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世界 大地 争执 真理 一 “世界”(welt)与“大地”(erde)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 它是海德格尔对“生存空间”的双重建构,这种建构后来发展成为“天、地、神、 人”的四重建构。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与大地的对抗与统一构成了艺术作品,而 后者是世界与大地的承受者与体现者,只有从艺术作品入手,才能对实现对二者 的解蔽。但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是归于“无”的。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找到艺术作 品的作品存在,而须从作品最直接的现实性――物因素――入手。在分析了传统 的物的概念以后,发现那不过是对物的扰乱而不能给人以存在意义上的物的概念, 它无非是人们将制作器具的过程强加到物上去罢了,但是这却给我们以启示。器 具,它具有物因素,但不具有物的自身构形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纯然物;
它也和 作品一样是被制作存在,但又不具有作品的自持。因此在纯然的物与作品之间它 是一个处于中间地位的存在者。也许能从器具入手来分析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
而且,事实证明,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一幅画《农鞋》的分析中:“通过这一幅 作品,也只有在这幅作品中,器具的器具存在才专门露出了真相”。
wWW.133229.CoM1) 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 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 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 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 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 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归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 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 保持着原样。2)“器具之器具存在”在这一幅画中达到它的无蔽状态,即“器具之本质存在 的充实”3)充分显露出来,这种充实海德格尔称为“可靠性”(verlsslichkeit)。
可靠性是“器具之器具存在”的根据,“凭借可靠性,这器具把农妇置入大地的无 声的召唤之中,凭借可靠性,农妇才把握了她的世界。世界和大地为她而存在, 为伴随着她的存在方式的一切而存在,但只是在器具中而存在……可靠性才给这 单朴的世界带来安全,保证了大地无限延展的自由。”4)那么,这种“可靠性”究竟 指的是什么呢?“农妇劳动时对鞋想得越少,看得越少,对他们的意识越模糊, 它们的存在也就益发真实。”在农妇这里,物本身并不显露出来,因为它已被有 用性所遮蔽。5)这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讲的“上手状态”:“每一场 所先行上到手头的状态是上手事物的存在,它在一种更源始的意义上具有熟悉而 不触目的性质。”6)可是,在我们对作品的观照中却不是这样,当人远离了现实 于目前的、感性上手的事物即“意义”的“世界”,而沉入那种“非意义”中去,沉入 那人与物交相一体的整体中去,器具的器具存在便更加真实了。但是这里所说的 “非意义”并不是“没意义”,可以说是一种“无意义的意义”,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言 的“大地”。因此,“可靠性”指的是器具不断地沉潜于大地、向大地的归属性。在 这种归属中,农妇才得以把握她的世界及大地的意义。世界与大地在这里得以呈 现它们自己:世界是显露出的意义领域,而大地则是凭借可靠性得以归属之“非 意义”所在。在如此这般对这幅画的分析中,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它们处于相互 联系中的特征得以向世人开放:
“这个建筑作品阒然无声地屹立于岩地上。作品的这一屹立道出了岩石那 种笨拙而无所促迫的承受的幽秘。……它却使得白昼的光明、天空的辽阔、夜的 幽暗显露出来。……同时也照亮了人赖以筑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大地(erde)。
