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成性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就社会层面而言,目前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因相互协作 的失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关爱机制。在开展相应的关爱活 动时,基本上都是些“表面文章”,无法有机协调共同为留 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也就不能深入留守儿童的 情感内心,为他们切实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关爱活动,并 将这种关爱形成长效机制。
(二)家庭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隔代亲人,这部 分监护人中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也相对陈旧,无 法与其有效的进行情感沟通。有的根本就意识不到这种交流 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即使有着简单的交流,那也只是一些 对于学业或健康方面的表象询问,根本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 情感。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是关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只 要孩子身体是健康的,他们也就自认为尽责了。而远在外地的父母,他们的关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常感觉亏欠孩 子,于是尽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成了他们唯一的 补偿方法。
(三)个体因素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在其成长历程中,普遍 存在心理发展异常的症状。常常伴有孤僻、内向、自卑、不 合群、感情脆弱、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 加重了学校在对其进行教育过程中的难度,这也成了学校教 育中最值得研究的难题。
三、对策与措施 (一)扩大学校监护职能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引发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特殊 需要,学校应该责无旁贷地进行教育补位。我校是一所农村 寄宿制初中,当学生寄宿到学校,就意味着家庭把固有的照 管儿童的职能移交到了学校,学校不仅要承担固有的教育职 能,还要代替家庭承担附加监护和看管未成年人的职能。学 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定期 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加强对留守儿 童“代理家长”的定期培训,敦促他们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关 注。学校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的亲情聊天室,并定时开放。通 过可视网络、电话等方式加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促进 亲情感染力。设立心理咨询室。选派亲和力强的教师参与咨 询,并作出及时疏导,最大限度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性帮助。强化生活老师职责。在寄宿期间,生活老师要充分 发挥生活指导职能,注重生活细节,将宿舍管理家庭化,努 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家”的温馨氛围。
(二)拓展教师教化职能 教师的基本职能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方式手段, 而“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书 的同时,更应当重视育人。谈话、走访常态化。针对班级留 守儿童的个体差异,由班主任根据师生亲疏原则,将其分配 给任科教师,开展“一对多”帮扶活动。教学中加强学科渗 透,促进其学业发展。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应刻意地在教学 环节里,适时并恰当地渗入相应的亲情内容,以激起留守儿 童的感情共鸣,感恩父母,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动力。针 对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帮助他们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学习计 划和目标,及时进行目标达成性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 自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能动 性,让他们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发挥课程辅导功能,积极开展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课 余生活空间,无疑是让他们排解忧虑,展示自我,忘记孤独 最好的方法。充分利用图书室、科技室、美术室、劳技室、 音乐室以及生化、物理实验室等学校现有功能室,大力开展 与之相应的实践和竞赛活动,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将知 识技能化,技能知识化,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定期开展校级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 体育运动、音乐、美术等,力求形式多样,为他们搭建一个 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大肆表彰,增强其荣誉感,培养他们的 集体主义精神。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的志愿者 服务活动,使他们积极、阳光、乐于助人,并在此过程中享 受到付出的快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四)家校联动,促进交流 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虽说不可推诿地填补了部分 家庭教育的缺陷,然而终究无法替代家庭亲情在他们心中的 特殊地位。那么学校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充 分利用校讯通平台,强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信息互通。鼓 励教师主动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将留守儿童在校生活、学 习以及健康状况等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寻求家校协作, 齐抓共管的联动模式,在家校之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留 “真空”。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特殊而 重大的课题,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固然应当承 担起教育的重任,然而,家庭、社会的相应责任也是不可替 代的。想要真正建立起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体系,还需 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