通过对时事政 治、法律法规和国情的学习提升政治素质,把做人与传教结合起来,产生着很好 的社会影响。2012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了“和谐世界、 同愿同行”的主题。所谓“和谐世界”就是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 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所谓“同愿同行”就是同一个 愿望,一致的行动。“同愿同行”是世界佛教论坛向各国的佛教界释放的一个信 号:即倡仪全球各国的佛教界都携起手来,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以实际行动献 身到建设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中。

再次,宗教文化的精华部分对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仅在一定程 度上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而且也都呈现出各自的文化形态。各大宗教既色彩 缤纷且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共同构筑起了博大精深的人类宗教文化。宗教文化 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内在有机关联,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 或缺的珍贵组成部分,而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用。一方面,宗教文化在客观上要给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定方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给予宗教文化发展以方向性的指导。宗教文化作为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中华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培育着一代又一 代有宗教信仰的中华儿女,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宗教文化正在努力引导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加社 会主义道德实践,用自身的善行做表率,力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 的安定与和谐。这一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相通的。各大宗教的宗教道德, 均具有避恶从善的思想。如不偷盗、不奸淫、诚实无欺、热心公益等内容,这些 道德内容既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相吻合,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具有一致性,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界 有关人士整理出版的宗教典籍,不断创新的宗教教育形式以及国内外宗教学术交 流取得的丰硕成果也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些宗教文化成果的认同,并吸收其中如文学、艺 术,乃至哲学、伦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合理成分,使其成为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建设重要的思想资源。故此,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应该把宗教文化中的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一切有利于社 会稳定、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的人生观念,一切有利于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的道德观念整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为提升我 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宝贵的滋养。

某种程度上讲,宗教具有满足人们心灵情感需求和给人安慰、劝戒、 鼓励的特点,在个人生活领域具有精神引导和心理压力释放的功能,在精神文化 领域具有影响社会风气的特殊作用。所以,我们不仅需要高度重视宗教文化在民 族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现实意义,而且还应该积极大胆地批判吸收宗教文化遗产中 的精华,使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

作者:孙宝琳 第3篇:浅析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境遇与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正如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中所言:“21世纪是作为文化的世纪开始 的……文化成为解释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最重要的因素。”群雄角逐,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霸主。面对当如此纷繁 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

1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境遇 党和政府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将文化发展放在 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之具有了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但现阶段中国文化建设 境遇不容乐观:
1.1先进文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思想文化领域 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投机者们打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幌子,宣扬资产阶级自 由、人权、民主,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等日趋多 元化,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总体趋上,但在转 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凸显,一些腐朽、落后、迷信、庸俗、愚昧的思 想层出不穷,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此消彼长。

1.2先进文化支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现阶段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些许矛 盾:一是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资金投入少,文化建设落不 到实处;
二是文化事业内部活力不够,文化活动种类少、内容陈旧;
三是我国文 化科技含量低,产业政策法规不完善,产业入市门槛较高,部分文化产业资不抵 债,亏损情况严重。

1.3先进文化主要阵地--高校“两课”教育的现状 “两课”教学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现阶段“两课”教育目标、 要求定位有所偏差;
《教师法》等相关条规落实不当,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部 分教师素质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陈旧、僵化,脱离大学生的实际。

2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对策2.1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 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的构建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如果从观念 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巩固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传统 文化和世界文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党对意识形 态工作的领导。“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思想文化阵地是意识形 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须去占领。”党管意识形态不能 变,必须始终加强意识形态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对于关系到国家舆论导 向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党要牢牢掌握,不做任何妥协, 不能有任何松懈。习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 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正确借鉴与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江泽民同志强调:“大 胆利用国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 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 和管理方法。”当前我国应趁着改革开放的“西风”,撇开片面的姓“资”姓“社”观念, 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做到中西合璧、融 会贯通。

第三、剔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指出:
“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 度上做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 长,对于其中的合理内核和优秀成分,我们应该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对于 其中保守落后的等级观念、纲常伦理以及生活习俗等,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剔除。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衰为支 撑的”;
“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新时期,中国社会要传承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精华,要大讲特讲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让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赶上时代引领未来。

2.2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支点: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机 结合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当今文化发展的 普遍规律,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支点。

第一、繁荣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 发展。习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 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是政 府应当继续实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 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二是政府应做好农村文化的普查和记录,建立“民俗村”, 加强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
以“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农民 文化乐园”为例,建设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三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自身 要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培植文化力。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多种形式促进文化生产和传播。政府应制定政 策法规,适时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各 类文化产业;
应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化的法治管理;
应完善对外文化贸 易创新制度,依托已有的国内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产 业,重点扶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电影、音乐、舞蹈等进入国际市 场,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之路。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 很难发展起来的。”企业应在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 业升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积极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领域,鼓 励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及数码影视技术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项目。

