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协议 >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教育论文 农民工随迁子女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教育论文 农民工随迁子女

来源:承包协议 时间:2019-11-10 08:08:37 点击: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教育论文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教育论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先后涌入 城市及其周边城镇。这样一来原本只有城镇居民享有的一切 就必然需要覆盖到新进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上。拿城市规模的 扩大化来讲,我国对大中小城市的定义和政策制定就因为这 些问题的出现又提出了许多应对的策略。新的城市外来人口 以农村进入城市务工人员为主,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现有 2.6亿农民工,这其中的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边缘里,较之 城里人口而言并没有享受到同等社会地位带来的公共福利 (教育、社保、医疗、养老、就业)等。笔者认为,城镇化 是工业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 水平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后,今后人口向城市聚集的现 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随着这一过程产生的就是大量由农业 人口像非农业人口转变的社会变革。解决大量的农民工涌入 城市城镇成为新市民关乎我国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仅 就随迁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两 者之间的共性进行深入探讨。

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引 起热议并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

一方面关注的是随迁子女是否合理拥有城市的教育资源,另 一边则是如何使受教育的程度得到稳定的实施,教育质量的 保证。在我国由二元化社会向全面统一发展之间,首先应该 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我国的有关部门也针对这些问题分别做出了相关的部署和政策出台。2008年,国办转 发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 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 作的意见”。

2013年初,教育部联合五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 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的文 件中可以看出对对政策的落实都有强制性的要求,流动人口 子女的教育不仅在原籍还是流入地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因环 境的差距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等。加 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丰富资源配置不仅是化解由此而来的 矛盾的一种手段,更是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待这一问题的政治 责任感。

据有关数据表明,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 人员随迁子女共1393.8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35.54万 人,在初中就读358.33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 村留守儿童共2271.0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517.88万人, 在初中就读753.19万人[1]。

而且随着我国对大中小城市的重新定位和新建城镇的 聚合力加强,将有更多的随迁农民工子女进入到城市教育资 源的份额中来。本就稀缺或参差不齐的现状将面临重大的考 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这方面必须解决的重点之 一,而能否妥善保障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才是务工人员入城后市民化的先决条件。

在我国的大中城市普遍实行的是划片就近入学的方式, 这一方式的好处是赋予了地方教育部门合理的规划了户籍 所在地学生就近入学的实施办法,这在我国的《义务教育法》 中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以来已经 经过了20余年的时间,随着我国经济中心向东部及沿海地区 迁移,人口的流动变大,更多的流动人口转移到了城市,随 迁子女的数量也在变大,这也增加了城市的承受程度,这样 而来的是一系列民工子弟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也就是 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享受到和城里孩子 一样的教育水平,影响了“依户籍所在地入学”。

作为农民来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原来在有土地的基 础上,可以稳定自己的生活。进入到城市之后住房问题、社 会保障问题和随迁子女的教育是主要难点。从时间上来看, 从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开始进城到家属子女开始迁居城市 谋求新的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的愿望。这期 间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城市生活 新鲜,新事物多,虽然面临支出巨大、举目无亲等问题存在, 但考虑到以后留给后代的可上升的空间广阔,还将有众多的 外来人口怀揣梦想进入城市中来。进入到城市之中与城里孩 子共处一室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沟通交流的问题。一边是见 惯了高山田川,一面是整日生活在水泥楼房之中,首先沟通 上就缺乏共性,难免造成农民工子女被孤立的情况发生。张跃进(2011年)认为,“农民工二代”随同父母迁居城里, 但是仍长期处于城市社会体系之外,难以融入。对城市社会 的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体系也不能接受,甚至有的还存在着或 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在这种背景下相同经历人群的聚集如果 得不到合适的管理和引导,就容易产生社会问题[2]。在这 里,我们的教育机构往往是缺乏实际的经验和成果来对外来 人员子女进行辅导和咨询,使他们能够首先建立和城里孩子 交流桥梁的。

早先,因为户籍政策的限制,我国原则上是按照就近入 学、户籍所在地入学来制定规章制度的。而现在看来,这种 原则的界限在逐渐的被松动,而且不符合我国现在人口流动 的规律。在实施城镇化教育工作的推进时我们对于实际教育 状况的了解更是有待提高,关键一点就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城 镇居民子女教育政策制定上是没有预留外来人口激增打来 教育资源紧缺的相关应对措施的。一些民办或以民工子弟名 义成立的学校出现就可见一斑。而这些学校因为缺少属地政 府财政的支持,在软硬件上都不足以和城市学校形成竞争, 孩子们的教育质量也打了折扣,成了类似“托儿所”的怪胎。

