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协议 > 美学初探与认知|美学认知

美学初探与认知|美学认知

来源:承包协议 时间:2019-11-22 07:54:12 点击:

美学初探与认知

美学初探与认知 摘要:有关美学的讨论与研究发展到现今已经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局面,各个学派和大师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表达其对 美学的观点,试图追溯和理清美的源头与规律。文章以“什么是美学”“人与美学 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与艺术”四个部分来分析对美学的认识。

关键词:美学;
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
艺术 美学,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感觉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可是虽然自己 也是学艺术出身,也算经常感悟和接触美可对它的定义也只是“只可意会,不可 言传”。而对于我与美学的“初恋”还得感谢老师的耐心教导以及同学们的激烈讨 论让我对美学探究激起了兴趣。本文的主要观点来自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 和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四讲》。《谈美书简》《美学四讲》这两本书通俗易懂, 对“美”与“美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讨论,收录了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观点评析, 帮助我们对美学的认识提供了不少的思路。

一、什么是美学? 美的现象很多,且形态各异。《谈美书简》中提到“我们每天都在接 触美和丑的事物,在情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甚至激动”,“一个人如果不是白痴, 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对,但在不断体验现实生活中 加强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 程。而现在有些人放弃亲身接触过和感受过的事物不管,而去追问什么是美的本 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感念,我敢说他们永远抓不着所谓的美的本质”。的确,美的 事物需要亲身感受,美的感觉需要培养,世间不缺少美的东西,但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

对于美学的讨论,从古至今向来说法不一。道家向来主张“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庄子认为美来源于天性的表现,混沌之死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对于美与丑的判断,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一段话“故为是举莛与楹, 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可以看出美与丑没有统一的标准,从“道”的 角度它们是一致的,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所谓的各美其 美。黑格尔对美的定义与庄子的有所不同,他认为艺术的理念与哲学的理念不同, 美不是真。他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有别于科学的另一 领域,在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因为艺术美是诉诸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他就不属于思考的范围,对于艺术活动和艺术产品的了解就需要不同于 科学思考的一种功能。”他将美区分成自然美和艺术美。他认为自然美是因人而 美,自然是混沌的,自在的,只有在精神感知的前提下才能被感受到,是属于由 外及内的美;
艺术美则恰恰相反,是精神的外在体现,准确来说是精神接受外在 感知后对不符合心灵要求的东西进行筛选,以艺术的形式进行表现。

但是我本人更倾向于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他认为“美学之谜是各门艺 术对我们发生作用之谜”,它的形式多样,出现在我们的社交、文化、教育、生 活之中并相互联系逐渐形成某种规则,虽然我们不能准确将它定义,但是我们必 须遵守这些规则。而关于各种美学理论之间的争论,因人而异,属于个人欣赏上 的分歧,只是运用词语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的第二封写给读者的信中谈到他看到当时 新上映的以法国大文豪写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为剧本的电影后,感触颇多。影 片中的敲钟人是个长相丑陋的孤儿,受尽困苦才在圣母院获得一个敲钟的活计。

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对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心生歹意,便差遣敲钟人去劫 掠她。过程中他受到了群众的追打,但这位吉普赛女郎不但没有追打他,还站出 来救了他一命。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设置反差,让人感觉她不仅面貌美而且灵魂 也是美的。这使得敲钟人认识的到善恶美丑。自此以后便成为吉普赛女郎的救护 人,甚至甘愿成全她对卫队长的单相思,以至之后发生的所有悲惨的事他都在她 的身边。小说虽然虚构,但这样一个底层人物所变现出来的大智大勇,大慈大悲 与他的身份背景所形成的反差让人颇为触动。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现实生活元素的 汲取对于艺术和研究美学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美学,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学四讲》中也有其基本看法:多元 化。真理是一个由许多方面构成的整体。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 不同的问题出发去看待它,接近它,完善它,美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的多元 化指的是类型和形态的不同。美学大致可分为哲学美学、历史美学、科学美学, 他们互相渗透、制约、融合,并且进一步分化、细密化、专门化从而产生自己的 一套词汇、语言、概念和公式。美学已经形成一张相互交织的网络涉及在我们生 活中的方方面面。

所以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美学定义。美学是一个研究对美和艺术的感 觉经验的学科,对于美学的定义只是当时从哲学角度对美学现象的描述。

二、人与美学的关系无论美的形态有多美多变,美学的研究发展到何种程度,始终脱离不 开的一个主体——人。

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可以直立行走的猿再到现在的智人,人经过了 亿万年的磨练和发展最终形成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群体。尤其是在双手的解放之后, 人类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变化,劳动使得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

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的起源来自生活实践,有的 认为来源于祭祀,有的认为来源于游戏,也有的认为来源于生产劳动,说法各异。

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美的事物一般比较丰满硕大。从考古发现来看中 外都是将来源于“生活的趣味”来指“审美力”。人类原始社会的发展初期,就有讲 究审美的萌芽,他们会用鲜亮的颜色涂抹在自己的身上,相聚在一起以舞蹈的形 式,或者是以祭祀的形式吸引异性,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对于美学的研究,康德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朱光潜先生认为:“康 德把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他许多功能都割裂开来,思考力、情感和追求目的的 意志在審美活动中都从人这个整体中阉割掉了,留下来的只是想象力和知解力这 两种认识功能的自由运用与和谐合作所产生的快感。”他把美分为“纯粹美”和“依 存美”两种,“纯粹美”只是单纯通过对“美”鉴赏判断获得的,具有非目的的合目 的性,“依存美”与前者不同,它需要某种概念使对象与其相关,具有目的性。由 此可以看出康德对于这两种美给予两种评判标准,两者非此即彼,互相矛盾,但 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辩证统一的。

