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既同步又分离的关系在个体语言发展的特例中也 能找到依据。例如,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认识 汉字、符号和图形。有时候幼儿不会说某个单词,却能指认 汉字和图形。又如,过去农村的村书记和村长大多是文盲, 大字不识一斗,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逻辑严密,很能服人;
相反,聋哑人从小不会说话,却能学习文字,用手势语和书 面语与他人交流,也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书面语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 很少见到了。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 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 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 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 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 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交际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 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 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 和发展。
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 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 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 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 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 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 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 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 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 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 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 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
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 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 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完成了作文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 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二、作文教学难在何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 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 生们。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习本身的 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笔者经常思考,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 怕说话,单单就怕作文呢?为什么三岁的小孩能基本上学会 语言交际,而很多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会写一段连贯通顺 的话呢?只要比较分析一下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 异,就能发现作文学习的确比口语习得要难得多。
学习机制上的差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之所 以能学会语言,是因为天生就有语言习得机制。只要给予适 当的学习环境,足够的语言刺激,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学会某 种口语。而且年龄越小,语言习得机制越强大,随着年龄的 增加,语言习得机制慢慢地退化,到了青春后期,这种机制 几乎完全消失。0~3岁是语言习得机制最强大的时期,儿童 学习口语可以不费一点力气,所以,我们把口语的学习过程 称为“习得”。当儿童进入小学正式开始书面语言学习时, 语言习得机制已经开始衰退,学生必须借助知识、规则、方法等理性工具来学习书面语言。尽管也有实验(如大量读写、 双轨运行)表明,只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读和写的时间和机会, 儿童也能自动提高读写能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 儿童可以在没有成人指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自动学会书面语。
学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学会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所以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 功不可。” 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儿童学习口语是与儿童的社会阅历 和智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儿童的口语交际和他们生活活动、 心理成熟的直接需要紧密相连,孩子的说话内容就是他们的 生活内容,孩子的说话能力就他们心智发育的集中表现,内 部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学习书面语主要满足儿童学习间接知 识和今后参与社会的长远需要,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联较少。
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发展水平,能 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但充分发展的口语能力足以应付这一 时期的社会交际需要,因此,缺少学习书面语的内部动机。
可见,书面语的学习总体上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外部动机 的支撑,孩子不可能持续主动地去读和写。实际上,多数人 可以一辈子不写文章,但不能一天不说话。
学习途径上的差异口语习得完全是生活化的,儿童通过 与周围人群和环境的接触,在非常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口语, 时时刻刻处于语言学习状态中。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 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掺杂了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生活中应用书面语的机会不多。
语言要求上的差异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开始学说话,说得 不好是正常现象,成人有意识地用照顾性的语言同孩子交流, 孩子只要开口说话,怎么说都是对的,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 从来没有人很有意识地去校正孩子的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
而书面语学习一开始就是高要求、高规范的。从写一句完整 的话,到写一段总起分述的话,再到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 们往往要在语言形式和内容选择上给孩子提出许多要求。老 师认为,孩子文章写得好是正常的,写不好是不正常的,对 孩子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非常“过敏”。
练习密度和频率上的差异儿童整日生活在口语环境之 中,每天接受和输出大量的口语信息,学习密度和频率非常 高。据研究,幼儿在开口叫“妈妈”之前,至少已经听了4000 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而学习书面语主要限于几节语 文课,作文课每周才2节,某种要求的作文,其练习的机会 也就这么一两次,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
学习结果反馈上的差异口语习得的反馈是即时性的。孩 子叫一声“爸爸”,爸爸马上表扬。孩子说“妈妈我要苹果”, 妈妈立刻给苹果。孩子每次说话总能得到回应,且多半是积 极的奖赏和强化。书面语的学习是在大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 行的,大多数学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 也非常单一。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布置任务,然后让孩子回去写作文,下一节作文讲评课作反馈, 不仅反馈形式单一(以评语为主),反馈周期长,而且多数 是以批评和指正为主的负面强化。
总之,与口语习得相比,作文的学习条件实在是非常“恶 劣”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发挥小学生残 留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环 境,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培养用作文与别人交流的兴 趣和习惯。例如,创设充分的自主读写时空,通过增加合作 和交流的机会满足孩子作文的成就感,尊重和利用孩子的生 活经验,淡化语言规范重视自主表达,增加写话和作文的密 度,改变反馈形式,缩短反馈周期,发挥网络交流的优势, 等等。众多的作文改革实验,都从上面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作 了有意义的探索。如果把这些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形 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就有可能使小学作文教学 出现大的突破。
三、倡导任务驱动作文 什么是任务驱动作文?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 位从事初中生心理辅导研究的专家告诉我的。她研究过心理 日记对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日记对解 决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但令人意外的是, 凡是坚持记心理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语文成绩 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事先心理辅导老师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的 心理困惑如实记载下来,并没有对日记的语言、格式、体裁、字数等提过任何要求。第二个例子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某日, 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有一次班级组织春游,她要求学生春 游回来后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一个作文不好的学生 想请假不去,原因是不想写作文。她向笔者请教,今年又要 春游了,要不要孩子写作文。我立刻回答说,当然要写,但 不一定在春游后写,春游前就可以写很多作文。譬如让学生 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
地点确定后 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 来;
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
可 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 见;
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 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 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 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这位老师接我的建 议,设计了春游前的作文教学方案,试验效果很好。
在这两个例子中,学生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 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前一个例子中的任务是解决个人 心理问题,后一个例子是作一次有意义的集体郊游。这与传 统以语言目标为主要取向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取 向的作文教学,把语言形式要求放在第一位(如写一处景色, 要求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字数不少于300字),不太 考虑学生写的是否真人、真事、真情,作文对学生有什么实 质意义。任务驱动的作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写不写作文、作文写得好坏直接意味着能不能完成任务,任务完 成得如何。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 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 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相对 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 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 做人的关系,作文是为做人和做事服务的,作文写得好固然 重要,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现代人则更重要。
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作 文教学目标从纯语言取向转向内容、个性、语言的多元取 向;
作文教学的途径从单纯依赖作文课转向结合学生的阅读、 生活、活动经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 力;
作文的形式从以记叙文为主转向根据任务要求使用多种 文体,想像和记实并用,审美和实用并存;
评价作文的标准 不仅仅是语言的规范和精彩,还有内容的真实、有用、有意 义。总之,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不把写作本身看成目的,而 把写作看成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 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传统的看法是,作文 写得好, 语文分数就高,语文分数高,升学的几率就大, 所以必须把作文写好。新概念作文运动的兴起,在鼓励学生 张扬个性、自主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在为什么写作文的问 题上仍然没有给广大师生以明确的指向,“某地又出少年大作家”“一篇作文上北大”等新闻报道使个别有作文天赋的 少年一夜成名,也使多数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更加困惑:作 文好等于一切都好吗?新概念作文运动从反对应试作文开 始,可惜不久又不知不觉滑向了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轨道, 还留下一个后遗症,过分强调张扬个性和审美情趣,弱化作 文的实用交际、社会批判功能,把学习作文从学会生存、塑 造人格中分离出去,使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的语言游 戏。这个后遗症已经影响到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我们要 大声呼吁:更新作文观念,回归作文本原,让作文与学生的 健康成长同步!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