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合同 > [家庭教育防范幼儿幸福迷失]深圳幸福家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防范幼儿幸福迷失]深圳幸福家家庭教育

来源:承包合同 时间:2019-11-20 08:35:17 点击:

家庭教育防范幼儿幸福迷失

家庭教育防范幼儿幸福迷失 家庭教育防范幼儿幸福迷失范文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 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 加幸福、更有尊严。”幸福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幼儿 教育应该把追求幼儿幸福作为教育的神圣使命。家庭是幼儿 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人生奠基性教育和长久 性教育。面对幼儿幸福的缺失,父母应该如何转变观念?应 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为孩子创造一个真正幸福而又快 乐的童年? 一、廓清幼儿幸福的全貌 家庭教育要回归幼儿幸福,首先要帮助家长清晰地认识 幼儿幸福的真实面貌。通过对有关阐述幼儿幸福的文献的总 结和归纳,发现幼儿幸福也是幼儿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快乐感 受和体验,这一点与成人感受的幸福并无质的区别。根据马 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幼儿的需要同样包括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 们体验的幸福与这些需要的满足密切相关;
但由于幼儿身心 发展的特殊性,他们眼中的幸福又有其特有的性质。

(一)健全的父母之爱 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是幼儿心理需要的核心。

“网易亲子”对幼儿幸福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孩子认为幸 福离不开父母的关爱。〔1〕首先,健全的父母之爱可以促使孩子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而早期依恋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 的影响,一方面,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探索能 力;
另一方面,安全型依恋的幼儿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幼儿更 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牢骚少,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 社会性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技能,他们的朋友多。〔2〕其次, 健全的父母之爱能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他们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表达权,对孩 子来说,得到父母的理解和信任就是幸福的事情。最后,父 母的爱通过影响幼儿心理健康而影响幼儿的幸福,有研究表 明,孩子在一岁前得不到足够的爱,会造成将来的人格问题。

许多研究证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而稳定的亲 子关系”。〔3〕因此,健全的父母之爱通过满足幼儿的情 感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等而成为幼儿幸福的 源泉。

(二)充裕的物质生活 幼儿的幸福成长首先依赖于父母提供的物质条件。在贫 困家庭中,幼儿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成为他们 体验幸福的关键。正如格雷所说:“幸福―――人类一切企 求的最终目的―――在我们的自然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前, 是无法达到的。”〔4〕而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幼儿 感知的幸福总离不开新奇有趣的玩具和花样翻新的游艺活 动等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对能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能学习 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感到快乐。同时,部分幼儿受成人幸福观的影响,他们认为有了物质就有了幸福,他们眼中的幸福是 有房、有车、有吃、有穿,还有很好的条件。充裕的物质生 活因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虚荣心理而成为幼儿感受幸福的 重要因素。

(三)快乐的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快乐的同伴交 往可以满足幼儿交往、集体归属感和尊重的心理需要。根据 社交需要理论,儿童的同伴交往是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反应, 人生来就有与人保持交往和被关爱的需要,除非个体的人际 关系满足了这种固有的需要,否则孤独感就会产生。〔5〕 而幼儿的孤独感是幼儿不幸福的原因之一。同时,幼儿为自 己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而感到快乐。现代独 生子女家庭中,幼儿更渴望同伴之间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因此,快乐的同伴交往因能让幼儿从中获得安全感和精神寄 托而成为影响幼儿幸福的重要因素。

(四)丰富的家庭文化活动 爱玩和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重要的生活方式。

但现代社会的生存形态,过早的学习负担挤压了孩子们游戏 的时间,居住环境的改变,压缩了孩子们游戏的空间。他们 希望父母能利用闲暇时间带自己外出游玩,希望父母能在忙 碌中抽出时间陪自己玩耍娱乐。蒙台梭利半个世纪前就告诉 我们:儿童对活动的需要比对食物的需要更甚。〔6〕因此, 幼儿因在家庭活动中能以梦想的方式在自己的心中建构自己的世界而感到满足与快乐,进而在重复有变化的活动中感 受真正的幸福。

