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媒介;素养;家庭 一、导言及问题分析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正式的研究领域始于1997 年社科院研究员卜卫发表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 和方法》。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 研究和实践探索上也随之经历了引入与模仿、借鉴与发展、 积淀和深化、创新与反思四个阶段。以“媒介素养”为关键 词,通过对CNKI数据库的检索,发现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主要 集中在思想政治类的德育教育和信息技术类的素质教育两 大板块,虽然研究成果颇丰,但较之于西方仍显不足,主要 表现为: (一)东西方学术理论在对话上的不平等 媒介素养理论作为一种“舶来品”,一直逃不开西化的 特点和影子。媒介素养理论在进行东西方对话的过程中,东 方理论显得话语权微弱,无论是在与本国的传统文化、价值 体系、意识形态上都缺乏更深层次关系的思考与挖掘。随着 各种西方理论的不断涌入,也形成了理论范式相互重叠的困境。在中国很多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都还尚未形成足够 的共识,缺乏共同构建本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旨趣。
(二)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中开展不足 正常情况下,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若能在全国各级各类 学校展开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但目前看来,中国的大部分 高校,通常只针对新闻学、传播学类相关专业开设“媒介素 养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中小学,能够主动开设课程 的学校几乎是凤毛麟角。在对四川省绵阳市城区5所中学的 调研中发现,没有一所学校将媒介素养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开 设。
(三)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匮乏 目前,我国出版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多为高校新闻学、 传播学、思想政治学类专业的教师编撰,受众主要集中在高 校大学生,对中小学生而言,几乎没有合适的教材范本。
(四)参与力量不足,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媒介素养本土化教育,无论是在政府、媒体、民间 团体还是在学校和家庭等相关力量的共同参与上都显得远 远不够。以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对象开展比较,从20世纪 60年代的“屏幕教育”,到70年代的“儿童与公民电视论坛”, 再到80年代NIE(NewspaperInEducation)运动和90年代日本 广播协会(NHK)与日本民间放送联盟共同成立的“电视与青 少年问题专家委员会”(致力于探讨电视节开展媒体识读活 动的广泛和途径),再到2000年后,日本在中小学设立了“综合教育课”(教学内容可由授课教师自主决定和教授)。从一 系列的实践中可以看到,日本媒介教育体制自下而上,先由 民间团体组织自由发起,同时学者与教育专家共同关注,引 起校内媒体素养模式的探索,最终影响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 进而做出更贴近民众的本土化教育。
二、建立以家庭为中轴的媒介素养本土教育的重要性和 可行性 当前,在媒介素养教育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 教育已经成为三大实践主体。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媒 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上仍显得不够充分,家庭作为最基本 的社会单位,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对青少年素养的培 养有重要影响。家庭社会化的影响力量,可以造就子女不同 的媒体使用习惯。不同国家、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发展程 度或者特性上都会有所不同,这与其本土的社会环境、技术 创新、教育体制等有密切的关系。媒介素养本土化教育就是 指在本土、由本土人、就本土问题、以本土方式自主创造生 成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因此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立足于 现实,在根植于现实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具有本 土化特色地理论和方法。
三、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情况检视 笔者以绵阳市5所中学的高中学生及其父母、老师作为 调查研究的对象,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受 访者的基本情况、受访者的媒介接触习惯、受访者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受访者媒介内容分析与评价能力,受访者 与媒介互动参与创造的能力。其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 卷290份,有效问卷260份,无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达87%。