……大地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并且是作为这样一种涌现把一切涌现者 返身隐匿起来。”7)大地与世界的动态平衡构成一个完整的、自足的系统――作 品。大地是沉寂的、封闭的、收敛的,“大地的本质就是蛇那种无所迫促的仪态 和自行锁闭……”8)在其自行锁闭中有一种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而世界则是开放 的、外露的、展现的,它总是在不断的向外开放中制造出意义来。“世界和大地 本质上彼此有别,但却相依为命。” 9)二者之间构成一种类似“在场”与“不在场” 的关系。作为意义的世界呈现在人的感性视域中,为人所把握;
在这种“在场” 的意义之后却蕴含着“不在场”的无限可能性,它作为“在场”的基座、背景而存在。
这种“非意义的意义”是不断生成、不断聚积的。大地与世界,一隐一显,作为一 个自我完形的作品的源始要素,它们均反映出整体的面貌与意义。反映,指的是 “联系”、“作用”、与“影响”。世界是“隐”着的大地的现实性,大地是“显”着的世 界的“支架”与“底座”。但世界与大地不是静态的,它们处在不断的“生发”当中。“神庙作品阒然 无声地开启着世界。”10)“开启”出来的世界是历史性的此在的时间与空间结构, “神庙的坚固耸立使得不可见的大气空间昭然若揭了”11)在开启中显示出隐藏的 大地的意义,“当一个世界开启出来,大地了耸然突现”,12)“世界建基于大地, 大地通过世界而涌现出来,”13)世界立身于大地之上,以大地为基,而大地通 过世界而得以显示、开放出来获得自身那种“非意义的意义”并且在同时将世界重 又置回大地之中,从而“神庙作品阒然无声地开启着世界。同时把这世界重又置 回到大地之中。如此这般,大地本身才作为家园般的基地而露面。”14)世界与 大地之间相互生成、“相依为命”,世界须得立身于大地之上才能达于显现,大地 也总是力图通过世界而显露出来。正是由于有这种关系,人便让作品成为作品, 这种“让……”的结构中,因为有了人的参与,使存在者得以成为存在者,这样, 人就具有了世界与大地,而与人无关的自然物如石头是没有世界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与世界和大地共同处于一个宇宙系统——无(nichts) ——中,作为这个无限系统的一个网点而发生作用,它们之间并不是主体与客体 的关系,后者不是作为前者的认识对象,而是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因此不能用 日常语言逻辑来对后者进行规定,如果真要使它们入于无蔽,只能运用“诗”,所 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认识还不如说是“领悟”与“体验”。
二 作品作为世界与大地的承载者,那么“建立一个世界和造大地,乃是作品 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15)为实现作品之存在,作品是而且必须是建立 一个世界制造大地,但是,建立不再是纯然的设置意义上的建立,而是“奉献和 赞美意义上的树立”,建立是把作为指引原则的公正性开示出来。海德格尔认为, 在这种建立之中,神圣的东西(das heilige)以神圣的名义作为神圣被开启出来 了,或者说神被召唤现身于在场的敞开中,“这部作品使得神本身现身在场,因 而就是(ist)神本身。”16)在建立一个世界时,存在者的存在就被开启出来,作为 存在的存在者现身到场并以神的名义在尊严和光辉中现身在场,因为“……在此 意义上,奉献就是神圣之献祭(heiligen)。赞美属于奉献,它是对神的尊严和 光辉的颂扬。尊严和光辉并非神之外和神之后的特性,不如说,神就在尊严中, 在光辉中现身在场。”17) “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 18)对于所建立的这个世界,我们能感 受它,描述它,但是不能以规定性的思维给它划定一个框框,因为“世界并非现存的可数或不可数的、熟悉或不熟悉的物的纯然聚合。但世界也不是加上了我们 对这些物之总和表象的框架。”世界虽然有物的因素,但不纯然是物的因素,也 不是人从感觉出发所规定的那些范围,那么,世界是什么?诚如海氏所说:“这 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19)他所说的“解开这 个谜”是从认识论的意义上使用的,意为用“日常语言”来对之进行强制性的规定, 而“认识这个谜”,则是从存在论上来说的,指的是让这个谜的存在自行显示出来。
