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承包合同 > [对近五年来语言磨蚀研究的文献综述]汉语言文献综述

[对近五年来语言磨蚀研究的文献综述]汉语言文献综述

来源:承包合同 时间:2019-10-14 07:47:44 点击:

对近五年来语言磨蚀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近五年来语言磨蚀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 要:就目前的语言磨蚀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对其研 究并不是很多。相对而言,语言磨蚀在我国的语言研究领域 还算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经论文阅读和整理发现,近 五年来我国学界对语言磨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 面:一是词汇磨蚀研究;
二是对语言磨蚀发生的机制及原因 分析;
三是探讨语言磨蚀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建议。

一、引言 Lambert在1980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 技能磨蚀大会”上首次使用了“磨蚀”一词,语言磨蚀便作 为一个新的语言研究领域被确立起来,此后很多国家的学者 开始了有关语言磨蚀的研究。关于语言磨蚀的定义,目前学 界的学者们对此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通过对众多的定 义比较,笔者认为钟守满和孙崇飞两人对“语言磨蚀”所下 的定义是最为全面和完善的。他们认为所谓的语言磨蚀就是 “双语或多语持有者因生理、心理、认知以及社会等因素影 响而造成的其持有的一种或几种特定语言(母语或外语)的 使用频率减少或停止,以致该种或几种语言能力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发生的非病理性、代内的、可反复的、个体减退的现 象”。[1]由此看来,语言磨蚀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且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纵观近五年的学界对语 言磨蚀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学者们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分 析语言磨蚀发生的机制和原因、探讨语言磨蚀对国内外语教 育的建议以及词汇磨蚀方面。

二、词汇磨蚀研究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还可以 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 [2]可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好词汇是学好一门 语言的基础。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言磨蚀最直观的体现就 是在词汇的磨蚀上。而且就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 语音、语法等语言知识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他们主要还 是将焦点放在词汇磨蚀上。通过整理现有的关于词汇磨蚀的 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目前学者们对于词汇磨蚀的研究,基本 上都是采用的是实证调查的方法,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一样。

比如,金晓兵和倪传斌(2011)通过对128名平均毕业年限 在四年半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和多重比较的方法,从词语的使用频率、词形、词义和词性 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词汇磨蚀的调查,发现易磨蚀的词汇 是那些意象偏低,百万词库中出现频率低于430次的双音节 或多音节词汇。[3]再有王键、李洪民(2015)两人,他们 也对词汇磨蚀进行了探究,通过对296名中断英语学习1-15年的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中断英语 学习时间越长词汇磨蚀程度越高,而且就磨蚀速度来说,呈 现出先快-中慢-后快的趋势。同时他们还发现,产出性词汇 比接受性词汇的磨蚀程度更为严重。[4]对于词汇磨蚀的变 化趋势,倪传兵(2013)也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他通过抽 样调查的方法对词汇磨蚀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明确指出词 汇磨蚀出现前快-中稳-后快的趋势:学生在毕业后的2年内 磨蚀最快,在毕业后2-6年磨蚀较稳定,6年后磨蚀则再次加 快。[5]同时还有李晓娜(2013),她对高校三年级的学生 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跟踪调查,对数据进行量化和质化分析 得出了结论:高频词汇较其他不常用的词汇而言,被磨蚀的 速度更慢,而且也不易被磨蚀;
同时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 语言的输入以及老师的讲解等变量对词汇的磨蚀都有影响。

[6] 对于词汇磨蚀的研究,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进 行阐释,而且多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最终的结论都是以调 研的数据为支撑的。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词汇磨蚀的进程和影 响因素,还是比较科学的且具有说服力的。但是笔者认为, 目前关于词汇的研究还是存在问题的。比如说,很多学者在 研究时选择的时间比较短,有的甚至只是做了个问卷调查或 是现场测试,并没有做长期的跟踪调查;
还有就是很多研究 选择的对象都有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广泛地涉及不同年龄层或是不同学历的人等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 响到研究的效度。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成果显示的只 是属于被调查的一部分人暂时出现的语言磨蚀状况分析,并 不能代表大部分人长期的语言磨蚀的真实状况,这就涉及到 了调查研究的信度问题了。而这些研究者调查出来的研究结 论,是否可信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了。

三、语言磨蚀发生的机制及原因 目前学界很多学者都把语言磨蚀被看作是语言习得的 一个逆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语言的习得的进程。他们 普遍认为,学习者在习得某一种外语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 语言的磨蚀的出现。语言磨蚀的出现是学习者适应环境时自 然而然出现的结果,它的出现对学习者来说是不可抗拒、无 法逃避的。就近五年的研究成果来说,学界对于语言磨蚀出 现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王湘云(2011)指出, 影响语言磨蚀的原因主要是有七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与 目的语接触的频率、年龄差异、其他语言的干扰、文化程度 的高低、态度与动机、目的语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教学方法。