二、家庭教育中幼儿幸福的迷失 (一)幼儿教育的物质化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呈现出物质化的倾向, 他们用物质弥补亲子时间的不足,用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表 现对孩子的爱,用物质奖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但孩 子幸福的获得离不开良好的亲子互动,过度的物质刺激只会 使幼儿对幸福的感觉变得淡漠,对于优越的物质生活显得麻 木不仁,他们需要父母对他们的关爱,物质的丰富并没有给 幼儿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幸福体验,许多孩子在不快乐中被 动地接受着家长给予和圈定的生活方式。正如古希腊唯物主 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 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就是幸福。”〔7〕因此, 虽然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幼儿幸福所必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 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幼儿幸福成正比关系。

(二)幼儿发展的功利化 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读书、受教育在我国 一直都有严重的功利倾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 又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受此双重影响, 幼儿的发展也日趋功利化。家庭教育中,家长所关心的已不 是幼儿的生命和幸福,而是他未来的市场价值。因此,家长 把孩子的智力发展、知识吸纳、潜能开发放在首位,而忽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为了让子女早日成才,他们人为地加 速幼儿的早期发展,催促幼儿的早熟,对此有人忧虑地说:
我们的年代所有的东西都被催早熟,孩子们的童年将消失。

儿童成为了“小大人”。〔8〕 (三)幼儿需要的边缘化 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把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强加给孩子, 他们一厢情愿地为儿童确定未来的生活目标、行为模式、生 活模式,甚至于爱好。家庭生活反映出成人需要的至上性和 幼儿需要的边缘化。父母教育子女的科学规律被理解为如何 使幼儿更快更好地接受成人所施加给他们的一切,幼儿只能 听天由命地接受落到他们身上的合适或者不合适的教育。但 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自己的世界,正如杜威所指出的:
“儿童一切需要中最合乎人道的需要,即他的精神的、心灵 的迫切需要,却被忽视了。在儿童心灵里活着的人依然被压 抑着。”〔9〕因此,幼儿有其生活的特殊需要,无视这些 需要就是无视幼儿的幸福。

三、幼儿幸福迷失的原因 现代家庭教育一方面高举尊重幼儿的旗帜,另一方面又 控制着幼儿的精神世界。研究幼儿幸福问题,还必须分析幼 儿幸福迷失的深层原因,以期改造滋生不合理现象的土壤。

(一)家庭结构的变迁 家庭结构的变迁一方面带来了儿童交往半径的扩大与 缩小。在以父亲为核心的家庭结构中,儿童既与成人建构起复杂的关系,又能与同龄人建立起复杂的同伴关系,儿童还 能和自己同龄的长辈建立起特殊的同伴关系;
在过渡式家庭 结构中,儿童与成人建构起来的关系相对简单,他们有足够 的精力沉迷于同龄人的世界;
但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结构 中,儿童只能生活在成人的包围中,失去了在家庭生活中结 群而居的快乐,失去了与同龄的兄弟姐妹一同游戏的愉悦, 他们在成人的包围中日趋孤独。家庭结构的变迁另一方面带 来了离婚率的提高,使家庭稳定性降低,而离异造成的单亲 家庭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影响孩子智力与非智力 因素的发展。

(二)传统儿童观的束缚 我国传统的儿童观以封建宗法制为基础,以割裂儿童的 价值和权利为特征。首先,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

〔10〕其次,传统文化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是家族 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在这种情况下,从皇帝到百姓都把子 女看作“小祖宗”。而在现代独生子女时代,“四二一综合 症”正是传统“小祖宗”儿童观的反映。最后,传统文化把 子女当作光宗耀祖的工具。他们把子女的出人头地看成是自 家门庭的无上荣光。这种“父以子贵”的思想仍然渗透在当 前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把幼儿看成弥补他们未曾实现的 理想的工具。

