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孕育而成 的精神样态。它是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 思想等所熏陶、融合而成的。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节 操、气度、风范和日常行为上,尤其表现在一个民族处于逆 境中所呈现出的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品格上。
苗族民间传说《吴八月》《涿鹿之战》就彰显了苗族人民自 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苗族民族英雄吴八月生于清 雍正六年(1728年),是乾嘉湘黔川苗民反清起义的杰出首 领。《吴八月》传说中讲述了吴八月等人看到朝廷搜刮苗民 血汗,进行屯田制度,均七留三,并设立总兵,指令驻军镇 压苗民,民不聊生,吴八月就勇敢地发动农民进行起义,焚烧官府、关卡、楼哨,并且杀死清兵80万之多,最后英勇牺 牲的故事。[3]《涿鹿之战》相传为中国远古时代,黄帝、 炎帝两族联合同蚩尤九黎部落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涿 鹿之战》说的是距今5000年前,苗族的先民―――九黎部落 居民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与黄帝、炎帝一样,也是一个强悍 的民族,农可种稻、麦、粟、薯,能养蚕,会纺织;
工可冶 铜、制造农具、兵器;
战可与黄帝分庭抗礼。后因以黄帝和 炎帝为代表的汉人西进与以蚩尤为代表的九黎部落居民发 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在涿鹿大决战中,九黎部落前赴后继, 英勇奋战,但最终蚩尤惨遭杀害,九黎部落惨败。失败后, 九黎部落民众不是大逃窜,而是边撤退边抵抗。他们的精神 鼓舞了几千年来英勇反抗压迫、反抗剥削、反抗围剿的苗族 人民。这类苗族民间传说反映出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 凸显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主义精神。经常让儿童聆 听此类传说,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和深刻领会民族精神的内涵 和实质,激励他们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牢记历史使命,弘扬 民族精神。
二、热爱劳动、惩恶扬善、机智勇敢的品德教育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苗族民间传说中有较多与劳动有关的传说。
《三弟兄开荒》讲述的是三弟兄靠挑水打柴度日。有一天, 弟兄三人在开荒时,看见很多银子,哥哥看见后很眼红,跳 下洞去,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看见他出来。[4]这则传说蕴涵着贪得无厌、想不劳而获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寓意,告诫每 一个苗族人都要热爱作为生活源泉的劳动,热爱辛勤从事劳 动的人民,要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懂得只 有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才能有所收获。青少年儿童在聆 听这类传说时,既可以领悟到劳动能带来收获,也可以在力 所能及的劳动中体会快乐。善和恶是道德范畴中最基本的因 素,它是对人或事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评价的最一般的概念。
苗族民间有许多惩罚恶行、表扬善行的传说,如《常青树的 故事》《他的下场》《蒋爱财与李害仁》等。苗族还有一个 老少皆知的《亚哥嚼》传说,其大致内容是:有一个妇女全 家三口住在深山老林。一天妇女走亲戚,留下两个女儿在家, 亚哥嚼即老虎婆婆就假装隔壁邻居的婆婆,想借机吃掉她们, 聪明的姐妹俩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盐客的帮助成功逃脱。后来 老虎婆婆被盐客惩罚,盐客给老虎婆婆送药,结果使它痛得 哭爹爹喊奶奶,声音嘶哑,精疲力竭,最后四脚朝天,紧闭 眼睛永远动弹不得了。[5]受到憎恨和蔑视的人是没有好下 场的,这是苗族民间传说里的善恶观念,它教育人们要多做 好事,不做坏事,在当下运用此类传说教育青少年儿童是有 一定进步意义的。面对困难与危险,苗族人不是选择退缩、 莽撞,而是选择运用智慧的大脑,想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如 《方江山斗虎》系列传说,其中有一传说说的是:方江山用 钢水当面条请客,诱骗老虎来吃,弄死大部分老虎。剩下的 一只大老虎立志复仇,一天在崖脚下与方江山相遇准备吃他。方江山先以崖危将塌为由诱得老虎一起支撑“危崖”,再以 寻找替代支撑物为由脱身,最后使得老虎又累又饿而死去。
