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协议 > 建立学样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_一体化模式

建立学样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_一体化模式

来源:承包协议 时间:2019-11-25 07:45:52 点击:

建立学样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

建立学样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 建立学样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范文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诸育构成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系。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全 面发展教育中的主导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 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统称。德育包括小学、中 学、大学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德育就其本质属性是相同 的,但在规格、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等方面则体现不同 的层次和不同要求。笔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 幸福的教育,其本质在于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 量,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地生活,为他们的 终生幸福奠基。因此,道德教育应沿着“活动―――体验 ―――领悟―――内化”的基本路向,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 验道德、发现道德、建构道德的飞跃。

1小学阶段:通过情感教育接受道德,培育好孩子 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情感教 育,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提高 其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其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 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小学阶段的 学生是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的时期,也是情感品质和能力形 成的时期,特别是社会性情感,并非是自然形成的,他们有 着本来的基础和源泉。如道德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日常生活 人与人交往中得到的体验,理智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儿童天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美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秩序感和杜威 所说的“艺术的本能”。但是,这些基础是很薄弱的,一点 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摧毁他们,这些源泉也不是常流常新的, 一些杂物就可以污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第一: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二:帮助 学生宣泄不良的情感体验。第三: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

在小学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创设道德情感教育情境,开设专 项活动课程及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等途径和 方法,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 促使其在情感领域发生特定方向上的变化,导致新的道德情 感的形成和原有不健康情感的消除,从而培育出好孩子。

2中学阶段:通过体验教育领悟道德,培养好公民 道德教育中的体验,对于转变道德教育理念,提高道德 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体验有助于道 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单一的社会取向转变为社会取向和个 人取向的统一。②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的核心由提高道德理 性转变为培养道德情感。③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过程由封闭 走向开放。在中学阶段教师应通过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认 知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自 然世界之中,并对他们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各 种生活境遇作出具体导引,让体验者感受到在书本上很难感 受到的鲜活的世间乐趣,以实现学生道德境界的实质性提升,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3大学阶段:通过践履内化构建道德,锤炼好角色 践履即美德论。其主要涵义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 的标准,不在于他懂得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他能否依据一定 的道德准则诚心实意地去进行践履(不是简单地去模仿某一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实践是个体道德形 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 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依据。从整个社会道德来看,道 德实践是道德意识产生的基础,是道德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

也是衡量社会道德状况的标准,从个人的道德品质来看,道 德实践的作用表现在: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品德提高的 动力,是品德评价的依据。社会实践对人品德的形成、修养 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是品德形成、修养完善的根本途径。

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最终使自己的品德合乎社会发展 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社 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功能。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激活、唤醒等方式来发掘、弘 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善良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因素,引 导学生建构美好的精神世界,促成学生在内心深处生成对正 义与光明的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学校德育的任务是通过 “行―――知―――行”使学生从“学校人”过渡为“社会 人”。“学校人”,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受教育 者通过教育者使用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灌输特定的德育内容而被模塑成为符合某种特定德育目标的“学校角色”。而 “社会人”则是指按照社会公民及其基本规范的标准来要求 并能够实现某种社会期望和目标的“社会角色”。“学校人” 的德育目标和“社会人”的德育目标应该是统一的。遗憾的 是,在德育的现实运作中,“学校人”的德育目标和“社会 人”的德育目标存在着脱节和裂变。“学校人”的德育目标 和衡量尺度是“好学生”,而“社会人”的德育目和衡量标 准则是“好公民”,这两者本来也应是统一的。但是,在德 育实践中,很长一段间只注重“好学生”的培养,而忽视了 “好公民”教育,而事实却又往往证明“,好学生”不一定 是“好公民”。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德育要“教 之以事”,到大学阶段的德育要“教之以理”,青少年道德 品格的教育要形成体系,体现一体化,要让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规范中养成,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体验,在参与中培 养。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