(三)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压制 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世界观念、价值观念的总和。但是,传统文化却 以成人为中心。在成人看来,儿童对成人社会的生活无疑是 没有准备的,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认知水平和身体各方面机 能状况还很低,只能处于对成人的依赖中。所以,成人文化 凭借着优势统治着儿童文化。而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由于成人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儿童 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现代家庭生活中,儿 童自行选择的生活方式仍受到成人的种种限制,而这种限制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被认为是必要的,是对儿童的保护。因 此,成人本位的传统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压制导致了幼儿幸福 的失落。

三、家庭教育中幼儿幸福回归的路径 对家庭教育中幼儿幸福研究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单纯描 述导致幼儿幸福失落的各种因素,而是希望探索到幼儿幸福 回归的可能途径,探讨家长如何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如何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如何培养孩子获取幸福的人格 资本,让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幼儿幸福的直接来源。

(一)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 式、成才观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幸福。如在民主、专制和放 任三种教育方式中,受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幼儿体验到的积极 情感、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均高于受专制型和放任型教 育方式的幼儿。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做法来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努力使家长掌握最低限度的教育学 知识。他指出:“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育和教学 任务都不可能完成。在我们学校的母亲教育学陈列室里,以 显著地位写着皮罗戈夫的话:‘让妇女们懂得,她们照料摇 篮中的孩子,创造他童年时代的游戏,教他牙牙学语,因而 成了社会的主要建筑师,基石是她们双手奠定的’。”〔11〕 在提高父母教育素养的方式上,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教 育资源,开设家长学校,通过学校开设教育讲座、请家长进 课堂、家长会等活动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另一方面,要 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宣传教育素养的内容、重要性, 引起全社会重视教育素养的培养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指家庭中 一切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物品所构成的物质系统。精神环境由 家庭中一切家庭成员的世界观、气质、道德修养、学识水平、 家庭活动氛围等构成。幼儿的幸福成长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 件,更离不开和睦、团结友爱、民主和文明的家庭精神环境。

比弗从儿童心理健康的角度阐述了构建健康的家庭生态的 重要性,他提出家庭是个体成长所必须的生态系统,它持久 地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健康的家庭生态应该具备下列基 本特点:(1)家庭系统结构完整。(2)系统具有开放性。

成员之间彼此平等、相互信任、诚实,尊重各自的隐私;
保 持着正常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3)系统各生态因子的功能发挥正常。家庭成员及邻里关系和谐,有基本的经济、物 质条件,家庭生活习惯良好、消费观念恰当,家庭休闲生活 内容丰富。(4)相互接纳与支持。家庭成员的各种感受都 被接纳与处理,具有体贴关爱的情感氛围。因此,家庭生活 中,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创设一种温暖、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 满足儿童基本的生存需要。其次,要保持完整的家庭结构, 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为孩子的幸福成长营造良好的精神 环境。最后,父母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孩子在活动 中感受父母的爱,为其幸福成长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三)提升幼儿的幸福能力 在家庭生活中,总有父母抱怨如今的孩子“身在福中不 知福”。实际上,孩子的幸福要靠他们自己去感受,去追求。

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能力在哲学意义上是个体理解幸福、 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心理学意义上是个体加工与 处理自己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能力。〔12〕家庭教育要帮助幼 儿提升幸福的能力。第一,父母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幸福 观,提升幼儿理解幸福的能力。由于幼儿的思维发展处于以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 解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眼中的幸福直观而具体,幸福 观尚在形成之中。第二,父母要丰富幼儿对幸福的体验,提 升幼儿感受幸福的能力。如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让孩子感受 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与信任。第三,父母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 的个性品质,提升幼儿创造幸福的能力。很多调查表明:人的幸福能力与人的个性有关。如,幸福的人有乐观、外向和 易与他人共处等性格特征。儿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此时的身心发育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父母要帮助幼儿 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