总结来看,主要问题集中在。

一是农民工收入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城市生活成 本较高也制约了他们将来家庭规划的步骤和合理性,子弟学 校成了一种廉价的教育消费。从受教育的程度上来看,农村 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都要接受9年制的义务教育。由于中小学校教育制度的最终出口是通过中考和高考提供均衡的 义务教育,所以解决出口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农民工子女(新 城镇子女)的在教育问题是否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待 遇,既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等等。在经济社会成 果显著的今天,有必要将这一政策的落实作为衡量地方政府 政绩的考核指标。尤其是督促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 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

二有城镇居民教育普遍属于按照行政区划就近入学入 托,对于外来人口因为户籍的限制不能够享受到这一教育福 利带来的实惠,没有对教育资源的选择权。

三有外来人口为主的学校软硬件和师资的配备缺乏统 筹和经费补贴,在较近的地区里显现出了教育的不公平因素。

例如,徐丽敏博士(2009)[3]认为,在社会资本融入的问 题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社会交往较少,在心理融入上 存在着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歧视观念,由此造成了农民工子 女在心理上对城市教育的融入不足。

笔者阅读相关资料发现,现在我国城市、城镇中存在这 样一种现状。既城镇居民子女和农村外来人口子女教育质量 有出入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因为地 方环境限制,普遍就读于农民工为主的子弟学校身份,而城 镇居民子女则享受公立、民办学校教育。因为固化了“圈子” 和“阶层”让很多人产生了心理上的落差,对就学儿童的心 理而言是足以能够影响她们今后成长的。熊易寒博士认为(2010年),对于学生而言,前者的师资、硬件等办学条件 差,且教学质量落后于后者;
前者是城市中的“孤岛”,学 生鲜有机会接触本地青少年,后者则或多或少的有接触[4]。

原因针对外来人口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不仅关系我国今 后一段时间社会经济稳定,而且也是城镇化扎实推荐的合理 布局。笔者通过分析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就学 状况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入学资源的合理性没有充分顾及到这一部分群体的 实际情况,缺乏整合资源的政策。

2.户籍政策的限制,当地方教育资源稀缺或紧张时更 容易导致外来农民工的子女得不到公平教育的保障。公共财 政的支出不能够保障服务于这一群体工作人员(例如村办、 民办教师)的薪资和各项社会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 费用的减免、师资的配备、培训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硬件 设施的建设。

3.将教育贡献与投入纳入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指 标;
受教育的支出成为一种负担,而如何能够通过收入的提 高给予这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人以财力支持还有待加强,尤其 是不应该将这一部分的支出变成地方政府因财力负担加大 而拒绝执行的理由。

4.区划问题使得学校陷入三不管的境地,推诿对相关 学校扶持的责任。

5.就学人员的固化造成了阶级的再产生,影响社会的稳定。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财政补助问题,笔者建议可以 参考我国于2001年开始试行的“两免一补”政策,该项资助 政策的初衷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实施的一 项资助政策。实行内容主要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 学生免除杂费、书本费、直到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 相关费用的划分主要由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的教科书,地 方财政负责免除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而且取得了较 为良好的效果。延伸研究可以从此政策的推出上建立一套紧 贴实际的外来人口子女就学补助相关的公共政策。出台这样 的政策也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鉴 于务工人员和农村受教育人口的一致性问题,应该在外来人 口子女随迁数量多,且具备功效的地区或城市实施相应的财 政政策对这一部分弱势群体进行补贴,资金也可以实行效仿 “两免一补”实行专户管理和集中支付的模式。而且有必要 将此类地方支出的合理性和成效计入地方官员的政策考核 加以监管。逐级的财政拨付在最终环节应该确认受助学生- 学校-县一级的财政教育部门备案等。

随迁农村子女能够在城市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仅 是我们所提倡的人人享有得到平等教育条件的体现,而且还 能稳定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条件安心服务社会。有专家学者 提出对一部分早先教育程度不高的子女可以适当接受民政 部门组织的职业培训或加以补助直接进入技术学院、职业学院深造的建议笔者是很赞同的。眼下我国对职业技术人才需 求越来越大,而城镇人口对待职业教育还总是一副“有色眼 镜”的思想,应该通过沟通和指导使得一部分义务教育后的 子女进入到这个环境中来后,这也要求我们逐步的提升公共 服务的均等化,不断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助学保障水平,提升 他们的自身素质。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在城市有一份自己的工 作和天地。

当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开始成为必然,说明我们采取应 对措施的时机已经有点晚了,所以说对待这样的问题需要我 们当地的政府有足够的重视,真正地当成自己的问题来对待。

这样的问题解决不了有可能产生的是在老市民和新城市市 民之间难以逾越的隔阂,不解决好矛盾更大,还容易引起其 他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中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曾说:“这项工作现在应该开始做,已经有点晚了, 如果再不做,矛盾就更大,压得我们做都做不动”。如果在 城镇化过程中不解决这些涉及民生的切实问题,那么城镇化 是不可持续的,推进城镇化一定要有新的思路,进行一系列 重大的改革。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