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文学大师”这一说法是钱理群教授提出的。钱 理群教授在多个场合、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大师级思想家、文学家,他们 的思想与文学具有一种原创性,后人可以不断向其反归、回 省,不断得到新的启示,激发出新的思考与创造。这是一个 民族精神的源泉,应该渗透到民族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深 处,这对民族精神的建设至关重要。在我看来,鲁迅正是这 样一位具有原创性的现代思想家和文学家。”钱理群教授还 认为:“当这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 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吸收精神的养 料。” 王荣生教授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分为四类, 《孔乙己》属于“定篇”,即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 定的篇目,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本篇目。王荣生教授又说:“对我国的中学生而言,鲁迅的作品,应该享有‘定篇’ 的待遇,也就是说,无论基于何种理念的何种中学语文教材, 都必须包含鲁迅的若干作品。像现在这样将鲁迅的作品零星 地穿插在各个年级,又散乱地分布在记叙文、议论文、小说、 散文诗等单元中,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合宜的方式。尽管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鲁迅的作品实际上所占的分量并不少, 但这种处置的方式,难以使学生感受到鲁迅精神的伟大和艺 术的不朽,因而也难以构造相应的‘文学素养’。” 用还原法解读文本,首先要在作品语言中还原情节、还 原形象。《孔乙己》一文,以形象刻画胜,而不以情节胜。
文本只是截取并描绘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几次出场的情形。
基于此,运用文本提供的信息,全面而客观地还原孔乙己这 个形象,是解读此文的重点,也是读懂此文的首要步骤。在 阅读教学中,笔者从标题人课,用“‘孔乙己’是不是姓‘孔’ 名‘乙己”’激疑,导人对人物形象的还原,用对“一个____ 的孔乙己”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充分捕捉信息,多方 面还原孔乙己的性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具体而真切 的体会,而不是贴标签,不是用教师的体验替代学生的体验。
这个过程用时最长、用力最多,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全面还原 孔乙己的丰富性格,另一方面也是在引导学生剖析其性格成 因,同时还原他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分析孔乙己受 到精神伤害的基础上,以对“一群____的众人”的讨论,引 导学生依据文本中信息还原“长衫客”“短衣帮”“掌柜的”“丁举人”等群像,把握他们各异的性格。在还原解读的过 程中,教师借助板书,绘制出当时的阶层图,进而帮助学生 理解“一个____的社会”,还原当时的社会现状。因为还原 孔乙己这一形象十分到位,还原作品中众人形象与还原作品 中社会形象就水到渠成。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逐步补充给 读者与作品相同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钱理群先生说:
“(鲁迅)有自己所特有的观察(世事与人)的方式与艺术 构思特点:鲁迅从来不孤立地观察、描写入,而是把人置于 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首先是思想关系)中来观察与表现。” 又说:“他总在要在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周围,设置一群‘无 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构成一种社会环境、氛围,或者说, 把他的主人公置于社会(群众)的众目睽睽之中,在与社会 (群众)关系中来展现他的悲剧性格与命运,从而形成‘看 /被看’的叙述模式。”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从“孔乙己” 到“众人”再到“社会”的还原过程,这有利于学生认识、 体味鲁迅作品的构思特点与“看/被看”的叙述模式,对学 生今后解读更多的鲁迅作品大有裨益。
还原法解读文本,还需要还原作品的创作情境。孙绍振 教授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解读徐志摩的(再别 康桥>》一文中,就援用了该诗的创作时间,从而得出了全 新的认识。对于距离读者生活时间较为久远的作品,还原作 品创作的情境(包括微观情境与宏观情境),对于帮助读者 解读文本,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孔乙己》创作于“五四”前夕,这是作品创作的宏观情境。但仅凭借这样宏观而模糊 的情境,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年仅十四五岁的初中生,还是 很难建构起具体而细腻的体验。笔者在教学中链接了两段文 字材料,而这两段材料分别来自学生已学过的课文《藤野先 生》及该文的注释,目的是利用学生原有的零散的信息材料, 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系统的、细致的创作情境——由风雷 激荡的宏观情境走向微观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作品 “看/被看”的叙述模式,理解《孔乙己》批判国民劣根性 的深刻立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鲁迅的“立人”思想。批判 国民劣根性是鲁迅先生的重要思想,也是后人尊崇他为原创 性文学大师的重要依据,这种思想在他的作品,特别是他早 期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笔者在拙文《鲁迅作品教学思索》 中曾提出:鲁迅作品的中学阶段的教学,必须渗透鲁迅的思 想文化观,应当把鲁迅作品的讲解与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结 合起来,用鲁迅精神引领现代公民的精神成长。引导学生体 味《孔乙己>中对冷漠、麻木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就体现 了这种思索,就是期望学生能够对原创性文学家的思想加以 继承。
