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表达”为核心的言语训练实践模式,顺应儿童 语言学习的特点,将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外阅读、思维发展 和自由表达串联在一起,互相渗透,整体推进。将绘本阅读 作为班本课程之一,对于激发学生言语主体意识的觉醒,强 化学生自觉表达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理解分析 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班级表达氛围等都有积极 作用。然而,当前的绘本阅读过度依赖想象感知与分析的倾 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绘本功能的有效发挥。虽然儿童的思 维具有形象性,但同时也是具有张力的,他们有很多成人所 没有的奇思妙想。儿童对未知充满着好奇与探索,因而止于 形象的阅读最大的弊端就是会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绘本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止于表面的“浅阅读” 绘本因其图文并茂、文字简洁容易被误认为是“肤浅”读物。首先,因为幼儿园时期教师将绘本作为“简单读物” 用于激发阅读兴趣,致使学生上小学后很少关注绘本;
很多 小学教师也认为浅显的阅读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因此会拿其他读物代替绘本,使得绘本阅读浅尝辄止。其次, 有些仍然愿意带学生读绘本的教师,往往会在一节课上带学 生读三五则绘本,且很多时候仅仅止于对绘本单一“形象” 的关注,致使“形象”代替了“想象”,忽略了角色认同, 阅读目的单一狭隘。再次,家长也更希望儿童读“有字的书”, 认为这样可以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殊不知,绘本有时 比文字书更有价值。
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和家长自身对绘本缺乏一定的评 价和鉴赏力,没有理解画家的色彩语言,未能与作品形成情 感共鸣。其次,教师没有让绘本充分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和思 考,感悟绘本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绘本细腻的笔触,感知 绘本特有的表现风格。
(二)止于速度的“快阅读” 由于师生、家长对绘本及绘本阅读认识的缺失,导致绘 本阅读成了“快餐阅读”,大大降低了其阅读功能:没有读 懂封面,忽略了故事内容,未能发挥绘本激发阅读兴趣的价 值;
忽视不起眼的蝴蝶页,从而遗失了可能与故事息息相关, 暗示故事主题的关键性内容;
跳过扉页这扇通向正文故事的 “大门”,没发现主人公有时会讲的其他趣味故事;
无视封 底,丢弃了故事结尾仍可能会有的延续……止于速度的“快阅读”,在无形中弱化了学生提取信息、想象互动、角色体 验甚至语言表述等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二、绘本阅读的价值追求 (一)艺术手法满足儿童心理需要 (二)审美指向重新定义权利关系 “绘本阅读”和“阅读儿童”紧密相连。儿童阅读是为 了“好玩”,成人阅读是为了“有用”。“好玩”,即“有 趣味”,属于无功利的审美性阅读;
“有用”则有针对性地 指向求知、求善等意愿,属于功利性阅读。“好玩”的阅读 往往很难一下子达成“有用”的目的。因此读懂绘本对于儿 童来讲是件容易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的趣事,而对成 人来讲却有些困难。成人要学会理解儿童阅读中的“自我”, 有意识地进入儿童独特的阅读审美境界。一旦他们进入这个 世界,就会发现绘本阅读是蕴涵儿童天性,是属于儿童应有 权利的阅读方式。它不是功利的、知识性的、伦理的,而是 单纯的、体验性、审美的;
在这个世界,成人会学着将属于 儿童的阅读权利归还给儿童。
(三)成长哲思构建童年精神谱系 学生并不缺少聪明、机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而是缺少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缺少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缺少对 崇高的体悟,缺少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 的不为功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教育须注重对人的精神品质 的培育,在学生心里播下“精神的种子”,引导他们懂得善良、崇高、博爱、正义、尊严、责任、使命……绘本能在一 定程度上担负治疗此类精神危机构建童年精神谱系的责任。
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也直言:“优秀的图画书,能 给喜爱读书的孩子们以大风暴中紧急抛锚般的定力。这力量 绝非道义上的概念,而是可以信赖的力量。” (四)丰富的想象力催生无尽的解读空间 绘本的灵魂是想象,好的绘本都会为儿童的想象留有空 间,引发儿童的多种学习;
