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协议 > 促进工作的经典言语 扣准三体促进儿童言语生长--以微小说《桥》的教学为例

促进工作的经典言语 扣准三体促进儿童言语生长--以微小说《桥》的教学为例

来源:承包协议 时间:2019-10-16 07:56:51 点击:

扣准三体促进儿童言语生长--以微小说《桥》的教学为例

扣准三体促进儿童言语生长--以微小说《桥》的教学为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在不断“改课”中寻找 促进儿童语言生长的回家之路。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笔者认 识到,应当从“文体、本体、主体”角度出发,合理取舍教 学内容,变革课堂生态,努力让语文学习有意思、有意义、 有意蕴,从而有效培养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依据文体,取舍教学内容,努力让语文学习有意思 所谓文体,简言之,就是文章存在的类型。不同文体有 着不同的教学价值。因而依据文体展开教学,已逐渐成为广 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提到文体分类,说法有很多。仅《文章学通论》一书就 根据功能、表达方式、行业三种文类划分了数十种次类。而 从小学语文教学出发,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划分法,2011版 课标在第三学段中就只提到“叙事性、诗歌、说明性、非连 续性”四种类型。事实上,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文体分 类应该是越具体清晰越好,因为这样更便于教师精准取舍教 学内容,寻求抵达教学目标的路径。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微小说。

它主要描写了黎明时分,山洪暴发,老支书沉着冷静,果断 指挥,有序组织村民通过木桥撤离到安全地带,而他和儿子 却被洪水淹没了的故事。课文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上 都很有特色,文章的结尾更是出人意料,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为此,依据文体特点,我尝试从三个角度选取教学内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是分析语言特点,感受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课文用 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暴雨和山洪,但是这些句子如同珍珠,散 落在课文的不同部分。因此,笔者指导学生找出这些句子, 认识这一词就是一句的短句表现形式,理解其运用拟人、比 喻等修辞手法的妙处,借助有感情的朗读,一线串珠,感受 短句段所表现出的急促、紧张、有力。此外,还特别注意引 导孩子们在朗读时用语气的轻重缓急来再现山洪的变化,体 会环境描写渲染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效果。

二是聚焦人物形象,感悟老汉的优秀品质。认识老汉是 个怎样的人,是教学的重点。然而文中对老汉的描写却只寥 寥数笔,这正是文本表达的秘妙所在。为此,教学中引导学 生聚焦两个关键处:1.村民与老汉对比处。通过对比朗读, 学生发现,老汉“不说话”“像一座山”的冷静与临危不惧 的形象在村民们“跌跌撞撞”“像发了疯似的”衬托中更显 高大。2.小伙子与老汉的矛盾处。学生感兴趣的是在这生死 关头,原本想先走的小伙子为何要“推”老汉一把?老汉的 一“揪”、一“推”,小伙子的一“瞪”、一“推”耐人寻 味,细腻的动作中饱含着浓浓的情感,这正是引导学生进入 语言丛林的关口处。

三是续写故事结尾,学习行文结构的多样性。俗话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小说篇 末点睛,用悬念贯穿全文的写作方式,教学前事先隐去文章的结尾,引导学生循着文末语意去猜想这老汉和小伙子的关 系,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充分表达后再揭示原文结尾,给他们 以豁然开朗之感。

总之,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观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与语言 的生长点,从而使学生在朗读、理解与表达中实现“言意融 合”。

二、紧扣本体,提升语文能力,努力让语文课堂有意义 我们常说,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要体现语文的学 科特性。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语文课应该做语文的事情。这 样的“有意义”就是让学生学到有用的“语文知识”,累积 形成语文学习的经验、策略,以思维为核心,在言语实践中 提升“转识成智”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为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做出了三点努力。

1.积累短句。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认为:语言积累的数 量是决定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关键要素。他提出:从儿童语文 学习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小学 语文教学的重点。显然,《桥》作为一篇微小说,那些巧用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课文表现力的短句段,是值得 背诵积累的。通过背诵,孩子们不仅记住了这些句段,更重 要的是理解了这些句段的表达效果,并潜移默化地在语言实 践中加以运用。我想,也只有这些“存活”在孩子们脑中的 句段,才是孩子真正的语文积累。

