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和各高等学校都在积极搭建大学生 就业平台,努力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很多有利条件,但效果 不理想。除了宏观方面的原因外,在微观方面,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就业 创业教育中的一些方式方法是需要转变的。
一、变应急式教育为持续性教育 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毕业班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毕业班相关的工 作几乎都与就业有关。各种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闻、文件、报告会、培训会、 招聘会、技能大赛等铺天盖地而来,大有席卷校园之势。在各类名目繁多的就业 创业教育中,许多是“救火式“的应急教育,其中一些教育或活动不免有造势作秀 之嫌。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是一个渐进而长 期的过程,是达不到应有效果的。
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要到毕业班才需要重视吗?显然不是。在欧美许多发达 国家,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以美国为例,早在1903年帕金斯就提出了 就业指导的概念,至今己有百余年的历史,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业指导理 论模式和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方法。从入学起,学校就为学生提供前期职业指导 服务,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在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在近 10年才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教育重心往往是毕业生。可喜的是,这种状况正在得 到改善,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己经推出了实质。2002年,广西大学、广西 民族学院、桂林电子工学院等高校,己经把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2007年,上海 市教委下发的《200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要点》强调,将在大一新生中全面普 及就业课,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扶助大学生创业的力度。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仅仅依靠大四一年的“救火”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业教育应当和其他 专业课的教育一样,列入教学计划进行持续性的教育,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 级分阶段、分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分析、创业政策导 读、求职技巧训练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成功就业创业打下坚 实的基础。
二、变零散式教育为系统性教育 应急式就业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教育活动的无序零散,“头痛医头,脚 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依然处在 各自为战、各行其道的状态中,还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系统、权威的教程体系,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缺憾。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 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 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澳大利亚对学生的就业教育起点较早,体系完整。他们从初中阶段开始, 就将职业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大学阶段。大学毕业生 可以参加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学校教育机构与培训机构准备的丰富的预备教 育课程和服务。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技术和继续教育部门的SIW(Sehrolowok—- 从学校到工作过渡)课程培训,可以掌握具备进入职场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顺 利就业。其就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和长期性。
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 或简单相加,系统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据此,我们应 把大学生就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从入学就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素质 和能力准备及创业政策、心理调适、就业面试技巧等作为1个整体系统地教育和 指导,以发挥整体教育的功能。在研究和实践就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时,要特别关 注整体的结构,注重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构建大学阶段的全程化、系统化、 规范化的就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具科学性、合 理性和系统性。
三、变传统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是就业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矛盾。部分 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
而不少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不少企业希望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多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一 项对36家企业和289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所需的人才素质和大学 生具备的素质有着较大的差异:(1)企业注重实践和客观化,而大学生注重概念 和主观化;
(2)企业注重明确职业发展价值观和自信心,而大学生这方面是模糊 的且缺乏自信;
(3)企业注重执行力和认知水平,而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意志力 是软肋。这份调查表明,传统教育己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 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创新型教育,由此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竞 争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高等学校是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 其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就业创业的方法和途径,造就自我发展的 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就具体措施而言,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变单一人才观为复合通用人才观,培养具备宽泛专业基础、适应多变竞争趋势、 敢于独立创新等素质潜能的人才;
(2)高校不仅要设立就业创业课程,还要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建立一支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
(3)高 校可以发挥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的互 动发展,从本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4)高校要构建就业创业教育的平台, 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如成立创业协会、模拟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建立校内开放式 实验室、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共青团就业实习基地等,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 励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四、变注重智商教育为注重情商教育 我们强调大学生就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的智商教育,而忽略学生思想 道德、人文素质的情商教育;
相反,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教 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大学毕业生不仅应 具有较高智商,能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而且应具有较高的情商, 能适应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心理压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 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之一。武汉大学曾进行过一次“社会究竟需要什么人才”的用人市场调查研究,被 调查单位遍布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调查对象包括各种类型、性质、规模的 用人单位。调查显示,“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好的人才素质,占901%“合 作精神”(447%)“政治素质”(446%)“身体健康”(439%)“吃苦耐劳”(422%)和“心理 素质”(30%)衣次为用人单位所看重。由此可见,思想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普遍受欢 迎。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在选调选聘毕业生时往往会把思想 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其对大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有事业 心和责任感,就是要把心扑在干事业上,要有与用人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 与共的思想。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 生社会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着 青年的道德素养和情商发展。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注重功利、期望过高、盲 目从众、眼高手低、缺乏恒心等,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绊脚石。究其原 因,这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教育和情商发展弱化的表现。胡锦涛总 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涵盖核心、 重点、基础和目标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即“三观”教育、民族 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上,应注重道 德和情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商。
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成功人士的经验、实例,转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 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想信念;
鼓励学生到基 层就业创业,在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
作者:鲍振兴,曾丽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