那么,在作品中,世界是怎样能自行显露的呢?那就是要求“世界世界化”,20) 让世界自成其为世界,海德格尔反对传统的主客二分方法,主张“诗意的思”,因 而不能从日常意义上来理解这些说法,要将它们置入存在论的视野中去。世界世 界化是让世界的存在自行展露出来而入于敞开领域中从而到场,让世界是并进而 将自身置回大地之是而获得坚实性。因而世界在这里就不是作为对象而存在。所 以,“一块石头是无世界的。植物和动物同样没有世界。与此相反,农妇却有一 个世界,因为她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21)石头可以作为对象而存在, 但是它不具有世界,因为它不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世界是不能作为对象 存在的,相反,农妇却具有世界,因为她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作品建立 一个世界,就是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敞亮、显露,“开放敞开领域之自由并且在 其结构中设置这种自由。”22) 作品存在的另一个特性是制造大地。海德格尔对比了一般器具的制造和作 品的制作:如果用一块石头制作一把石斧,石头就消失在石斧的有用性即其器具 存在中。而且,这种质料愈是优良愈是适宜,它也就愈无抵抗地消失在器具的器 具存在中。但是作品却非如此,“而与此相反,神庙作品由于建立一个世界,它 并没有使质料消失,倒是才使质料出现,而且使它出现在作品的世界的敞开领域 之中:岩石能够承载和持守,并因而才成其为岩石;
金属闪烁,颜料发光,声音 朗朗可听,词语得以言说。所有这一切得以出现,都有是由于作品把自身置回到 石头的硕大和沉重、木头的坚硬和韧性、金属的刚硬和光泽、颜料的明暗、声音 的音调和词语的命名力量之中。”23)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在建立一个世界的同 时制造大地,世界与大地作为一个作品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作用、影响,从 而在自身内反映着对方,“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制造大地”,24)制造大地就 是将自身“置回”,作品自身的回归使大地得以出现,大地就是作品的回归之处。
“制造”也不是指的对象性的对事物的加工制作,而是“作品把大地本侧面挪入一 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持于其中。”25)制造大地就是“把作为自行锁闭 者的大地带入敞开领域之中”。26)因此,海德格尔说:“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 (das werk lsst die erde eine erde sein)。27)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是作品的两大特征,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作品的 完成。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使存在者的存在敞开出来,在这种敞开的光亮中,一 切存在者是其所是,同时作品又制造大地,虽然它是锁闭、遮盖的,但却并非单 一、僵固的遮盖,它自身自行展开为质朴方式、形态的无限丰富的可能,从而雕 塑家从不消耗石头,画家也从不消耗颜料——除非出现败作,“虽然诗人也使用 词语,但不像通讲话和书写的人们那样必须消耗词语,倒不如说,词语经由诗人 的使用,才成为并保持为词语。”28)这也就是艺术家不同于工匠——艺术家的 存在的意义所在。
三 建立一个世界并制造大地在作品中是一种发生(geschehen),这发生不 是宁静的,“世界立身于大地,在这种立身中,世界力图超升于大地,世界不能 容忍任何锁闭,因为它是自行公开的东西。但大地是庇护者,它总是倾向于把世 界摄入它自身并扣留在它自身之中。”29)据此,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与大地是对 立的,方向相反的,在这种对立面中包含了自向的运动。但作品是宁静的,它不 呈现出某种分离——无论在存在者还是存在的意义上,这是为什么呢?海德格尔 认为,“要是宁静中包含运动,那么就会有一种宁静,它是运动的内在聚合,也 就是最高的动荡状态——假设这种运动方式要求这种宁静的话。而自持的作品就 具有这种宁静。因此,当我们成功地在整体上把握了作品存在中的发生的运动状 态,我们就切近于这种宁静了。”30)作品的这种宁静其实是作品内在因素运动 的一种极端状况,要切近于自持的作品的宁静,就必须把握作品存在中的发生的 运动状态。然而,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在作品本身中显示出何种关系? 