[7]除此之外,王湘云(2011)还将语言磨蚀的原因分为内 部机制(学习者的对目的语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学习者的文 化程度、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频率)和外部机制(目的语的 文化氛围、其他语言的干扰)。[8]潘永霞(2012)通过对154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结束了一年半的英语学习之后的 3个月语言磨蚀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语言磨蚀还跟性 别有关,她认为相比男生来说,女生的语言更易受到磨蚀。

[9]再有李更春(2013)将学界已有的用来解释语言磨蚀的 各种假设进行了归纳和评析。并明确指出影响语言磨蚀的因 素主要是:受蚀年龄、使用语言的频率和动机或情感。[10] 而周伟(2013)认为,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主要有八个方面:
受蚀前外语水平、社会情感因素、与受蚀语接的方式、外语 学习方式、年龄、受蚀时间、目的语语种、读写能力,并对 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1] 综上看来,就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来说,学者们的看法 大致相似。而在这些普遍被认可的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之中, 笔者认为最主要因素的还是在于使用语言的频率。众所周知, 语言磨蚀并不是意味着语言在大脑中永远地消失了、忘却了, 而只是语言能力出现了退化,从而导致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过 程中出现了语言提取困难,而主要是因为平时对该语言的使 用频率过低造成的。只要我们在平时提高语言的使用频率, 遗失的语言信息是可以被重新激活的。而且语言磨蚀是有规 律可循的:习得水平越高,语言磨蚀的程就度越低;
先学后 忘,后学先忘。因此,只有不断地使用语言,才能提高我们 的语言水平和加深对语言的记忆,从而降低语言磨蚀的程度。

四、探讨语言磨蚀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建议毋庸置疑,以上的建议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改革是有一定 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有助于我们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 去尽量减少语言磨蚀,提高学习效率。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学者们普遍认为,学习者的输出性语言技能(口语、写作) 比接受性语言技能(听力、阅读)更易受到磨蚀。究其根本 原因,还是在于我国国内缺少外语的使用环境。笔者认为当 学习者处于学校教育阶段时,以上教学方法或许可以降低学 生的语言磨蚀程度、减慢语言磨蚀速度。但是一旦学校教育 阶段结束,国内又缺乏外语使用环境,那么外语就会被学习 者搁置,久而久之,其外语能力一定会受到磨蚀。因此,为 了持久地保持某种外语知识和应用能力,减少语言磨蚀,最 根本的办法就是要不间断地学习。

五、结语 虽说,目前我国语言学界在关于语言磨蚀方面的研究已 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如:语言 磨蚀的研究理论陈旧,目前国内研究所用的理论多数是借鉴 和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创新;
语言磨蚀研究缺乏 跨学科意识,磨蚀因素和成因分析有待进一步结合心理学、 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等。另外我国目前关于语言磨蚀的研究,更多的还是局限在以上 三个方面,研究内容比较局限,而且他们的见解差不多都是 大同小异,新瓶装旧酒,缺乏创新和突破。因此,我觉得对 于今后的语言磨蚀研究方向应该更加多元化,研究方法和内 容应该更加具有创新意识。比如说,研究方向上,目前学者 们都是研究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汉语的环境下的英语磨 蚀。笔者认为,也可以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汉语环境下对除了 英语之外的第三语言磨蚀;
或外语环境中的母语磨蚀等。研 究内容上,也可以更多的涉及到语音、语法等方面的磨蚀研 究;
或关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磨蚀状况的对比研 究;
也可以研究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或语言功能磨蚀等。在 研究方法上,笔者认为,语言磨蚀的研究应该多采用历时的 方法,选取更多的时间段来记录,来对比分析语言磨蚀的过 程、状态和阶段性结果。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采用谈话法、叙 述法、描述法或是设置情境法等,不要仅仅局限于问卷或是 试题测试。

参考文献:
[1]钟守满,孙崇飞.跨学科的语言磨蚀研究——从语言 磨蚀的定义谈起[J].外语教学,2012.3,(2). [2]陈万会.论第二语言词汇研究与教学地位的变迁[J].聊城大学学报,2006,(5). [3]金晓兵,倪传斌.外语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J].外 语学特刊,2011,(4). [4]王键,李洪民.中断学习二语习得者的二语词汇习得 研究[J].外语界,2015,(1). [5]倪传兵.外语词汇磨蚀的动态研究过程[J].外语教 学与研究,2013,(11). [6]李晓娜.影响第二语言词汇磨蚀的变量研究[D].青 岛科技大学,2013. [7]王湘云.语言磨蚀原因与应对策略[J].东北师范大 学学报,2011,(3). [8]王湘云.论语言磨蚀机制与模式[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9]潘永霞.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磨蚀的性别差异研 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10]李更春.语言磨蚀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 [11][12]周伟.从中介语看语言磨蚀影响因素的本质 [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7). [13]朱嘉春.语蚀理论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点启示[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4]李靖舒.语言磨蚀研究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