这类传说曲折生动,集智慧、勇敢、诙谐、创新于一体,并 将丰富多彩的苗族语言表达艺术发挥到极致。它告诫青少年 儿童,遇事不要慌,要善于用脑、敢于面对、勇于创新,事 情一定就能得到圆满的结果。也教会少年儿童要学会用理智 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而不是单纯的冲动,不经过大脑思 考就直接处理问题,那样不仅不会很好地处理问题,有时甚 至会适得其反,把事情搞得更加糟糕。同时它还能启发青少 年儿童要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和 经验,才能在解决问题时信手拈来,机智勇敢地解决问题, 化解矛盾。
三、助人为乐、真诚待人的仁爱教育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苗族传统的德行 要求。苗族有许多倡导助人为乐的传说,如《龙甲》讲述龙 甲是个捕鱼能手,不用渔船,不用渔网,不用钓竿,也不用 药杀。泅水的本事很出名,当洪水来时他会背人过河,不要 分文,救落水的人,也不肯要报酬。但是自从有一位局长和 局长夫人后他就再也不救有钱有势的人了,因为他们落水丢 了首饰却诬说是龙甲拿的,所以龙甲此后就不去管那些有钱 有势的人落水的事了,但还是很乐于帮助那些穷人。[6]这 类传说可以教会青少年儿童乐于助人,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 候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朋友解决问题。重情重义、仁爱友善,被视为苗族做人的根本。湘西凤凰万溶江村流传着一个 十分感人的《雀儿坟》传说。这个传说的大体情节是:一个 苗家青年与一个汉族小伙子一起捕获了一只野鸡,苗家青年 说“亩阿嘎外阿嘎”(苗语:你一边我一边),汉族小伙子 说“你一半我一半”。但因语言不通,两人声调渐高,情绪 失控,最终苗家青年打死了汉族小伙子,后来他得知对方的 主张与自己的意愿相同,羞愧难当,自绝于汉族小伙子坟前。
于是人们将他俩合葬在一起,取名“雀儿坟”。[7]这个传 说诉说了一个一向对朋友非常友爱的人面对自己对朋友的 不友善行为,在良心上深深的自责,最后靠结束自己的生命 获得心灵解脱的悲惨而又感人的故事。这个传说告诫青少年 儿童应学会与人交流、善于交往、真诚待人、理智处事。
四、执著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教育 古今中外文人和艺术家的笔下有许多痴情男女对爱情 执著追求的故事。湘西苗族也有许多歌颂对爱情坚持不懈、 追求不舍的民间传说。例如《世上人和龙王女》讲的是世上 人很喜欢龙王的三女儿,希望与她成亲,龙王有三个要求:
第一要汤和茶,第二要金银宝贝,第三要酒。世上人通过自 己的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终于完成了龙王的三个要求,娶 到了龙王的三女儿。[8]又如《蚕的传说》是一个赞美对爱 情执著追求、忠贞不渝的传说。说的是某坊主有个精明能干、 善良美丽的女儿名叫玛汝。年过二十玛汝还没找婆家,父母 为此举行一个“招亲比赛”。要求小伙子必须参加苗鼓、苗歌、锥牛、打秋、抢狮、踩火坑等项目的比赛,优胜者便是 玛汝的郎君。比赛时参赛的小伙子可谓人山人海,个个才貌 双全,但没有一个能让玛汝动心的。最后一天一个白衣小伙 来了,没想到这位小伙苗鼓、苗歌、锥牛、打秋、抢狮、踩 火坑样样了得。玛汝相中了他,但父母得知小伙无家并一人 住在山洞里而嫌弃他。可是,玛汝喜欢上他啦,在小伙要离 开赛场时,玛汝叫他上来说几句话,并偷偷地用针丝线穿在 小伙的衣角上,心想小伙离开时,她就可以顺着线找到他。
但是,父母管教严厉不让她出门,可她非他不嫁。玛汝饭菜 不食,得了相思病……父母终于同意玛汝去找白衣小伙。玛 汝顺着花线去找白衣小伙,没想到线头穿在山洞里的一条白 莽蛇身上,奄奄一息的白莽蛇见到玛汝后幸福地闭上了眼睛。
玛汝十分伤心,回到家后不久便病死了,死后她变成了蚕。
迄今为止,湘西养蚕人在蚕面前是不能提到蛇的,因为听到 蛇蚕就会不吃不喝至死。[9]在夫妻关系上,苗族民间也有 赞美夫妻间同甘共苦、至死不渝的爱情传说。如《满芝芒的 传说》讲到洛帮和勾香是一对年轻夫妻,他俩同心同德、相 亲相爱,十分幸福。可是苗王却强迫洛帮娶他的丑女为妻。
于是他俩发誓:海枯石烂不变心。虽然洛帮被绑架到苗王家, 但洛帮仍忠实于自己的妻子,他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逃出了 虎口与妻子在山里相会。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出路只有两 条:一是实现夫妻俩同生共死的愿望,二是夫妻俩永远分离。
夫妻俩能同生共死就是最幸福的了。于是他俩选择了第一条道路。[10]这种坚贞的爱情与那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爱 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给青少年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总 之,湘西苗族民间传说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意蕴。教育者、研 究者都应该尝试通过苗族民间传说这一生动形象的艺术形 式来帮助青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