3.发展心语。《语言本能》强调:“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方式。心语,才是思维的语言。”由此可见,培养并发展 学生的心语水平是促进学生言语生长的根本旨归。发展学生 的心语水平,找准言语训练点至关重要。在解读文本时,我 们发现当山洪中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儿的时候,老汉的“一揪” “一推”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的丰富内涵与复杂情 感是耐人寻味的,由此我们隐去课文对老汉和小伙子父子关 系的交代,引导学生运用短句段的形式尝试重新给课文写个 结尾。学生在这一练笔过程中,不仅体会了微小说“设置悬 念、篇末点题”的行文结构特点,还将“心语翻译成一串串 文字”。这种读写结合的训练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言意融 合的表达能力。

三、凸显主体,变革课堂生态,努力让语文课堂有意蕴 “有意蕴”指向课堂文化,强调教师、学生、课程、观 念、行为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其中,通过课堂生态的变革来 重建课堂文化,是让课堂变得更有意蕴的关键。

1.新学不是零起点。研究证明,儿童的言语习得有赖于 教师对学习环境的精心设计。这种教学环境的设计必须以学 为中心,精准把握学生语言发展的已有水平,这样才有可能 帮助学生建构新知,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 《桥》之前,为了把握学情,笔者让学生课前自主按照“智 趣学习单”,完成诸如“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写大雨和洪 水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等练习并提出疑问,教师批阅整理后发现,孩子们对内容的理解基本到位,但对“发现了 什么”很难说清,于是课后习题“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 自然成为了课堂学习聚焦的主问题。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 “顺学而导”,课堂变成了“学堂”。

2.介入点拨有秘妙。有文化韵味的课堂始终离不开教师 灵动的点拨与介入智慧,特别是当下的自主互助课堂,随时 可能会出现课前没有估计到的情况。面对课堂教学中的这些 “突变”,教师的适时介入与巧妙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课文的第10到16小节是老汉与小伙子的一段对话, 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伙子仅有的一句 话“党员也是人”是其中的关键。让我们回顾其中的一个教 学片段。

…… 师:(采访扮演小伙子的学生)在这生死关头,你喊出 “党员也是人”,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想,面临死亡,每个人都希望能活着出去吧, 其他没有多想。

师: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想能够活着出去,这是最真实、 最朴素的想法,更是情理之中的想法。那么,你为什么要说 “党员也是人”呢? 生1:因为我是个党员。

师:哦,难道党员不是人?(全班大笑)为何要加个“也” 字?生1:党员是人,因此面对死亡,也想能够活下来,但 不是普通的人。

师:是啊,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说来听听,党员和普 通人有何不同。

生1:嗯……就是多些责任吧。

师:举个例子。(生摇头)那么,我们班有没有党员? 生1:没有。

师:但是我们有班干部。班长在吗? 生2:在。(全班大笑) 师:作为一班之长,如果遇上需要大扫除之类的苦活累 活儿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生2:我一般是按照事先的分工,如果大家来不及我会 主动帮助的。

师: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班长,善于分工协作,身先 士卒,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党员也是如此。(生鼓掌) 仔细品味师生的这段对话,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介入与 点拨的智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找准对话的关键点。“角 色扮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其优点就在于语言情 境中的“现场感”。学生在“采访”中现身说法、有感而发, 增强了表达的真实性。二是扣住语意的转折点。教师精准地 抓住“也”字,牵一发而动全身,境界全开,党员与普通民 众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为学生进入“老汉”与“小 伙子”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快速通道。教师介入点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携领而顿式、顺势纠 偏式、追问探究式、趋同求异式,等等。其中,师生间的深 度对话是发展学生“心语”的有效方法。

3.媒体支持须精当。当下已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 寻求新媒体的技术支持是变革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必然趋 势。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用怎样的媒体技术,都必须为 学生的言语生长提供服务,为学生快速进入语言情境提供情 感通道。比如,在学生续写《桥》的结尾时,配以悲壮的音 乐,就可有效延展文本的意境空间,激活学生的“心语”因 子,其言语表达自然实现了真情流露。为了展示学生现场语 言表达水平,教师将相关视频传送到大屏幕,全班同学在听 其声、观其形中圈画点评,就能反馈学习效果。因此,利用 媒体的交互性“更容易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 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 建构新知识”。

总之,依据“本体”要求,多法并用,探寻“文体”言 语训练点,是促进“主体”言语生长的有效路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