世界与大地是对立的,这种对立是一种争执(streit)当然,海德格尔并非 在分歧、争辩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而是要清除这种意义而进入本质性的争执中 使双方相互进入其本质的自我确立之中,并进而投入其本己存在之渊源的遮蔽了 的源始性之中。二者的争执是:“在争执中,一方超出自身包含着另一方。争执 于是总是愈演愈烈,愈来愈成为争执本身。争执愈强烈地独自夸张自身,争执者 也就愈加不屈不挠纵身于质朴的恰如其分的亲密性(innigkeit)之中。”31)由于 这种争执中的自我超出并包对方的特点,大地无法离开世界所敞开的领域,因为 大地本身是在其自行锁闭的被解放的活动中显现的。而世界也不能离开大地而独 自成其存在,因为它的一切根本的境地和道路都建基于一个坚固的基础——大地 ——之上。
在大地与世界争执背后,还有一种更为源始的争执即澄明与遮蔽的争执,有人将其表为:
澄明 存在之真理(源始争执)—— 遮蔽 世界(敞开) 存在者之真理(争执) —— 大地(锁闭)32) 这并不是说,世界便是澄明,大地便是遮蔽,而是说,在存在的争执中出 现了一个敞开的处所,有一种澄明在其中,但这个敞开处所并非存在者包围下的 一个舞台,这种澄明,如同那个我们不可认识、不可言说的无(nichts)一样,每时、 每处周流不息地围绕一切存在者在运行。它不同于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之处在于 前者不追求同一性,是一种“无底之底”,而后者则力图探求万物背后的统一性。
前者立足于生活而不追求超验,因此无限丰富,充满活力。“唯当存在者站进和 出离这种澄明的光亮之际,存在者而存在。唯这种澄明才允诺并且保证我们人通 达非人的存在者,走向我们本身所是的存在者。由于这种澄明,存在者才在确定 的和不确定的程度上是无蔽的。”33)即言,当存在者之争执即世界和大地的争 执进入这种澄明之际,人才能是其所是,存在者之存在才被无所促迫地涌现出来, 入于无蔽之中。那么,这个敞开领域的敞开究竟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说,“只要 真理作为澄明与遮闭的原始争执而发生,大地就一味地通过世界而凸现,世界就 一味地建基于大地……作品建立 着世界并制造着大地,作品因之是那种争执的 实现过程,在这种争执中,存在者整体之无蔽亦即真理被争得了。”34)世界与 大地的争执所进入的敞开领域之敞开性便是真理,存在者出于其中而又返身隐匿, 于是,存在者进入自身的无蔽状态,所有的存在者便更具有存在者的特性,因为 它的存在被开示出来了,自行遮蔽着的存在被澄亮了。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澄亮 形成的光亮将其闪耀嵌入作品之中,这种闪耀(scheinen)就是美。“美是作为无 蔽的真下的一种现身方式”(schnheit ist eine weise, wie wahraheit als vnverborgenheit west)”。35)“作品之作品存在就在于世界与大地的争执的实现 过程中……在争执的实现过程中就出现了作品的统一体。”36)争执实现了作品, 而争执的结果是敞开领域之敞开性的出现,并且在其中一切存在者入于无蔽亦即真理显现,于是,海氏说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的真下自行设置入作品”(das sich-ins-werk-setzen der wahrheit des seinden)。37)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互为本源,这种“互为”的关系是无根基 的,二者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共同的本源——艺术,那么,艺术究竟是什么 呢?我们无法从具体的作品的特性的收集中获得,因为在我们决定选取哪些作品 时便已预先定下了一个艺术是什么的标准,我们同样也无法从更高的概念的推演 中获得这一问题的答案,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已经证明这一点。但是,在通过对 作品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艺术的本质,从而对艺术是 什么问题的答案便呼之欲出了:“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38)这一答案很 明确地道出了真理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从世界与大地的双向互动中,我们得出它 们之间的“历史性民族生存于其中的基本内涵”,这算是对艺术及其本源的一个回 答,虽然这种回答与我们的传统相去太远,但“任何回答只要是植根于追问的回 答,就始终能够保持回答的力量。”39)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