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出售合同 > 传优养心诵读经典的现代价值传承:诵读经典传承文化

传优养心诵读经典的现代价值传承:诵读经典传承文化

来源:出售合同 时间:2019-10-05 07:51:55 点击:

传优养心诵读经典的现代价值传承

传优养心诵读经典的现代价值传承 摘 要 青少年文化经典诵读,应以“传优养心”为核 心。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以思想性、开放性、 可读性为原则,通过选取适合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读 物,有步骤、自发性地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经典活动,在大 量诵读基础上的“研读”,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道德修养和 人格完善程度等方面的提升,充分体现传统经典诵读教育的 现代价值与意义,浸润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关 键 词 经典诵读;
传优;
养心;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4 一、什么是经典——以“传优养心”为精髓 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的解释,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经典”一语 大约从汉魏时期就开始使用,主要指儒家典籍。范晔在《后 汉书》中提及的“昼修妇业,暮诵经典”,此处的“经典”指的就是“六经”和史书。后来,凡一切具有权威性、能流 传久远并包含真知灼见的典范之作都被称为经典。[1]经典, 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各个知识领域 内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伟大著作,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新、 奠基性的著作,比如,《说文解字》、《周易》、《尚书》、 《诗经》、《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 《汉书》、诸子百家、辞赋、诗和文等,都属于经典,它们 以深刻意义塑造着民族历史和文化。

刘勰说经典是“恒久 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可谓一语中的。朱自清先生在《经 典常谈》里提到,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如四书五经及诸子、 辞赋等,其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造 就通才。

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载体,是民族生存的根 基和民族精神的纽带。只有经过反复不断地被阅读、被解释、 被评价,其价值才能逐渐被认定,也才能最终成为后人心目 中的经典。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 体现着价值多元性的特征,是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 就如同孔孟老庄之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中华传统文 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 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 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作为教育 教学的重要活动,文化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经典诵读则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 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做一个有相当 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2] 要厘清青少年经典诵读教育的“经典”是什么,则需要明晰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一般而言,传统文 化教育应该从青少年的心理年龄和学习特点入手,以生为本, 通过经典文化素材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引导青 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高民族认同感, 塑造民族性格。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传优养心”的经 典教育理念。“传优”,即传播、传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通过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传承、传扬,培养青少年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养心”,即将民族精 神中最具凝聚力和当代价值的爱国心、责任心、诚信心、友 善心等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具有“中国心”和世界眼光的当 代青少年。“传优养心”的落脚点在经典,即传播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诵读不仅是母语养成、知识收获的过 程,也是心灵滋养、智慧启迪的过程,更是家国情怀、社会 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的过程。因此,经典是有利于形成重要 的思想文化传统,凸显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经典的、富有持久震撼力的典范性、权威 性著作。

二、诵读“什么”经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传 承 目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经典诵读主要有蒙学经 典、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和学校自编经典读物等。

不同专家对青少年经典诵读的范围观点各异,有的学者仅局 限于儒家经典,有的主张学习蒙学教材,有的则提出读佛教 经典,有的甚至还将经典范围扩大到莎士比亚等外国经典。

可见,实践中青少年经典诵读内容混杂。如何选择经典,选 择什么样的经典就成为首要问题。

儿童的经典诵读主要以传统蒙学读物为主,这是一些社 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等方面易于记忆、注重知识教 学和品德培养相结合的著作,包括以《三字经》《百家姓》 为代表的综合性蒙学读物,《小儿语》等伦理道德教育的蒙 学读物。[3]儒家经典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
道家经典以《老 子》《庄子》为主;
佛经经典包括《心经》《金刚经》等。