附:《孔乙己》教学实录 时间:2016年2月24日 班级:江苏省深水高级中学初三(2)班 执教:诸定国 师:今天我们学习《孔乙已》。我们先读一下课文题目。
生(齐):孔——乙——己。
师:从题目中,同学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我感觉怪怪的:怎么会有人 叫“孔乙己”呢? 师:彭玉同学说她看到“孔乙己”这三个字就感觉很奇 怪。彭玉者,姓彭名玉也。(生笑)君子比德于玉,取“玉” 为名,寄托美好情志。彭玉,对不对呀?(生点头表示赞同) 那孔乙已是不是姓“孔”名“乙己”呢? 生(齐):不是! 师:何处有交代? 生(齐):因为他姓孔……“孔乙己”。
师:“孔乙己”是他的绰号,这绰号背后隐含了什么信 息?像林丹,我们叫他“超级丹”。“孔乙己”这个绰号, 跟林丹的“超级丹”表达的情感是不是一样的? 生:我觉得这反映了他社会地位低下,被人歧视。
【3】曹勇军教师的阅读和专业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 (A刊),2014,(9) 【4】钱理群钱理群中学讲鲁迅[M]北京:三联书店,2011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5 【6】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诸定国鲁迅作品教学思索Ⅱ】,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6) 师:孔乙己连名字都被人们忘掉,可以看出他在人们心 目中的地位。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出示投影“一 个____的孔乙己”,在黑板正中板书“孔乙己”三字) (学生阅读,圈点勾画) 师:同学们直接用文中词句——如果有的话——就直接 用它作评价;
如果没有评价语,请你从对他的描写、介绍中, 简要说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生:第4小节:“穿的虽然是长衫……叫人半懂不懂的。” 表现出他穷困潦倒却孤芳自赏,不愿意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 的长衫。
师:你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穷困潦倒,二是孤芳自 赏——这个词用得不恰当,不合文意,待会讨论。哪里看出 他穷困潦倒? 生: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说明很穷,当然也很懒。(生笑)穿长衫就是孤芳 自赏吗?“孤芳自赏”能不能换成别的词,让它更贴近作品 内容? 生:可以换成“死要面子”。
师:好多了。为什么说穿长衫就是死要面子呢? 生:因为穿长衫就代表他是读书人。前面说到“穿长衫 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表明穿长衫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生:第4段后面的“孔乙己便涨红了脸”一段内容,他 本来偷了人家的书,别人一说,他还要争辩。
师:把“争辩”换成别的词会更好。
生:狡辩。从中可见“死要面子”。
生:从第11段中“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可以看出。
师:是不是跌断的?实际情况文中人早就知道了。注意 “低声”,还要注意后面一句话“他的眼色,像是恳求掌柜, 不要再提”,这是孔乙己在维护自己的面子。
生(举手):第4小节有一句“便排出九文大钱”,“排” 字说出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表现自己有身份、有地位、 不差钱的样子。(众笑) 师:我们把这个“排”字读一读看。
(生齐读,“排”加重语音、放缓语速读) 师:大家可以想象这个“排”的动作,做做看。(做“排” 的动作,学生跟着做)把九个大洋一字排开,很有气势。他 在什么人面前摆?长衫客面前他不敢摆,长衫客在里面,也 看不到。怎么看出来是一种炫耀? 生:前文提到:“短衣帮只喝一碗酒。” 生:他还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第5小节:“坐不 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师:这是“懒做”的体现。“好喝”呢?(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生:小说中的“我”——小伙计,对孔乙己印象很深刻, 记得很清楚,说明孔乙已经常去喝酒。
师:说出在文中的具体位置。
生:第3小节:“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 以至今记得。” 生:第5小节结束处:“但在我们店里……从粉板上拭 去了孔乙己的名字。”不出一月,定然还钱,说明在一个月 内,他要来好几次。
生:第11小节,腿被打折,仍来喝酒。
师:他是怎么过来的? (有学生低声应:用“手”走过来的。) 生:第8小节:“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 闹,围住了孔乙己。”“有几回”说明好多次了,不是每回 小孩子都来,“有几回”笑得厉害了,连小孩子都来了。
