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协议 > 【穿越百年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我在浦口车站教《背影》】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穿越百年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我在浦口车站教《背影》】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来源:承包协议 时间:2019-10-16 08:03:41 点击:

穿越百年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我在浦口车站教《背影》

穿越百年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我在浦口车站教《背影》 2016年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早。前一天的南京还是 雪花飞舞,今天已经放晴了。伸向远方的铁轨还有些残雪卧 在上面,月台中间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枝头枯黄的叶子在 寒风中摇曳,满地散落的叶子是冬天的使者。铁轨上停着两 三列锈迹斑斑的货运列车,一列绿皮火车停靠在月台旁。车 厢上贴着一幅民国画风的海报: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背 影旁,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青年低头沉思,父亲的左肩上写 着“背影100年( 1917-2016)”,色彩黯淡,情境凄迷。

100年前的那个冬天,朱自清先生在这里目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远去,8年后在泪光中写下一篇经 典散文;
100年后雪后初霁的下午,还是在当年的月台旁, 我与学生共读这篇《背影》。

这节课的起点从哪里开始?从四次描写背影人手,还是 从四次流泪进入文本?从文本内容细读开始,还是围绕文本 主题进行探究阅读?《背影》进入课本的历史,不仅是一部 近百年的阅读史,也是一幅幅映衬着时代背景的语文教学史。

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一个父亲的背影,或步履蹒跚,或曲背 蜗行,沉重的背影定格于民国的黑白影像,也随着时代的变 迁不断刷新着底色。

进入教学视野的《背影》究竟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 问题一直在每一位语文教师心中萦绕。来不及去了解港台等 华语圈关于这节课的课堂面貌,也不去纠缠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去留的争论,单是近期许多“《背影》课”的是是非非, 也让我颇费思量。这节课是实景课堂,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这一课应该与教室内的课有“不同”,也有“相同”。相同 的,这是一节语文课,不是课本剧;
不同的,这是实景演出, 有实景舞台、实景道具,师生容易穿越百年的时空入戏。那 这节课就从入戏开始吧—— 冬日的午间,浦口码头并不热闹。当年江南人北上,须 在下关坐轮渡过江,从这码头一上岸便是浦口车站,而从北 方到江南,也必须从这里渡江,南来北往的人流络绎不绝。

我和学生沿着朱自清先生当年的踪迹,从码头出发,穿过拱 形的雨廊。我们来到当年的售票处,售票大楼后墙斑驳的墙 砖留下百年雨水侵袭的痕迹。今天,我们已经不能买到票, 这车站已经全面停止客运。米黄色的英格兰风格候车室大楼 依然坚固,走廊顶部一支支铁质的吊灯,候车室门头上硕大 的白炽灯泡,墨绿色窗户上落满灰尘的玻璃,尘封的是一段 段光阴,遮蔽的是一出出人情故事。

沿着长长的月台来到上课的现场,雪后寒气逼人,好在 冬日的暖阳斜射在课桌前,我们开启了一段阅读之旅。

学生端坐,还有些时间才上课,为了抵御雪后空气里的 丝丝寒气,我让他们把课文读一读,趁这当儿,我用粉笔将 结尾的一段话抄在移动黑板上,从右向左竖行排列: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 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在我书写的同时,听课的老师大概在想,为什么把这段 话抄下来,是从这段话开始讲起吗?其实,如果有多媒体投 影,我是没有必要先抄录这段话的。这里可以搬运电教设备 过来,但是我没有选用。在这一百多年前修建的车站月台上, 不宜用;
学《背影》这样的散文,也不一定用得上。一支粉 笔一块黑板,足矣! 今天的天气真冷,一下子从深秋过渡到隆冬,又是倒雪 寒。我们就从“冷”说起吧,先让学生用“冷”组词:寒冷、 冷冰冰、冷漠、冷清、冷酷……其中一个学生居然愣了一下, 没反应过来。一方面周围有这么多老师听课,还有电视台的 摄像、摄影记者镜头的“咔嚓咔嚓”声,又在空旷的室外, 思绪确实容易分散;
另一方面,上课的是初一学生,语文基 础比较薄弱。上这样的公开课,有同事向我建议,要不要到 名校借些尖子生?毕竟这节课关注的人很多,万一初一的学 生答不上来怎么办,而且学的又是经典篇目,看起来浅.实 际上要挖掘得很深。但我认为,基础一般的学生,如果能够 读懂,读出滋味来,这样的课才有普及的价值。

“这百年浦口车站的冷,你们感受到了吗?” 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现场,那一眼望去空荡荡的月台,既 冷清又凄凉,还有人迹罕至、一片荒凉的冷寂。这“冷”字, 与时令相关,与岁月同行,流连于浦口车站的一草一木,也 浸透在逝去喧嚣的站台的每一个角落。读自然场景,也在阅 读岁月的印记,我们努力穿越时光的隧道,进入100年前的现场。

“《背影》里的文字也隐含着一个‘冷’字,你发现了 吗?”我的话音刚落,有学生说,这篇文章写父亲穿着“青 布棉袍”说明天气寒冷。其实,这篇散文重点不在于时令之 冷,而在于一个曾经风光的家庭如今家道中落的困窘之冷, 父子之间很长一段时间关系生疏的隔阂之冷,还在于乱世动 荡飘零的凄惶之冷。家境的惨淡,父子之间的冷战,纷乱时 事给底层百姓带来的困苦,种种不幸交织在一起,其间饱含 生活的辛酸、生存的艰难以及生命的悲凉。这些冷的因子, 在篇首篇末、文本中间或明写或暗藏。我们在词句中琢磨, 在段落中细读。

《背影》的感人不仅仅在于写浓浓的亲情,写诚挚的父 爱,而且在于那悲凉中传递的无限温情,那“冷”基调中不 时散发的阵阵暖意。那份暖意,来自家境惨淡时父亲面对困 境的坦然与宽慰,来自临行前父亲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爱, 还源于别离后的百般牵挂,惦记着儿子和孙子的安康。这凄 冷的境遇中,一身布衣的父亲为儿子做的那件紫毛大衣弥足 珍贵;
还有那一股脑儿放在皮大衣上的朱红的橘子,这萧瑟 的寒冬的一抹亮色,如一簇火焰。我们一起将目光投向临别 时的背影,读一读“望父买橘”的过程,研讨父亲的神态与 动作,那“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的艰难,那“攀”“缩” “微倾”一系列“努力的样子”,还有返程时父亲“将橘子 散放在地上”的小心,“慢慢爬下”的不易,抱起橘子赶紧走的那份欣慰,面对此情此景,谁能不落泪呢? 我请一位胖胖的男生表演“父亲买橘”的片段,尽管今 天的月台因为铁路路基垫高,攀爬不再困难,但当这位男生 步履艰难地越过铁道,再身子费力地向右微倾爬上月台,回 头又将橘子一个个散放在地上的时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 很动容。

我们读出了《背影》中的“冷”,也读出了《背影》中 的“暖”。这样的解读源于文本,源于学生。主体在场的阅 读才会体验亲切,感悟深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实景课堂关注体验、关联与跨界,实景课堂植根于文本 解读,升华于情感体验,深入于场景思维,陶冶于文化自觉。

[www. DyLW.net/yuwen/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 课上完了,一位老师告诉我一个小故事,这节课除了一 百多名师生在听课,还有一位特殊的听众——一只小黑狗, 这只小黑狗从上课开始就一直安静地听着,当我宣布下课, 它仍然不想离去,似乎还在怀念着那饱含深情的背影。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