学校或地方自编经典读书,主要强调经典的混合和精选。比 如,广州市天河区开展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以诵读《千 字文》《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中华文化经典为载体。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编写的《<论语> 进课堂》教材,共23篇,分别以仁、义、礼、志、孝、为学 之道、修养之道、朋友之道等为主题,选取《论语》中的相 关篇目进行组合。[4] 如上所述,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一般是指《论语》 《老子》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厚的民族 精神资源,并长期作为经典逐步渗透到中小学课堂中,影响 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南怀瑾先生说过,从儿童时期诵读历 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中华古诗文经 典诵读工程”倡导的“直面经典”,把具有古代汉语精致、 雅致特点的古今习用的丰富的历代人文知识,作为青少年诵 读经典、进行母语养成教育的宝贵材料,是对经典诵读的充 分展现,也可以完成对青少年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传 统伦理道德的熏陶教化。现有经典诵读的素材众多,在弘扬、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需要明确青少年经典诵 读甄选的原则。

首先,坚持思想性原则。目前,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 存,要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首先就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

哪些传统是好的,哪些传统是不好的,须经过深入的思考、 学习、实践才能逐步厘清。比如《弟子规》的思想性不太强, 取材多是儒家孝道文化的具体化、规则化,是否适合作为现代青少年广泛诵读的经典,值得我们去思考。《心经》《金 刚经》虽有思想性,但是否适合给中小学生诵读?《二十四 孝》的故事是否适合当代青少年?等等。

由此,选择经典读物,不能纯粹按照古代经典的范围, 还应考虑立德树人,传优养心的根本目标与出发点。其思想 性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从卷帙浩繁的古代史书和诸子百家著 作中挑选涉及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德行等各个方面的 人物典故,其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应该与青 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一致。这是判断思想性的唯一标准,至 于是否儒家,是否道家,并不是关键。

其次,坚持开放性原则。经典选择的开放性,意指只要 是具有传统价值、民族文化特征的典范作品,不论古今,不 论儒道墨法,不论文言白话,都可以作为经典诵读的内容。

经典诵读主要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也不能排斥中华传统 文化的现代经典。经典派别的开放性,不拘泥于儒家经典。

对于青少年诵读经典,应该是取百家之所长,而不拘泥于一 家。文学题材的开放性,不一定是经书,可以是诗词歌赋, 如唐诗宋词,都是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经典。这可以从朱自 清的《经典常谈》所罗列的经典中得到印证。以经典诵读教 育为载体,坚持以开放性的原则选择经典,是对传统文化教 育的现代价值的继承。最后,坚持可读性原则。所谓“传优”,意指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扬。就涉及到经典的选择,那就要充分 考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特点,多以情感、境界而不是 立场、观点来选材,注重性情和审美趣味,在儒家经典中选 择最具价值的作品,以精神提升和生活教育为主。巧妙地精 选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的作品,提高经典读物的易读易记性, 使之适合青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此提高青少年儿 童的学习兴趣。经典并非一定要原著,也可以选编和改编, 比如一些比较好的经典学习的版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物的选材特别注意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 生活,大量选取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间传说,流行趣事。

如《增广贤文》:“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撵旧人。” 这些兴趣盎然的内容,极易引发儿童爱读、乐读的积极性。

又如,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劝学、勤学、励志、修身、孝悌 等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对青年少品德、人格完善能起到重 要的熏陶和教化作用。《龙文鞭影》就有大量列举符合传统 道德规范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如体现忠诚的武穆精忠、杲卿 断舌、赵苞弃母、捐生纪信等;
体现守信的韩康卖药、季札 挂剑、羊祜推诚、尾生岂信、布重一诺等,这些历史故事除 了人文性、趣味性外,其人物本身就是传统道德规范的楷模, 对青少年德育教育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5] 三、“如何”诵读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递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 本教学方法。实践中,用于青少年私塾学堂和体制内学校的 经典诵读方法各异,主要有王财贵的“大量读经”教学法(朋 友,跟我读)、陈琴倡导的“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徐健 顺的“中华呤诵”教学法、韩兴娥探索的“海量阅读”教学 法、陈杰思的“中华经典义理”教学法、武家舫的“中华孝 雅”教学法,以及张庆华总结的经典体验教学、许凤英提出 的“三环七步”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简单梳理发现,上述经 典诵读方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老实大量读经,包本背诵, 追求读经数量;
二是主张借助吟诵方法,即古代私塾读书法, 提高诵读的趣味性。这两类读经法,共同点都是“读”,只 不过一个朗读,一个吟诵,讲究平仄等用韵,有些趣味,但 本质一样。

