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出租合同 >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实践探索_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实践探索_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来源:出租合同 时间:2019-10-19 08:09:51 点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 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 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 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 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业发展主流的背景 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它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即旅游人才的问题,归 根结底就是旅游教育和培训问题。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要求旅游职业教育必须紧跟 行业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全域 旅游”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一、目前旅游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 课程计划、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探寻相对适宜的、符合实际的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科学 应该由旅游行业来评判,但目前旅游教育的培养模式从整体看与行业的要求还存 在很大差距。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专业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航标”,而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 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 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比较笼统,对学生今后的岗位层级定位模糊;
另 一方面,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关联度不强,对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缺乏针对 性,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的区分度不明显,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对各级各类人才 的需求,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自我职业幸福感低。据江苏联合职 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协作会不完全统计,该院近5年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毕业 两年后约有70%逃离了旅游行业。

(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行业要求 “全域旅游”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然体现在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目 前,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接触偏少,校企真正能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 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学校闭门办学,所以开设了许多企业认为不需要、学生没兴趣的课程。一些学科的内容框架具有相似性,如“旅游地理”“旅游文化”“导游基 础”等学科在山水知识、建筑文化等部分有明显的内容重复,学生和教师都无所 适从,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实践课对旅游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 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课时的要求没有得到落实,很多学校专业实践课占总课 时比例明显不足。英语、计算机水平要求较低,在智慧旅游蓬勃发展、出入境旅 游方興未艾的今天,很多学校对英语、计算机的要求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水 平,达不到行业发展要求。另外,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不 足,同样被旅游企业诟病。

(三)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不够深入 一方面,当前旅游业飞速发展,新业态、新设备、新服务理念层出不 穷,旅游教育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很难达到行业要求;
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的 一线工作是面对客人的“即时服务”,其中的服务技巧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积 累难以真正掌握,以上两方面都需要企业参与到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但目前 的现实是职业院校与企业有合作但不紧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解决了用 工困难,但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功利性”的合作并不符合国家倡 导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对接行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增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 迅猛,旅游个性化定制日趋流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必须适应新形 势的发展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跨专业多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学 生适应业态发展要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接行业要求,将职业精神、实 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公共基础课程立足于为学生全 面、可持续发展服务,满足学生学历提升的文化需要,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课程而 减少课时或者弱化教学过程的管理。通过充分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专业课 程的设置,注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具有完整的旅游学科知识结 构,采用“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主要满足旅游学科综合性的需求, 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全面认知。专业方向课程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联系最为紧 密,笔者所在学校整合了原来酒店服务方向和旅行社方向的技能课程,开发出酒 店服务、导游、旅行社运行3门综合实训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企业专家全程参 与,课程资源来源于岗位实践,按照岗位工作序列化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内容。按照旅游行业需求,在学生具备办公自动化能力的基础上,整合网页制作、 电子商务、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编写《旅游信息化实用教程》。“全域旅游” 背景下,新的业态不断出现,如房车营地、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旅游、社区旅游 等,旅游专业应强化专业选修课程,开设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以便 更好地适应旅游发展需要。

(二)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全程工学交替” 旅游服务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双 方共同培养,对客服务的经验、服务过程中的技巧仅靠学校培养显然是不够的, 需要在真实的工作中反复锤炼才能提高。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不应该仅仅是顶岗 实习阶段的合作,而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笔者所在学校五年制高职旅游 专业在实践中探索实施了全程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下页表1所示),并取得了 一定的实效。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认知、企业学 习、企业体验、企业实践、企业顶岗五个阶段,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 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作用,共同承担育人功能。在校企合 作中,要求旅游企业承担起育人的职能,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企业技能师傅,学 生在工作中接受师傅的综合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参与企业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从“传统旅游”到“全域旅游”业态变化的背景下,旅游专业教师需要 跟随业态发展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只有教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和 创新精神、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环境的学 生。目前我国旅游专业教师从整体看,年纪稍大的教师很多是从原来的管理、外 语、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这些教师往往缺乏旅游专业教师应有的理论知识;

部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水平偏 低,课程建设能力较弱;
而年轻教师大多从院校到院校,这些教师虽然受过系统 的旅游专业的理论教育,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面对旅游发展的形势,很多教 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都亟待提高。师资队伍现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企业锻炼+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的模式,通过项目引领、产 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措施,鼓励教师通过企业挂职实践,与企业专家一起进行专业 课程建设,承担应用创新型课题研究,在实践中熟悉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以便 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四)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全域旅游生力军“全域旅游”背景下,由于“面”的覆盖,各类“点”和“线”的旅游场所将 逐步实现免费,“点”和“线”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将逐步下降。与此同时,旅游业“面” 的发展面积将不断扩大,旅游市场也将日益细分,多样的个性化旅游需求、专项 市场旅游需求凸显,这些都对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 也为职业院校提出学生在創业中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笔者所在学校近 年来坚持开展“三创”教育,建设创新工作室和旅游专业创业能力培育基地,邀请 行业精英、毕业生中的创业明星担任创业导师,以创业精神开启学生职业梦想, 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了适应“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作为人才培 养的主体,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企业还是相关行业机构,都必须要 更新理念,采取更加及时有效的举措,施行更加符合“全域旅游”发展需求的人才 培养模式。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为基础,把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创新 型的旅游专业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其关键点有三:一是创新“全域旅游”背景下的 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
二是构建并完善学校与企业 的人才互通培养深入合作机制;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引领促进教师 专业成长。

来源: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7年5期 作者:潘俊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