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使用 儿童视角和语言讲述,融合既简单又复杂的感动;
会让每幅 画面、每个细节都有饱满的想象;
会在图像与文字之间蕴藏 丰富的解读空间,让儿童在阅读中寻找与发现乐趣,让丰富 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其视觉和空间的感知技能,以放松 的心情进入无限的可能世界,在思想领域建构丰富的解读空 间。
三、绘本阅读的策略建构 (一)学会读“画” 1.读“实然画”。
“实然画”,即绘本作家围绕某个故事情节所绘的图画。
绘本阅读首先要让学生会观察画面、读懂画面。具体方法 有:可以从一幅画开始,往往是从封面开始,接着是相连的 几幅,先营造读画的氛围,然后在读画过程中掌握一些观察 画面的方法,如画面的整体、布局、比例、色彩、结构、线 条等,尤其是容易忽视的细节,还要让学生发现画的特点,思考它要表达什么。值得一提的是,读画时要形成一种画面 “独立感”,更要形成画面“连续感”,如此,一个完整的 故事才会在脑海里形成多元、形象的思维脉络。
2.读“应然画”。
这里的“应然画”指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画面。绘本 简洁的文字中往往隐藏着丰富的画面,能够促使读者不断产 生联想,丰富画面,重构画面。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着 理解和想象的深入逐步催生丰富的画面,是拓展想象力,提 高视觉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阅读《爱心树》,用黑白线条勾勒画面中的男孩和大 树形象,没有色彩,没有任何辅助背景。简单清新的文字在 娓娓道来中阐明了整个故事。有文、有画,读者心里不会单 调,但仍会下意识地在心里为空白处添上插图,融入自己的 生活场景,隐喻自己的感悟;
会给画面添上色彩,以表达自 己对主人公小男孩心情的理解;
会为那个总是得到爱的男孩, 那棵总是付出爱的大树添上表情,想象他们是否就是自己和 父母的化身,思考自己如何在享受爱的同时提升爱别人的能 力……读着有限的文字,脑海里却能浮现无限的画面。画面 因想象而丰富,并逐步走向自由、丰富的自我建构。
(二)学会读“文” 1.读“实然文”。
“实然文”,即绘本中讲述故事的文字。绘本故事简洁 优美,因其极强的故事性、连贯性、生动性以及丰富的文字排列形式而深受儿童喜爱。儿童常常会觉得这就是“我们自 己的语言”,加上绘本语言的对话感强,儿童很容易进入角 色,进而深入领会绘本主旨。
如《逃家小兔》中有这样的文字:“‘如果你来追我,’ 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如 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 抓你。’‘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小兔说,‘我就要变成 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 大石头,’妈妈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到高山上去找你。’” 小兔子挖空心思的逃家灵感就蕴含在他和大兔子的深情对 话里,小兔子的天真可爱和大兔子的母爱诗意也蕴含在这样 的文字里。这样的“文”,巧妙、睿智,蕴含着温暖,更容 易内化和流淌在学生自己的语言里。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 学生不仅会读得乐此不疲,还会在不断的读中理解绘本深意, 记住其中的表述手法,如比方、联想等。而且,绘本里的词 汇也比一般读物里的有挑战性,词语本身的含义和概念在绘 本里可以很复杂,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词汇、想象、 韵律、节奏、情感表达等。
2.读“应然文”。
如《天天星期三》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安排:一只小红 鼠,戴着一顶红帽子,天天寸步不离噜噜。噜噜赖床,小红 鼠催他起床;
噜噜舞步跳错,他在一旁着急;
噜噜勤奋练习 跳舞,他画图纸,绑绸带帮噜噜分清左右手……这个不起眼的小红鼠是噜噜成功背后的推手,故事中没有一个字提到它, 但它却时时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带着学生阅读时,可 以借机引导学生创编小红鼠的有字故事,让学生想象面对具 体的情景,小红鼠会怎么想,怎么说,可以融入自己独特的 感悟,还可以将创编的文字和书中文字进行比较,感受绘本 文字虽篇幅有限,但句子结构精炼经典,选词推敲传神的特 点,这是学习文字表达时非常好的方式。
(三)学会读“意” 1.“我发现”:始于形象的“意”。
如《大脚丫跳芭蕾》讲述了有着一双超级大脚丫的女孩 儿贝琳达克服困难、追寻舞蹈梦想的故事。和学生共读时, 我引导他们由封面开始去发现,可以畅所欲言。一开始,学 生的发现简单地始于形象,但也融合了图画书的构成元素, 有整体的、细节的,有人物的、情节的,有线条的、色彩的 ……每个学生都像是在和贝琳达进行一场感同身受的旅行, 无问题追问,无固定指向,阅读兴趣高涨。之后,我开始引 导他们通过“找细节”“找不同”“找联系”等方式关注绘 本中许多不经过仔细阅读就不容易发现的细节,如着重领会 淋浴头下的“一滴水”、观众眼角旁的“一滴泪”、厨师勺 子上的“一滴汁”;