师:大家读得细,于字里行间发现了潜藏的信息。说到 这里,我要替孔乙己说一句话了——你们看,讲到好喝酒的, 比如李白,大家就认为他有才,“斗酒诗百篇”;
陶渊明, 许多诗名就叫《饮酒》,还“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为什 么孔乙己好喝酒就不行? 生:李、陶二人作诗了,孔乙己没有真的才华。
生:他穷困潦倒,更要紧的是“懒做”。
师:何以见得?生:“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 有补,也没有洗。” 师:前面还说过…… 生:“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师:这能说明一点问题,更主要的是说明他年龄大了, 估计有五六十岁了。
生:“坐不了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师:他可以营生的,从哪里看出他可以营生? 生:“他身材很高大。” 师:可以做体力活。大家看看他的手。
生:“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说明 手大,可以从事体力劳动。
师:孔乙己还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自欺欺人。第4小节中关于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论。
师:对。这是孔乙己的个性化语言。
生:最突出的是第11小节,自己非要说腿是跌断的。
师:我们找了许多表现孔乙己性格的内容,(指投影) 孔乙已有没有优点,或者说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生:第5小节:“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较别人都 好,就是从不拖欠……” 生:有几个孩子围住他,他给他们茴香豆吃。师:他喜爱孩子。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另外一个说法:
在成人那里没有市场、难以沟通。但给孩子茴香豆,不乏善 良。
生:教小伙计写字,还“很恳切地说”。
师: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穷困潦倒,还好喝酒;
有 营生本领,可又懒做,难以生存;
既读圣贤书,却自欺欺人, 还小偷小摸。他想得到别人尊重,有没有得到呢? 生(齐):没有! 师:能不能找出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就看出他没有获 得别人的尊重。
生:第9小节:“孔乙已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一个“也”字就能体现。
师:这是作品叙述发生转变的话,也是集中体现孔乙己 在时人心目中地位的话。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生齐读) 师:还有没有细节体现这一点? 生:第4小节,当孔乙己拿出钱要买东西的时候,那些 短衣帮都围着他,纷纷说他的钱是偷来的。
师:就在他“排”出九文大钱的时候。“他们又故意的 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教师范读这句, “故意”“高声”“一定”“偷”重读)哪几个词要重读? 你们读读看,品味品味。
(生齐读)师:这是让他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下出丑。
生:第6小节:“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 才也捞不到呢?’”那个“捞”字,显示出那些短衣帮对他 的污辱。
师:请把“捞”与“半个秀才”画出来。
生:第7小节:“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师:连小孩子都这么说。
生:第11小节:“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 笑了。”表明他们不仅没有同情心,反而嘲笑。
师:对。你们看,别人一直提他“偷东西”“捞不到半 个秀才”。前者是物质上的,后者是精神上的。哪一方面的 摧残更重? 生:精神上。
师:何以见得? 生:第6小节,一说“半个秀才”,孔乙己立刻“颓唐 不安”“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全是“之乎者也”的话, 让人听不懂。说明孔乙己受伤害更深了。
师:对。不仅是精神上的打击,还有身体上的迫害与摧 残,使他的精神与生理都残废了。我们来看看,孔乙己周围 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出示投影“一群____的众人”) 我们先列举一下,有哪些人? 生: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就像短衣帮这些人。
生:第二种就是“我”和掌柜的这些地位稍微高一点的人,也去嘲笑孔乙己。这是剥削阶级。(师边听,边在黑板 正中的“孔乙己”三字下方写下“短衣帮”,右上方板书“掌 柜的”。) 师:注意:“我”和“掌柜的”能平起平坐吗? 生:应该只是“掌柜的”。
师:对。“我”不能算。“我”只是咸亨酒店里的一个 小伙计。如果小伙计也要分等的话,他应该排在这个位置, 是吧?(伸小拇指示意,生笑)为什么?因为他连长衫客也 伺候不了。(指黑板上“孔乙己”左上方)这边写什么? 生:穿长衫的。
师:我们不能叫“长衫帮”吧?(生笑)就叫“长衫客”, 穿着长衫的客人,要表示尊重。(在“孔乙己”左上方写“长 衫客”)还有一个人没有出场—— 生(齐):丁举人。
师:(在“孔乙己”上方板书“丁举人”,指板书示意) 他生活在这些人当中,这些人有什么性格特征?请分析一下。
生:掌柜的对长衫客是极力逢迎,对短衣帮却不讲情义, 对小伙计“我”更是凶狠无比,这反映他是一个唯利是图、 嫌贫爱富的人。
师:对孔乙己呢? 生:嘲笑,拿他当笑料。
师:对!至少,(手指板书“掌柜的”)他是一个唯利 是图的人。有一个数字——(生齐:十九个钱!)十九个钱影响不影响咸亨酒店的生意经营?资金周转不了?对他们 (手指“长衫客”)是逢迎,对他们(手指“短衣帮”)是 羼水,对长衫客会这样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唯利是图、嫌贫爱富、趋炎附势都有。