由于高中学生学习紧,任务重,因此问卷调查的时间则是充 分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展开的。父母的问卷则利用每月家长 会的时间完成,教师的问卷则由调查员根据老师的课表安排 发放时间,总体来说问卷调查得到了各方面的配合,完成过 程较顺利。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一)受众在媒介接触习惯上以新媒体为主 高中学生因学业繁重,学校对于手机、网络、电视等媒 体接触的时间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学生在媒介选择的多样性 和时间性上大打折扣。媒介接触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手 机、网络、电视、广播和报纸。学生利用媒介主要是为了获 取更多学业和生活信息,通过手机和网络、电视了解国内外 时事政治,通过网络和电视观看综艺娱乐节目的居多。在调 查中发现,以“00”后为主体的青少年中,对报纸类平面媒 体的忠诚度和黏性度不强,接触报纸媒体的原因大多与老师 布置的作业要求相关,希望通过报纸了解深度信息。但在平 面媒体的在自主选择度上,学生们的自主选择性不强,甚至 有排斥心理。学生家长在在媒介的选择上也多以手机、网络 和电视为主,但是家长在使用媒介的目的上,更偏重利用媒 体了解社会观点和社会热点,对媒体所提供的生活类知识观 点则要多于学生群体,同时利用媒体进行心情放松和情绪调试也是家长选择媒介的主要动因。家长对于学生媒介接触习 惯的介入方面,经常指导孩子阅读报纸、选择媒介节目的家 长占总体比例不高,在观看节目中与孩子们一同分析和讨论 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些细节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媒介 使用习惯。
(二)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普遍较强 在调查中,家长和学生们在媒介信息获取的能力上普遍 较强,尤其是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己学习和生 活的质量。相比之下,媒介信息获取能力较强的家庭,孩子 的媒介信息获取能力也较强,二者关系呈正态分布。此外, 有较强信息获取能力的学生在媒体使用习惯上也相对较好, 有65%的学生表示能够自主约束媒介使用时间,同时对网络 上充斥的各种信息也能进行有效得甄别和过滤。在调查过程 中,85%的家长和80%的学生都认为学校或者社会都比要增加 一门关于媒介素养的课程,来增强自己的媒介素养综合能力。
(三)媒介内容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为关注核心 本次调查中,父母和教师最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媒介 内容分析和评价上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受访者对媒介内容和 产品的思辨和批判性上不足,对媒体的内部运行过程和机制 没有太多的了解。同时,作为家庭媒介信息传递的把关人, 父母若能起到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的作用,其子女在媒介内 容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上则显得较强。对媒介内容的正确分析 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身心的保护,同时对德育的教育也起到一定的效果。调查显示,家长平均每天上网的 时间67.1分钟,而学生平均的上网时间为20.52分钟。相 对于家长而言,学生们在媒介活动的参与度上表现得相对较 好,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曾协助办过班级的板报或者校报,甚 至担当过学校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或者主持人,曾在网络上观 看节目或者消息时发表过简短的评论,甚至喜欢利用弹幕的 方式和网友展开互动。
四、对策和建议 (一)采取积极建构的保护主义 从媒介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来看,二者相辅相成。随 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带 给人们便利的同时,新的媒介问题也层出不用。在家庭媒介 素养教育的实践中,家长往往会采取一些让孩子与媒介隔绝 的极端做法,力图避免媒介的负影响。但这种做法忽略了青 少年使用媒介的习惯和需要,单向度的保护主义常常会引起 青少年的反感与叛逆。因此,在教育的目标上,并不是单纯 地去追求信息的真实性、判断媒介产品的价值,而在于多角 度解读、阐释信息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和 思辨能力,把媒介使用变成自觉的选择,鼓励他们接近并合 理使用媒体,已达到培养社会理想公民的终极目标。在教育 的模式上,应该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建构以媒介参 与为核心理念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以培养媒介分析和评价能力为核心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受众对媒 介信息的分析、评价和解读的能力。家庭作为媒介素养教育 的主阵地,父母媒介素养综合能力的高低则变得极为重要。
媒介素养教育能否在家庭中得以顺利进行,和家长的媒介观 念相关。在信息化社会,用信息化手段传递信息的能力极其 重要,很多受访的学生和家长都表示,在媒介的使用上,应 该更强调媒介的融合使用,媒介的多元化使用。
(三)采取个案研究,建立家庭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本次以青少年为受众,所进行媒介素养调研在调研的方 式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但调研过程中 所产生的外界干扰和噪音不可忽视。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和在 问卷意义的认知度上的不够,可能会在问卷统计结果上造成 偏差,这往往也是定量研究过程中最难克服的难题之一。由 于时间限制,相关研究也未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建议未来在 研究方法上以部分家庭为个案进行研究,探讨家庭媒介素养 教育模式的研究。并在模式的构建上考虑年龄分层、地域分 布(主要是城市和农村),进而制定出用更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骆风.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学[J].百科知识, 1994(8):7-9. [2]孙卫国,祝智庭.媒介素养教育:现代教育新理念 ―――国外媒体素养教育概览[J].电化教育研究, 2006(2):18-23.[3]张艳秋.我国原生性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析[J]. 现代传播,2010(7):128-13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