2.3夯实中国先进文化的阵地:进一步深化高校“两课”改革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我们必须坚持深化高校“两课”改革,提 高高校“两课”教育的效率。

第一、“两课”教学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 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 确的三观。“两课”教学要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贯彻 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指导方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办学之道,师资为本”,要把加强“两课”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 础来抓。“稳定”和“提高”是高校“两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稳定师资依赖于教师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提高,中央明确:“要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在补充人员、 阅读文件、培训提高、参观考察、出国交流、职称评审、奖酬分配等方面实行政 策倾斜。”提高“两课”师资队伍,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派遣骨干 教师入高层次学院深造,拓宽教师晋升渠道,及时选拔条件具备的教师到学校的 领导岗位。“两课”教师自身要以高标准、严要求,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教育者要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教师”双主体转 变。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总结适应“两课”的教学方法,使“两课”理论“润物细无 声”;
主动适应高新科学技术,积极探索自媒体等新型媒体在“两课”领域中的运 用。

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大学生是民族的希 望,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期待。作为一个大学生,最起码的价值取向就是 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道德的圣 地,高校大学生应当在“两课”指引下,主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武装头脑, 端正思想价值取向,做一个有价值、负责任的青年大学生,不负总书记的热切期 盼。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始终不渝坚持马克 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积 极探索提高高校“两课”的有效性,为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汪先萍 第4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先进文化建设 为促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然后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先进文化建设 的基本原则,最后就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展开了探讨。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 实现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创新。因此,我们需要在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 文化建设关系的基础上,从文化内容、形式、制度与体制等方面实现创新,促进 先进文化建设质的飞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着内容与形 式上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对社 会群体与个体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都有着影响,同时也使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同时也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将中华文明的全新面貌予以展示,这种新既包含有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以多种文化形式实现着人们所追求的价值理念、 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等,如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先进文 化的根本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先进文化的建设则是社会核心价值观 所包含各种先进价值理念的各种形式的实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并存、共同发展的形式,而 本国文化则也面临着同质化的挑战。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保持文化发展的民 族特色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 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以及价值思想的多元化,即坚持 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人类的价值取向、 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进行引导。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与先 进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对价值思想多元化进行统领。

第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中创新是 关键,即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包括传播平台、宣传方式与话语方 式等。第四,坚持以文化价值的创新来推动先进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 (一)培养文化创新的意识。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 决定》中指出,文化发展需要创新,而文化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则是具有文化创新 意识,这也是先进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具备的条件。文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包括了人 文精神的重视以及科学精神的弘扬,人文精神是精神与价值层面对人创造性的激 励与激发,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是对价值与追求的实现,同时也是对人们 文化创造行为的肯定,对人们的心理追求与精神上给予了指导与鼓舞。而科学精 神则能够帮助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价值进行例行的认识,看清本质,促 进合理价值的选择;
同时先进、科学价值理念的选择后,应实现文化形式、传播 方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从而实现先进文化价值观的显示转化。(二)实现文化内容的创新,培育新的文化载体。第一,创新文化价 值观。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民族与时代、大众思想文化最本 质的存在,实现文化价值观的创新一方面需要在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同 时,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进行能够充分体现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文化价值观的创 建;
另一方面则对外来优秀文化价值观进行吸收与借鉴,进而丰富与发展我国的 民族文化。第二,新型文化载体的培育。首先可利用网络信息进行传播与推广, 并提供多种分享服务;
同时还可利用网络宣传媒体,对推动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 决定等进行及时地发布,实现良好的宣传。第三.,还可通过论坛与博客等进行 热点问题的讨论,从而了解人们的真实想法。此外,可将先进社区、村镇以及企 业、校园文化等投放到网站,并将我国博物馆、展览馆以及文化馆等投放到网上, 从而实现各种形式的传播,让人们对先进文化加深理解。

(三)实现文化创新模式、文化创新体制的改进。文化价值通过文化 模式进行反映,文化创新模式的改进包括确立文化创新模式的理性与科学性、主 体性与发展性,以及法制性与契约性;
文化体制的创新能够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 新能力,一方面需要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也应该文化发展的特点,建立起 民主、法制、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在推进先进文化民族的同时,坚持百家争鸣 与百花齐放的方针。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先进 文化价值观创新的推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部分,不 仅揭示了社会主义最本质与永恒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民与时代的需求。

