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医院总结 > “悲”的人生哲学_哲学人生

“悲”的人生哲学_哲学人生

来源:医院总结 时间:2019-11-18 08:32:15 点击:

“悲”的人生哲学

“悲”的人生哲学 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 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人物。在长达半个 多世纪的时间里,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孜孜不 倦、乐此不疲的显学。不过有一个现象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就是尽管郭沫若早在 六十年代就说:“我时常这样想,假如能够有人细心地把这两位大师作比较研究, 考核他们精神发展的路径和成就上的异同,那应该不会是无益的工作”,学术界 却绝少有人把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撼。

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以经历而言,他们一 个生于1877年,一个生于1881年,年龄只相差五岁。他们同样经历了苦闷而黑暗 的少年时代,同在1898年离开他们的浙江故乡,一个前往上海,一个奔赴南京, 又相继在1901和1902年东渡日本,先学自然科学,转而弃理从文,更同在赴日前 后,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他们的经历和境遇如此相似,而相似的经历和 境遇却没有培育出相似的思想和灵魂。就在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的1927年,鲁迅 却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伟大转变,坦然地高唱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 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仿佛是火中的凤凰, 在壮烈的自焚中获得了鲜美光华的新生。思考王国维寂寞的自沉和鲁迅壮丽的新 生所构筑的惊心动魄的对比,对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必要 而有益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中“悲观主义”的一 面,考察他们在“悲观主义”的“同一性”下所蕴涵的内在重大差别,以及在这种差 别的诸多因素中,叔本华、尼采哲学所起的作用。我无意填补什么学术空白,也 无法了解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何种程度,只是觉得最近读书论坛高手如 云、佳作迭出,许多话题越来越深,以至我时常有无从插嘴的感觉,可是又实在 不甘心自绝于论坛和网友,加之此文又早对绿茶作过承诺,因此还是斗胆写它一 写,权作无休无止的日常工作之外的自我娱乐也。为了不让水手兄感到头痛,我 决定汲取《范宽》一文的教训,一概不加注释。是为引言。

这部分比较枯燥。

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 华、尼采在英语文献中,“悲观主义”(Pessimis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家暨 诗人和评论家柯尔雪基(S.T.Coleridge)1795年的一封信中。而“悲观主义”作为哲 学概念被广泛使用是19世纪才出现的事。在此之前,所谓“悲观”和“乐观”更多的 只是单纯个体的体验和态度。与“悲观主义”相比,“悲观主义的”态度和理论的历 史要源远流长得多,它甚至可以一直上溯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参见Pessimism and Optimism,The Encyclopedia of phylosophy,New York,1972,P114----121) (一)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 毫无疑问,在悲观主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叔本华是最为重要的 哲学家之一。正是由于叔本华,“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的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

而我之所以把要研究的王国维的人生哲学称为“悲观主义”,就是因为王国维为寻 求人生意义所求助、欣赏并付诸其人生理论与实践的是一种悲观主义哲学,即主 要是叔本华哲学。王国维由“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 到成为中国近代较为系统地宣扬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代表,这一切都是和他有选 择性地接受了叔本华唯意志论以及建立在这种哲学之上的人生哲学分不开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