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俗学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民俗”是一个从日语中借来的词,、在英语中被称为 folklore,直译为“人民的知识”、“群众的智慧”。从这 个概念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一个民族最源远流长, 最富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 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种文化交汇的语境中,凸现的 便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而民俗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现 象。1.民间语言 民间语言,是一个民族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蕴 含了大量文化因素的语言。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 语、流行语、吉利语、委婉语、俏皮话、禁忌语、祷词、招 呼语和在特殊场合或仪式中使用的行话、黑话、隐语、咒语 等。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难点,但也是深入了解汉文化的突 破点。
2.节俗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节俗便是 其中的典型性的代表。通过节俗文化,学习者们可以了解一 些中国特色的词语,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方面的词语等。
例如:在教师介绍春节时,会涉及到“过年好”“拜年”“恭 喜发财,红包拿来”等词语。在介绍端午节时,一定会涉及 到“粽子”“龙舟”等词语。在介绍元宵节时,一定会涉及 到“元宵”“汤圆”“灯谜”等词语。这些都是极具中国特 色的词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因此, 必须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拜年、发红包、吃粽子,赛龙舟、 猜灯谜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俗,才能使学生明白并掌握 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节俗词语。假若学习者只是简单了解却 不理解这些词语和礼仪背后的民俗文化以及这些节日对于 中国人的意义,便更加不可能学习好、利用好汉语了。
3.称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节俗和一些特有的汉语民间语言,还要注意在口语交际中的民俗语言文化。例如:
在称谓方面,中国人喜欢称与自己对年龄差不多的男女为大 哥、大姐。或者在姓氏后加上哥,姐等,如“张哥”“王姐” 等。这事实上是中国人热情、淳朴、豪放的表现,表达了中 国人的一种平等意识。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一 个陌生人为什么叫自己的哥哥或姐姐,使得他们在交际过程 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4.表达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往往偏于谦虚、礼貌、 委婉。例如:中国人在面对夸赞时,往往都会回答:“哪里 哪里”,而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在面对夸赞时会欣然接受,并 表示谢意。因而,在他们热情夸赞中国人,却往往得到一句 “哪里哪里”的回复时,可能会不理解,甚至认为中国人虚 伪。而此时,单纯的进行交际问题告诫,并不会使留学生完 全理解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必须将蕴藏在语言背后的中国 民俗文化讲解给汉语学习者,使他们真正明白中国人在称谓 中体现的谦逊、热情。因此,中外文化差异常常造成语言交 际上的误解。中国人的含蓄委婉常常时留学生觉得中国人虚 伪,不真实。而国外文化的开放直接常常使中国人难以理解。
只有使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语言背后的中国民俗文化,才能 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语言交际中做到举一反三。
5.特有的民俗意象 中国的农耕经济使得牛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正面形象,而狗、狼、鼠则常常是奸诈狡猾的反面形象。因此,许多与 狗有关的词语,例如: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鸡鸣狗盗、 猪狗不如等,往往都带有贬义。而西方文化是在采集狩猎的 经济生产模式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采集狩猎过程中需要狗 的协助,因此,一些与狗有关的词语,例如:luckydog, jollydog,worklikeadog等词语中,狗都是表示可爱的,努 力的。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面对截然不同 的民俗文化学习者,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将语言的含义教授 给学生,必然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再次面对类似的语言现 象时,仍旧不能够学会处理,只有我们将民俗文化的内容以 及形成的原因告诉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理解,避免闹出笑话 并在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学会独立处理这种语言现象。在 颜色方面,中国人一直喜欢喜庆的红色,将白色作为丧葬时 使用的颜色。因此会有红红火火、三尺白绫等词语。在学习 这些词语时,如果是一个日本学习者,看到这样的词语,一 定会将红红火火认定为不好的词语,而将三尺白绫认为是积 极向上的词语。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日本的民俗文 化对于红白两个颜色所象征的含义是完全相反的,这就需要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各个国家的民俗文 化与中国民俗文化的差异,就必须处处注意带有中国民俗文 化特色的词语,这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都能 够全面深刻的学习语言知识。
三、民俗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从民俗学的角度,我们既可以解决留学生由于文化差异 产生的错误,又能准确揭示语言的内在文化含义,从而培养 外国学生正确理解、恰当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在对外汉 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既使得学习者能够深 入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也在教学中将汉民族文化的特色部 分传播开来。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即便加入 对民俗文化因素的考虑,但文化部分永远也不能超越语言部 分的教学,单纯依靠文化的汉语教学是不成立的。民俗文化 应当成为仅次于语言部分的第二部分,对语言学习起到辅助 作用。总之,汉语的教学不应当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应当 将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目的语环境,了解目的语文化。学 习者不仅仅要学习语言,更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去了解语言 背后所蕴藏的民俗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传 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文字背后深层次的民俗语言 文化,进而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