适当诵读与记忆经典文本是母语养成和经典教育的基 础。吟诵,即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语调和一定的节奏, 低吟浅唱,陶冶性情的读书方法。王财贵的读经理念是“早 诵读比晚诵读好,诵读经典比诵读唐诗宋词好”。这种经典 教育和经典训练是主体文化精神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潜在走 向现实,从感悟转化为创造的过程,是培育、生成、壮大具 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6]大量读经的方式虽在古代曾经对青少年的教育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时至今日, 如仍沿袭其旧有套路,未必会有好的效果。事实上,读经派 的十多年实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不仅能背诵20万字经典 的青少年寥寥无几,而且大批接受过读经教育的少年儿童产 生了厌学情绪。素读等教育模式也与之类似。这些问题的出 现,除了读经本身以外,还有不同教育理念相冲突的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结合孩子们的生活与心理,对经典 有针对性地适当讲解,不但提高兴趣,降低难度,还可以开 启孩子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国学大师胡适在讲述自己 的私塾读书经历时,说自己的母亲给私塾先生高于别人三倍 以上的学金,只为先生可以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 一字的意思;
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而其他的学生, 先生只是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可见,即便是以前的私塾读经,讲与不讲,其效果还是完全 不同的。当然,在课堂上作适当的注解与串讲,在理解的基 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诵读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经典诵读,其实不仅是记忆,更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 中理解古诗文等经典,应该考虑到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将朗 读、诵读、研读有机结合,层层推进。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 适当地讲解与研读,打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观念束 缚,尽可能地引导学习者对经典文本进行研读。不同年龄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不同,要求经典学习 方法的不同。对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我们发 现,小学低年级开展启蒙教育,宜诵读浅近的古诗;
小学高 年级,宜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 境和情感;
初中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 阅读浅易文言文;
高中阶段,能阅读篇幅较长的经典作品, 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青少年儿童读经典,不 是注入式的刻板教育,而是启发式的活泼愉快的学习,要符 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力求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 特点,通过经典诵读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解读” 和“研读”,主要针对经典文本思想的可懂度、经典文本语 言自身的阅读障碍和学习者对文本理解性学习的需求等方 面,进一步引导学习者对经典文本进行思辨性的研读。在诵 读基础上提倡研读经典,真正做到经典文化价值的传承。

笔者编著的《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读本》,并以 此为蓝本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经典诵读部分主要学习 “知不足者好问,耻下问者自满”“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笔者 没有先讲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诵读,然后请 他们挑出自己懂的先讲。部分同学基本上都能理解并背诵出 来,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但通过观察,有的孩子很难专心学习,在教师的提醒下,才能回到书本中。可见,专 注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了专注力,不但能很好地领 会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能静下心来自己研读。但专注力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训练出来的,只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 的快乐和阅读的乐趣,专注力才会慢慢加强。

经典诵读应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计课堂教 学。在讲解“不学无术”时,通过经典诵读、古文初读,让 孩子们理解,不论天资如何,学习都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当 下孩子的学习目标多被定在了分数和名次上,这很容易让他 们对学习失去持续动力。如何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目标与动 力,是课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又如,针对这一节的古文 初读部分,选取了《薛谭学讴》作为素材,让孩子理解学无 止境的真正含义,即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

总之,经典诵读,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经典是什么,并以 “传优养心”为核心去选择适合青少年儿童的传统经典,在 诵读的基础之上有效地解读、研读经典,从而有效地传承经 典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现对青少年母语的养成教育,历史文 化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教化,促进学生 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象愚. 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J]. 中国比较文学, 2006(12) :44-58. [2]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56. [3]王炳照.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7 (2):4-7. [4]王利民,张居峰.与经典同行——山东省曲阜市实验 小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 2016(9):17-19. [5]李香平.论蒙学教材在青少年教育张的当代价值与 理性继承——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J].中国青年 研究, 2012(2):109-113. [6]潘庆玉.全球化语境中的经典教育[J].当代教育科 学, 2003(12):3-8.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