作者:崔雨晴 第5篇:协商民主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 度”写入了中共十八大报告。协商民主及协商民主制度的明确,是我国政治体制 改革的新探索、新突破,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顺应时代、顺应党心 民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协商民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力量,离不开先进文化建设。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应致力于使协商民主成长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代进步的必需。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托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和经济、政治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特定意义上说,文化是一定政治结构、政治组织运作的 基本条件,政治的运作要以一定的文化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受经济的制约,也受 文化的制约;
政治影响文化,促进文化,又以相应的文化为其生存的条件。先进 文化及其结晶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起着启蒙、引导的作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 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实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既坚持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中的主旋律作用,又提倡文化内容与形 式的多样化发展;
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又贯彻“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 文化的创造主体。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 以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为依托。其中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意识,学 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培育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推 进社会的自治,培育公民的参与能力,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而没有现 代的文化观念,没有充分的民主法制意识,没有充分培育公民文化,就不可能有 真正的民主政治,也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进而推动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二、协商民主建设在中国取得长足进展的文化因素 (一)从传统中国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哲学奉行“和”、“中”的 思维,体现在政治价值观念上是重和谐,贵合一,和为贵。这种政治文化传统基 础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和确立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中国协商民主体现了宽容、 妥协、多元兼容、互惠双赢、正和博弈、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性和智慧,天下为公 的开阔襟怀,这是协商民主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早在《尚书》记载的中国原始 社会后期,“凡是举国大事,尧、舜都要召集‘四岳’或‘十二有牧’、‘四岳群牧’开 会,重大决策包括新领袖选拔,都须经这样的会议协商决定,实行的就是协商民 主”。在中国古代虽然实行的是专制君主制,非平等主体间无民主可言,但协商 行为存在于策士、谏议等制度之中。如《盐铁论》一书中,记载了汉昭帝召见御史大夫等官员和60多名贤良学士,就决定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进行协商的 过程。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即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这种共同的中华文化没有因政治 制度的更迭变迁而被冲断,也没有因经济的变革而被分离,而是随着社会、经济、 政治的发展日益繁荣昌盛,并始终成为凝结各族人民的强大力量。在当代中国,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更是 成为凝聚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抵御外侮、发愤图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力量。

(二)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角度分析。在我国,以人民政协 为主要标志的协商民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理 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尤其深深扎根于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 理论之中。毛泽东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演说时指出:“国事是国家的 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 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随后他又提出要建立有各党各派以及无 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参加的联合政府。在这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一定要学会”, 即“我们一定要学会打开大门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 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当1956年社会主义私有制改造完成之后,他又说:“究竟 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 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 领导集体,在拨乱反正结束后对新时期人民政协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人民政协的 性质、地位、根本任务和主要职能等基本问题做了深刻而全面的论述。邓小平指 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 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人民政协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1993年3月,我国宪法修正案写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中共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的重要内容,明确肯定 了人民政协是实现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机构,确定了团结、民主是人民政协 的两大主题,拓展和延伸了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即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基 础上,增加了参政议政的职能。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 总结以往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政治地位。进 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推动了人民政协基本 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指出了人民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 重要作用,重视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2006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地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意见》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第 一次以党中央名义颁布的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文件,其中对协商民主制度的定位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新世纪新时期,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协商应在决策之前和 决策过程之中,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的 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 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所有 这些都体现了推进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深厚的理论底蕴。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 比拟的。

三、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文化支持,这 种政治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概括地讲,就 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对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 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平等、广泛协商这种特殊 社会现象的情感、态度、取向等的总称。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协商民主能够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通过公开的对话、交流和协商,各种文化团体之 间就会维持一种深层的相互理解,从而成为建立参与持续性合作行为所需要的社 会信任的基础。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和 人民的主体作用,始终注意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并使之成为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 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面对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 深刻变化所带来种种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也必须看到,与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 向的多样性相联系,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 增强相联系,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主旋律高扬的同时,也有不少值得忧虑的问题。

现实告诉我们,在当今这样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多样化社会思潮错综复杂, 这一切都既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领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 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前进方向,才能不断增进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强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 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把 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既然协商民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我国社会主 义民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当今世界民主发展的潮流。那么我们要在不断推进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协商民主成长为先进文化。这是我 们党把握先进文化发展趋势,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

协商民主的本质内容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实现和推进公民有 序的政治参与,构建和谐政治关系。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上的 伟大实践,体现了公民权利的行使和人权的保障。所以要充分尊重人民在培育社 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开启公民意识,培育公民社 会都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的实践任务和理论命题。

作者:蒋金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