对于美学的研究方法,东西研究的主流方向存在较大差别,机械自然 观主要流行于以欧美文化为背景的西方国家,直到19世纪,牛顿机械力学的提出 使得这一观点被普及和推崇。机械力学属于物理学范畴,物理学的观点是将对象 看作可拆分的零件来研究,也可以组合还原,完全抛开精神层面。以中国为代表 的东方哲学向来有“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不可 分割。当然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样的观点在生物学和有机化学中也有体现, 它们认为生命必须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

对于整体有机观点,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也有相关论述, 也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主流,且成为我们国家的指导方针 之一。然而大多数人认为马克思所研究的领域并不涉及美学范畴,毕竟没有完整 的理论体系。但朱先生曾写道:“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美学在他整个体系中只 是一个小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体系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从此 发出来的认识来自实践的基本观点。实践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凭着他的‘本质力量’ 或功能对改造自然和社会所采取的行动,主要见于劳动生产和受社会革命斗争。

应用到美学里来说,文艺也是一种劳动生产,既是一种精神劳动,也并不脱离体 力劳动:既能动地反映自然和社会,也对自然和社会起改造和推进作用。” 人与自然(包括社会)互相斗争互相影响互相推进,体现主体与客体 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了美, 而美不是任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充分肯定了审美的主体性,也肯定了通过审 美改变客观事物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艺术 作为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但艺术作品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马克 思主义观的体系十分宏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所以从 体系上说,要想掌握它就必须钻研一系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不可。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自我发展。无论 是社会发展到哪个时期,艺术和文学领域都会以多元化的形式与日常生活广泛渗 透,出现和商业文化对抗对流等现象。那马克思主义美学应当如何与现时代结合,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该怎么看待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 讲》中写道:
……在现时代,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光是坚持或只谈革命的理论, 已经不够了。它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方面,尽管曾今是主要的基本方面。但无 论如何,阶级、阶级斗争、革命都只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在漫长的人类历 史上,它毕竟是比较短暂的现象。不能天天革命,岁岁战争。阶级革命不能“年 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并且阶级迟早还要归于消灭。如果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就是坚持和发展批判、革命,老是不断革命,这就要走向反面,我认为应 该明确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的哲学,而且更是建设的哲学。不但因为我们现在 主要是建设,而且因为建设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整个人类来说, 是更为长期的、基本的、主要的事情,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光是批 判,是并不能建设出新的文明的。我们要从人类总体的宏观历史角度来鲜明的提 出这个观点…… 所以建设和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向前的目的,研究美和艺术还是应该从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出发,即人类学的本体论的哲学。

四、审美与艺术 艺术的形式太过广泛,且难以界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欧洲中世纪 的教堂,中国和印度的佛像壁画……他们当年的创造不是为了观赏而是尤其宗教 的伦理的政治的具有实用目的的价值和意义。“艺术品”这个概念在古代首先是为 了实用,而民俗博物馆与艺术博物馆的展品有属于祭祀、生活、农耕、社交、战 争等多种领域,这也说明艺术品的界限异常模糊。到了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千奇 百怪,难以捉摸,就更搞不清楚什么是艺术了。

对于审美的定义,由于美的事物具有难以确定的宽泛性,且每个人对 美德感觉不同,审美的过程又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是它同时深受客观事物的影 响尤其是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颇深,所以审美是一种受客观实际限制的主观心理活 动。而对于审美的研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李泽厚先生关于审美在《美学四讲》 中有这么一段论述:
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的研究,自 19世纪费希纳(G.T.Fechner)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与“自上而下的美学”的区分, 要求美学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之日起,美学在心理学方面开拓了丰富的新领域、 新方面。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 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 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例如,在中国享 有盛名的移情说、距离说,都是以某种美感经验的特征来确定审美规律,认为美 或者审美是某种无功利实用的心理距离、某种主观情感的对象,都是以日常审美 的心理经验为依据或出发点。

那什么是艺术,艺术与审美是不是一回事?即人工创造出的客观物件 如何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就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来看,没有什么纯粹的艺术,艺术总是与社会 功利、生活需要相联系。当实用功能逐渐消退,直至消失殆尽,成为“纯粹美” 时,它们便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衰亡。这便是艺术向审美过渡的重要过程之 一。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原本与艺术有明显差异的科学也对“美”有了追求。20世纪以来,科学与艺术就在“美”方面大有统一的趋势,由 此可以看出审美已不再是艺术的专利。

对于美学的研究我们不必对着它的本质揪着不放,马未都先生曾经对 历史有这么一句评价“历史没有真相,只殘存一个道理”,相对于美学,也是相同 的道理。美的事物纷繁复杂,多元并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何为美何为 丑有谁能说得清道得明,到最后还是只能像马克思说的那样,“美是劳动的产物” 而已。我们能做的是,积累美的感觉,追求审美的态度,提高审美的意识,感悟 和体验生活中的美,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美化我们的灵魂。我相信追求美的人 生是充满诗意的人生,追求美的社会是有创造力的社会。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