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创作与个人天赋秉性和政治生涯的沉浮息息相关, 其词风经历了从精雅到雄健而至旷达三个阶段,具有鲜明的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6)22-0100-03 一、引子 是什么让中华文学史的长河源远流长?是无数奔腾的 支流,为它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它开疆拓土,一往无前。宋 词得以作为其中的一大支流,多亏有位名家奋挽词学百年难 登大雅之旧势,力开宋词千载垂名文史之新篇,他无疑是文 学长河中最壮丽的一朵浪花,他就是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 人,我国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正是他奇伟瑰丽的想象和妙到巅毫的文笔,为我们留下了千 古传唱的词句;
正是他将词的写法、题材、意境、主旨做了 全新的发展,开创了豪放词一派;
正是他重塑了词的地位, 使词的艺术品位大大提升,使宋词和唐诗并列,成为中华文 明璀璨的双子星。
二、苏词词风嬗变的三个阶段 个人的天赋秉性及政治生涯的沉浮,塑造了苏轼,也塑 造了苏词。以时间为序,苏词的风格经历了从精雅到雄健, 继而发展为旷达的三个阶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姮娥双燕照画梁 苏轼很早就在诗、文方面体现出杰出的才能,如20岁 (1057年)即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师,以至于欧阳 修叹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24岁(1061年) 之作《和子由渑池怀旧》更是风行全国,人人传诵。然而现 存的苏轼词集表明,直到其任杭州通判(1072年)时,苏轼 才开始词的创作,这时他已经35岁,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 究的现象。
词的萌芽可追溯到隋唐,本是为了配合音乐的演唱而产生的,是歌宴酒席上娱宾遣兴的文艺形式,最初只在民间流 行,登不上大雅之堂。虽然其中李煜、柳永等名家迭出,推 动了词的发展,但词的主题仍然受限于男女相思、伤春悲秋、 离愁别绪等狭窄领域,语言追求精致华美,音律必须曲折多 变,形式讲究错落有致,风格往往柔婉妩媚,正如清朝田同 之在《西圃词话》中总结的“以男子而作闺音”, 文学史 上曾有“诗庄词媚”之说。虽然范仲淹等有意将慷慨悲凉的 边塞生活引入词的创作,写出了《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 异)、《苏幕遮》(碧云天)等,但在传统因袭作用下,词 仍然没有跳出“艳科”的樊篱。
苏轼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奋厉有当世志”,充 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在诗文和政治上做 文章,一心要在经世济民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填词作曲 这种“小道”不以为然。然而,现实并不如意,苏轼1057年 考上进士,少年得志,热血沸腾,先外派陕西,后调回京师, 作《进策》《进论》数十篇,却如泥牛入海。后又与当朝宰 相王安石发生矛盾,在京城待不下去了,请求外任,1072年 被任命为杭州通判。通判只是二把手,没多少事情做,苏轼 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江南文风荟萃,名满天下的苏 轼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文人,酒宴歌会不断。杭州 富丽繁华,水秀山媚,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天然范本。诗酒流 连之际,或许也包含了对政治的无奈,苏轼开始了词的创作。1073年春末,在一个月明之夜,出差润州的苏轼怀着对妻子 的思念,写下了如下的词句: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 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 照、画梁斜。
——《少年游·润州作》 上片后三句与前三句形成对比,似杨花的飞雪变成了似 飞雪的杨花,体现出去年离别的凄凉和今年内心的思念。下 片用姮娥独守月宫的典故,以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妻子 的孤寂,这一高超的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婉约的相思之词,画面洁净清丽,与之前李煜、 柳永等词作大家相仿,仍然有“作闺音”的印迹。但是高手 毕竟与众不同,一出手就有新意。钱钟书曾言:“唐诗多以 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宋诗多用典故。
苏轼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在其填词的初期,将自己擅长的诗 的写法应用到词的创作中,以诗为词,巧妙用典,语言明净, 一脱传统词作的轻佻气和脂粉味,意境深远。苏轼填词兴趣与日俱增,他逐渐改变了“以男子作闺音” 的传统写法,题材日益宽广,意境不断拓展,词风开始转变。
1074年中秋,苏轼陪同太守来看天下闻名的钱塘大潮: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 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 尊前还唱使君诗。
——《瑞鹧鸪·观潮》 上片写弄潮儿形象,碧与红色调鲜明,执旗的健儿分外 显眼;
山与旗一大一小,写出了少年郎敢于与自然搏击的大 勇气,欢快的拍手齐唱与钱塘大潮背景一起,给人以开阔雄 健的观感。下片写潮退之后渡口帆落,山头红日静景与上篇 动景结合,用词质朴无华,却又回味悠长。这首词以民间风 俗为内容,画面生动活泼,冲出了传统词作题材上的樊篱。
