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协议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

来源:承包协议 时间:2019-11-10 08:09:55 点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由于处于社会逐步转型、竞争不断加剧的新时期,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 以及社会适应诸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心理问题现象频繁发生,心理障碍人 数不断增长,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引起了高校以及相关部门 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模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现代心理学思想,采用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规律的原则,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不仅具有 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价值,而且具有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 实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兼顾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的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提倡的全面成才观, 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帮助大学生构筑起以物质支撑、 精神支撑、社会支撑作为重要支柱的人生大厦,将会成为当代高校的历史使命。

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展现 了现代化教育的特色。因此,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思想作为行动的 先导而存在,大学生的所有活动均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假如大学生不具 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没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影响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大 学生思想问题常常与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地反映出来,比如,缺乏学习动力、产生 人际矛盾、稍遇挫折立即退却、情绪容易失控等通常与承受力、控制力、协调力 不强等心理因素直接相关。对于此类心理问题最好采用心理方法进行处理“心病 还需心药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 基础工程,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

2.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

大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可能正确认识现实状况,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 的心态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关系 到智力活动的效率,有助于身体健康与美育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学 生和谐发展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具有当今时代的独特印迹。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独立意志、思想推陈出新、个性比较张扬, 是大学生的优点所在;
同时,容易偏激、逆反心理较重,也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 不足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和谐发展而实施的。大学生 应该具备对他人的包容之心,学会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使彼此融洽相处。大学 生应该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接触社会,主动关注社会,与社会相适应。大 学生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努力 做到“天人合一”。大学生应该做到自我认知,只有完全了解自我,才可能正确认 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高校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己任,理应注重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位大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以培养健康的心理 个性和较好的心理能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

3.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开发潜能的必要途径 人的潜能开发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积淀:一方面是亿万年来人类生命演化 的遗传素质,另一方面是千百万年来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财富。遗传素质是先天 产生,生而具有的;
而精神财富是后天学习才可能拥有的。教育使得后人能够站 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具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无法简而化之地内含于普通教学之中。

根据当代智力观点,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因素组合而成,每个人的智力之所以不 同是多种智力因素组合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不是谁比谁更聪明 而是每个人如何聪明以及何处聪明。大学生的潜能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关键在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方式,使大学生认识自我的智力结构和掌 握对应的开发手段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诉求 1.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美国,随后迅速发展,影响国 际心理学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实现了西方心理学史上的重大突破,无论对心理健 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都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

反对自然主义主张的生物医学模式和机械决定论坚持的行为主义模式,提倡心理 学研究与实践实现从物化到人化的革新,将人性放在第一位,关注人性的乐观阐 释和人的潜能与价值开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一贯所坚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大学生的经验作为其出发点, 创建立足于来访者的关系,提供给来访者积极关注、真诚相待的心理环境与氛围。2.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 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西方兴起了后现代主义 心理学思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映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 息社会下,从产业商品向消费商品过渡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后现代 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丰富了创新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精神资源。后现代主义 心理学不重视唯一性与普适性,而关注具体性与历史性,主张差异性与多元性, 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将确定的二元对立理性思维转化为不确定的多元共存非理 性思维。具体而言,教育理念提倡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来创建多元开放的体 系;
教育目标秉承异质性标准,主张塑造创新能力与批判能力;
教育内容强调开 放性、多元性、批判性和不确定性;
关于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提倡师生 之间的平等,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

3.积极心理学思想 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思潮。一改百余年来传 统心理学偏向于心理障碍的研究模式,积极心理学提倡从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 学的转换。自产生之日起,积极心理学就以全人类的发展和幸福为其关注点,以 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为心理学研究的重心。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将传统只关注 生命问题的修复转向为同时建立美好的生命品质,充分开发人类潜在的幸福能力。

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性格、气质 与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充分开发 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视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模式,当然应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积极性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大学生尽可能地发展自 己,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坚持一定的原则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才可能收到较为 良好的效果。大体而言,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遵循全方位的系统 原则、理论结合实践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全方位的系统原则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出发,全方位创新与本校实际情况相适合的、与自身要求相符合的模式。

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紧密协同自身系统的诸要素,发挥其不可或缺 的独特功能;
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紧密协同高校其他教育系统以 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彼此合作、优势互补的关系。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 康教育应该与高校管理、专业教学、院系工作等诸方面相互协同,同时还需要相 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协同作用。

2.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单纯的理 论不会产生实际成效,理论只有依附于实践才可能见到成效;
同样的道理,实践 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具有明确的目标。坚持理论结合实践 原则,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分析具体的教学过程,总结心理辅导 的过程,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积极发现问题,不断分析问题,勇于解 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相关的理论,并进一步完善指导理论5。

3.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高素质 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 升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创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 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教师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想法,理解大学 生的理念,维护大学生对教学的自由发言权,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关心大 学生,同大学生平等对话,以实现彼此的交流与沟通。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是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 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而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规定,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规定是以大学生为中心,采取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结合 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为了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 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统筹兼顾大学生不同方面的心理发展。因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诸方面为其基本内容。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1.转变高校心理教育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认识以及基本态度,是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理想性和稳定性的范型, 通常具备导向性与前瞻性的特性。高校教育者秉持何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 决定其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影响其选择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探索,并制约其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颇为重要。以往的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咨询,却忽略健康教育,而心理咨询又多为障碍性咨 询,至于发展性咨询则较为少见。一般认为,只有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才有必 要成为心理咨询对象,至于因学业、就业等而面临困惑的大学生则与心理咨询无 关。诚然,治疗性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提高大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同样不容忽视,而且从长 远来看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心从治疗性向预防性转变, 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对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充分体现出来。

2.健全高校心理教育队伍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 当中,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师资建设与师德建设当中。教育部和 卫生部曾联合发文指出,高校应该加强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根据系统 论的观点,吸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高校应该建设由高校、大学 生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既可以实 现自上而下的联系和互动,又能够实现学院相互之间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联系和 互动,从而消除以往队伍建设模式单一的不足。由“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 伍建设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成立高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督导 组从事督导工作,聘请相关专家提供心理咨询与培训,设立以院系辅导员为主的 专员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从大学生当中遴选心理素质佳的“心灵使者”发挥朋辈 互助作用]。

3.创新高校心理教育载体大学生宿舍区不断丰富和定期更新板报或报栏内容,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 化地影响,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及时发现心理健 康异常的大学生,以便及时治疗。通过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介绍克服心理障碍的心 得体会,鼓励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大学生敢于面对现实,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增 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感。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院系辅导员应该积极采取多 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或校报进行专访;
通过发 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引导;
通过校园网络开设专栏评论、讨论互动等。大学 生心理健康社团或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

4.营造高校心理教育环境 人的行为通常是由自身的心理因素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校心理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巨大。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习惯于着眼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较少甚至从不考虑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当前的高 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力争营造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环境。在大学生活动的任何领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涉足,力争扫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盲区,使大学生可以 随时随地感受来自心灵的关爱,获得有益的咨询与援助。

总而言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乃形势所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心理学思想成果,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采 取有效的路径,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保障大学 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作者:赵存河(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张家口07510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