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 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 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 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 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 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 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 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 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传说的由来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 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从史籍上 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 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 为“端午”。
五月五日有两个“五”字,古称作“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
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除了食用“五黄”、悬插“五瑞”外,这一 天,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象征性的辟恶除害的风习。如用大红纸剪成“五毒”(蜈 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贴在屋内表示镇压。小儿头戴虎形帽,穿五毒 衣,穿五毒裤,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挂虎,以防邪祟的侵犯。有的用红、黄、 蓝、白、黑五色丝绒,系在儿童的脖项、手腕或足踝上,名为“百索”,也称为“长 命缕”,无色线象征五色龙,俗传可降服鬼怪。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 在梦中对他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 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木、芦叶 和五彩丝的。”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丝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个缘故。
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端午节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日子 这是最普遍的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 名平,字原,他忧国忧民,后遭到奸佞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后于农历五月初 五,悲愤难抑,跳入湖南的汨罗江而死。民众对他的精神而感召,在五月初五这 天,划龙船,寻找屈原的尸首,又将粮食、肉糜用竹叶包裹后投入滚滚的江水中, 以防蛟龙水兽、鱼虾吞食屈原的尸首。沿袭至今,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赛龙舟和吃 棕子的风俗习惯。据文献记载,到了唐代,过端午节已十分盛行,当时的朝廷追 封屈原为“忠烈公”,并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传谕各地纪念屈原,并在端午节 那天进行较正统的大型纪念活动。
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的故事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 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 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 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 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五月初五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 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 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 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 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 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 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 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 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 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 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 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 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 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 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的其他传说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 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 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 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 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 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 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 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 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 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 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 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 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 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 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 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 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 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