任杭州通判时期是苏轼填词生涯的习作阶段,依靠的是 不世出的天赋和扎实的文学功底。苏轼登上词坛之初,采用 以诗为词的技巧,并拓展词的题材范围,语言精致明净,意境淡雅深远,迥异于婉约词浓词艳调却抒情纤细的传统,极 大地提升了词的品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原有格局。这 段时期作品,体现了第一阶段的苏词风格:精雅。
2. 雕弓满月射天狼 开阔的胸怀和豪迈奔放的本性引领苏轼将男儿雄健之 气导入词的创作,适时而至的政治升迁,推动苏词的创作进 入第二阶段,并开宗立派,名垂青史。
1074年9月,苏轼杭州通判任职期满,官升一级,调 任密州知州,首次执掌地方,这大大激发了苏轼建功立业的 豪情,在赴任的途中,苏轼写道:“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 由》)”身为一州之首,事务繁杂,灭蝗抗旱、兴修水利, 苏轼忙得不亦乐乎,杭州那样的歌会酒宴一去不复返。加上 密州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民风强健彪悍,更是激发了他雄 浑豪迈、狂放不羁的本性。此时他将词的创作与家国情怀相 结合,将传统的“诗言志”引入到词的创作中,使词的意境 大幅提升,与传统婉约词各异其趣。1075年10月,在听说宋 将王韶大破西夏后,情绪激昂的苏轼写下了他的不朽名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 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经邦济世是传统士人的终极梦想,身为地方一把手的苏 轼豪情满怀,急欲建功立业,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创作。
在雄浑豪迈的本性涵养下,苏轼将“诗言志”传统引入到词 的创作,在题材、语言、写法、意境上形成一股昂扬雄健的 气派,整体上突破了传统词婉约柔媚的格局,开创了豪放词 一派。密州时期的作品,体现了第二阶段的苏词风格:雄健。
3. 回首平身烟雨净 成就东坡的不仅仅是得志中的雄心,也有失意中的思考。
曾有人评价《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清幽之气重,而豪放 之气不足”,苏词与后世辛弃疾等豪放词相同之处在于境界 阔大,不同之处在于辛词结尾多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沉郁之叹,而苏词 多“俯仰人间今古”(苏轼《西江月·重阳栖霞楼作》)的释怀之言。苏轼这种超然释怀的情感,来自于他乐观的人生 态度,更有政治生活的打击,这对于他个人来说,何其悲也! 对于中华文学史来说,何其幸也! 1079年7月,乌台诗案爆发,苏轼从湖州知府任上被逮 捕,囚禁于御史台130天,其间九死一生,最后贬官黄州。
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离开京师,开始了长达5年的流放黄 州生活。在仕途极度失意和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苏轼开始 深思人生的意义,这使苏词的主旨超越了抒情言志,而囊括 更丰富的哲理。
1082年春,经历沧桑、动心忍性的苏轼戴着暮雨潇潇, 披着一袭残照,放歌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信步而过的是瑟瑟的冷风和苦难的人生,回首所见却是 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融融夕阳。全词以“一蓑烟雨任平生” 和“也无风雨也无晴”分别作结上下片,不见了从前的激烈 壮阔,却给人以更为邈远与淡然的意境。在淡淡烟雨中我们 看到的是苏轼的释怀与超然,这是他饱尝人生“风雨”后自 我内省与内悟的结果,此时的东坡以“任平生”的坦然面对 人生的挫折,一切风淡云清。黄州及以后惠州、儋州等贬官时期的作品,体现了苏词第三阶段,也是最具有特性的风 格:旷达。
如果说蕴含在词句阐述中的哲理只是其作品留下的宝 藏,那么苏轼留给我们更大的财富无疑在于他对人生的态度, 乐观的天性、健全的人格和旷达脱逸的胸怀深深地融入其生 活的平凡琐屑和举手投足之间,深深地融入其词章的一字一 句之中。这种旷达已浸入词人的骨子中,使得他能随时自我 解脱,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美,给贫困、孤寂的生活带来阳光, 从而实现对苦难的超越。正是这种富含哲理的旷达风格使苏 词显得如此的卓尔不群,这也正是苏词带给我们无尽的美的 享受的内在原因。
1099年,历经两起两落,已是人生暮年,流放到海南儋 州的苏轼,生活极端困难,搭一茅屋自居,时有断炊之虞, 但看到无边的海景、绚丽的桃花和迎春的村民,词人写到: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 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 花。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三、 结 论 苏轼的词作,通过以诗为词的写法,打破了诗庄词媚的 格局;
通过题材的丰富化,冲出了传统词作“艳科”的樊篱;
通过浪漫的构思和驰骋的想象,赋予词以高远辽阔的意境;
通过对人生主旨的反思,超越了抒情言志的传统,囊括了更 丰富的哲理。同时,苏轼词的创作又与个人政治生涯的沉浮 息息相关,处处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其词风经历了由精雅到雄健而至旷达的三个阶段,具有鲜明 的特色,读苏轼词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参考文献:
[1] 王水照.苏轼选集(修订本)[M].北京:北京中华 书局,2015. [2]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版,2015. [3] 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4]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王水照,崔铭.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6] 王水照.王水照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15.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