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应当以什么为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呢?是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呢?还是以人之外的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说应当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所谓的“人”又是指哪些人,是少数人还是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作为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前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历来是区分社会发展理念有无人文关怀的基本标志之一;而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则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强调要关心和重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及其满足,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包括社会治理理念和措施,都必须在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群众作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及其才能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应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思想,到列宁关于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考,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的基本原则之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所谓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因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则是为实现这一人文关怀所必需的条件。二是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因为,以自由自觉和创造性为精髓的精神生活,正是把人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类的本能生存活动区别开来的“人的类特性”(又称“人的本质力量”)之所在。为此,必须在重视和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水平,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因为,从哲学的意义上讲,实现“人的类特性”、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即所谓“人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文化”的过程。三是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社会性不仅是人的类本质,而且在人的类本质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人的类本质得以形成和实现的必备条件。为此,不断自觉地调整、变革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其制度安排,适时进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制度革新或体制改革,便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
明确提出和强调现实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把上述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与现实国情融为一体的突出表现。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明确界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从而不仅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必须以造福于广大人民为基本原则”的思想,而且实现了我们党在人与社会发展问题认识上的重大理论突破。众所周知,把作为创造中国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就是要在一切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进一步明确地突出了满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对于现实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各方面工作而言的目的性地位,使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中本已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意蕴彰显得更加明确,而且在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有关人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在有关人的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