师:(手指板书“丁举人”)他甚至无视人家性命。偷 了几本书,孔乙已是错了,但已认错了,还写了服辩,丁举 人还是打,可谓草营人命,根本无视孔乙己的生命与尊严。
短衣帮呢? 生:冷漠无情、麻木,他们对孔乙己没有同情,只有嘲 笑。
师:长衫客也很冷漠,是不是? (生表示默许) 师:你们用一个词把他们和“孔乙己”之间联系起来(板 书:在“孔乙己”与围绕四方的四类人之间,用红色粉笔画 出线)。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这个词反复出现,不仅联系了 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对孔乙己的态度。
生:哄笑。
师:再简洁点,一个字! 生(众):笑! 师:(在三条线上用红色粉笔分别写下“笑”,留下“丁 举人”与“孔乙己”之间的线)丁举人没有出场,我们把这 条线画成虚线(将原来的实线改成虚线),他们之间用一个什么动词连接? 生:打。
师:很好!我们发现,大家都是在笑他,是嘲笑他。找 一找,有几次“笑”?哪些地方写了“笑”? 生:第4小节:“引得人人都哄笑起来。” 生:第6小节:“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 生:第8小节:“孩子们在笑声中走开了。” 师:第6小节与第8小节中的“笑”可以看成一类:孔乙 己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嘲笑。第4小节可以看做一类:孔乙己 在众人嘲笑中出场。还有一种“笑”—— 生:是“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师:对,画出来。还有—— 生:“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 慢慢走去了。” 师:在这两处旁批一下:孔乙己在众人的嘲笑中退场, 也可以说是人生在别人的嘲笑中谢幕。孔乙己的退场能不能 说成“回家”呀? 生(低语):死了。
师:孔乙己后来怎样? 生(大声):死了。
师:死了,还是没死,这是个问题。(生笑)要有依据。
认为“孔乙己死了”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师:认为没有死的举手。
(少数学生举手) 师:到底死没死,要有依据。依据是—— 生:最后一句话。
师:齐读这句话,强调产生分歧的两个词。
生(齐读):“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 确死了。”(“大约”与“的确”重读) 师:到底是“大约”死了,还是“的确”死了? 生:“的确”死了。
生:“自此以后”“到了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中 秋”,都没有来。
师:一年过去了都没来,这不符合他是这里的常客这一 条。
生:他很有品行,从来不会欠钱超一个月,而他已经好 久没有来了。
师:他有钱会来还的,如果再多一点钱,他还会来—— 生(齐):喝酒。
师:不还钱,不来喝酒,这不符合他的性格。
师:我们还可以推论,如果他还能够用这两只手“走” 过来的话,他还是会来喝酒的。不来,说明他已经老了,更 重要的是他已经残废了。除了被打、年老这些问题,在这些 人当中(指板书上的众人),没有一个人同情他、周济他。
所以说,他“的确”死了,死于他的性格,也死于当时社会的冷漠。那为什么还用“大约”呢? 生:是因为不是亲眼所见。
师:有道理。
生:“大约”足以表现他们的麻木。
师:说得好。
这些人是在“笑”他,“看”他,“围观”他。从他出 场到谢幕退场,都是在看他,都是围观者(边讲解,边在围 绕“孔乙己”的三条连线上用红色粉笔各写一个“看”字)。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群“看客”。就以我们学过的内 容为例,这两段话,都是在一篇课文里学过的。
投影显示1:“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 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藤野先生》 投影显示2: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呐喊》自序》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一句下画线,“围着看 的”“看客”以红色标记) 我们一起读一读,在这围观之中,是不是有国民劣根 性? (生齐读) 丁举人将孔乙己打残,众人是推手。没有人为他伸张正义,反有人说“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丁举人显然是鲁 镇一霸,鱼肉百姓,横行乡里。可悲的是,众人非但不为孔 乙己说话,反而助纣为虐。在这群看客的眼中,孔乙己一直 是被嘲笑的对象。从这一点上讲,孔乙己的死,有两个原因 —— 生:从他自身来说,他本人好喝懒做,自己走向了死亡;
从当时的社会来看,像《狂人日记》中所写的那样,这是一 个吃人的社会,这个社会吞噬了孔乙己。
生:从第9小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冷漠的社会。
生:所有人都没有同情心,这是一个麻木不仁的社会。
生:从丁举人肆意摧残孔乙己来看,这是一个冷酷的社 会。
生:第1、2小节。这里的鲁镇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师:对。这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咸亨酒店的一方柜 台隔开了两个世界——长衫客与短衣帮,这是两个对立的阶 层,而可怜的孔乙己却不属于任何一方,他就是一个边缘人, 一个多余人。作品深刻之处,就是这个可怜的多余人被社会 所吞噬,而旁观者毫无同情之心。这样的主题,我们今后再 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时还能读到,届时大家可以再深人体味。
这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