品鉴三个评委前后不同的评价和表情;
留心贝琳达表情的变化、心情的变化;
关注环境的暗示…… 然后将这些细节前后联系起来读,读几页做一次停留,每一 次停留,每一次联系,想象的曼妙滋味就会在“我发现”的欣喜中得以体现,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也就越来越立体,对人 物精神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入。其实,这则绘本有的学生之前 就读过,但在课堂上再次读起,随着越来越多不同的“我发 现”出现,学生都纷纷感慨:“绘本的吸引力真是太大了, 值得反复读”“每次读都会有新发现”“读的遍数多了,关 注的细节多了,视野也就开阔了”。
2.“我又发现”:源于情感的“意”。
绘本以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勾画出各种充满复杂情感 的世界,“意”常常隐在文字中,藏在画面里。伴随着绘本 阅读,儿童在想象中见识人生百态,感受各样喜怒哀乐。用 “我发现”的对话方式,让学生在对形象的初步理解中发现 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意”;
以“我又发现”的路径,引导学 生在主题绘本阅读中融入个人情感,走向统整阅读,走向深 度思维,孕育精神生长的“场”,让“意”在“场”的土壤 中萌发,让“意”随着对文字、画面的不断思考而更为清晰 丰富。
仍以阅读《大脚丫跳芭蕾》为例,当学生已经融入贝琳 达的生活情境,对她的经历感同身受时,我相机推荐了“大 脚丫系列”的另外三本书——《大脚丫学芭蕾》《大脚丫游 巴黎》《大脚丫和玻璃鞋》,让“大脚丫”的生活继续引起 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就像在生活中多次接触、多次感受、多 次为之激动一样。经过这样的阅读,经历了多次感知与想象 后,贝琳达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为真实生动。他们有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融入个人情感,分析贝琳达的经历,领会其 中蕴含了精神意象,促进了理解的深刻化。而且,在将个人 情感融入绘本形象理解的过程中,绘本原有的价值观、原有 的图像感也会跟着改变,如很多学生都会将贝琳达的生活经 历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进行深度建构,提出诸如“我要做 一个乐观积极的人”“我要像贝琳达那样,勇于战胜自我” “贝琳达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会感染身边的很多人”“根 据贝琳达的性格和经历,我们也能为她创作新的故事”…… 一个人物形象,在学生持续的勾连、解读与建构中,焕发出 了新意。
有人说:“一本真正优秀的图画书都有深处的味道、远 处的目标和高处的闪耀。”让儿童看优秀的绘本就是把优秀 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带给儿童,儿童生命成长的秘密在绘本 阅读里能够得到丰富的联结。绘本阅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
不仅温暖现在,更会坚定地指向未来。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 着眼于儿童的个性需求及发展,为源于心灵的表达提供更多 的平台和资源,以“表达自由”滋养个体“精神自由”,是 我们坚定不移的努力方向。我们坚信,通过绘本阅读将精神 成长的种子播到每个学生心里,影响他们的语言生长、思维 发展以及精神成长,总有一天,他们会进入弗洛伊德所描绘 的那种状态:成年后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也会沿着童年的 轴线找到根源。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重点课题“小学语文微型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2015JK11-Z05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 彭懿.图画书经典与阅读[M].南昌:二十一世纪 出版社,2008. [3] 【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 郭雯霞,徐 小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 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 版社,2009. [5] 杜传坤.儿童阅读可能的世界与自我的建构[C]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 文集.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