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基本原则构成的理论分歧 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学者们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存在着很大分歧。
国家干预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有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适度干预、社会本位、经济 民主、经济公平、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七大原则。国家调节经济法论认为经 济法有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两大原则。经济管理和市场运行经济法论认为有平衡 协调、维护公平竞争和责权利效相统一三大原则。而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更提出 了有经济法主体利益协调和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法定两项新的原则。
1.1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 经济法的最基本原则应该是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和兼顾各方经济 利益,即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全部经济工作的重点和 归宿,同时也是国家加强经济立法所要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目标。无论是市场主体 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法,还是社会分配调控法 都要把促进和保障提高 企业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摆在首位。经济法追求 的公平是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社会总体公平要求绝大多数个体和团体间必须公 平。
目前 , 影响 经济公平的因素很多,如行政干预、权力经济、分配不公、 价格体制不健全、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要克服这些因素,就需要把实现经济公 平作为重要原则。
1.2社会本位原则 社会本位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本位思想。社会 公共利益满足程度是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个体的行为以及市场的运行和社会分配行为紧密联系的。经济法把社会本位作为调整原则表明,经济法在对产业调 节、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发行、产品质量控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关系进行调整 时,要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与此同时,任何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行为时,都不 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否则,也是对自 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背离。
1.3经济民主和经济法治原则 “经济民主”是作为经济高度集中的对立物而存在的。经济民主不仅与 国家行政权、国家所有权、企业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劳动者的民主参与权以及 获得物质利益的权利紧密相关,同时,这些权利本身就是经济民主实现的法律形 式。经济法治即国家干预本国经济运行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即经济法的主体、经 济法主体的行为、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后果都要以法律的规定为基准。现在,依法 治国已经成为建设有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战略。
而经济是国家的命脉,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应加强依法治理,用法来规范经济 领域活动者的行为,维护国家经济秩序。鉴于经济法治的重要性,经济法治原则 应该成为经济法的重要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 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摆在突出位置,这就使得我 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认识,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 先进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 化。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 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 破。
(3)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再 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 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作者:谭谋 来源: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4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