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医院总结 > 高校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

来源:医院总结 时间:2019-11-18 08:23:49 点击: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 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实践性教学充分体现了人的认 识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理论和主体性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面临当前“形 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中内容与形式、组织与管理、评价与考核中的一系列问 题,探索课堂内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三课堂结合的 实践性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 效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实践性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4-007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4.02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 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践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思维训练、锻炼学生运用理论、观察社会、指导实践、 提高实践理性和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是促使理论向方法、能力、素质转 化的有效途径”。课堂的理论传授作为外部灌输的形式,是基础的教学手段,只 有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才能巩固加深对理论 知识的认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一、高校“形式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的理论指引 (一)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呼唤理论知识回归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在实践中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 展过程。人们的认识由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第二阶段的理性认识,属于认 识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 学,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实践性教学环节,让理论知识回归到实 践当中去,得到理论的深化和提升,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 势和任务,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 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增强 学生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念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国家大局 观念。

(二)实事求是的理论引导教学活动贴合实际需要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由此出发科学地阐 释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文中,对实事求做出了这样形象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 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 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同样是 实践性教学应坚持的重要理论,在实践中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 方法,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着力提高高校“形式与政策” 课的实效性。同时将树立和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之一。

(三)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学 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实践活动作为中介,在活动中学生进行着将外在的事物据为己 有的内化过程,以及将内在的思想品德进行实践转化的外显过程,可以说,学生 的主体性就是通过实践活动中内化和外显过程的进行而不断形成、完善和增强的。

教育者要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引导他们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检验所学。教育者的自我教 育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要全面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 门紧贴现实的课程,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不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 性教学,可以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 中的主体作用。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多样性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扩展,理应创新开 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内容与形式方 面均存在传统单一的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需求。例如在实 践性教学内容方面,许多教师采用了简单的课堂内实践活动,开展了专题讨论活 动、小组展示活动、影视教学活动等,由于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形式方面,大多数学校采用了主题社会调 查方式,由于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大部分学生并未认真进行社会调查,比较形 式主义。以上各种情况致使学生感觉“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活动枯燥乏味, 内容狭窄单调。

(二)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缺乏系统性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没有得到高校足够的重视,大多数 学校没有设立进行统一管理、具有明确责任的管理机构。在组织环节中,由于没 有制定具体统一的标准,教学设计的前期规划、教学开展过程的有效指导和实时 监控,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后期反馈均存在较大的问题。同时,“形势与政策” 课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课时安排缺乏统一 的规定,致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凭主观意愿进行安排,未能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 内容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教学调整,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或书本理论开展实践性教 学活动,教学的组织实施显得不够规范,没有周密严谨的标准进行要求。在教学 管理方面,制定出的实践教学计划在实际中有无得到真正实施,教学效果有无达 到规定标准缺乏统一的考察和评价。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缺乏科学性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并不健全,没有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的评价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教师的评价 和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过程随意 性强和评价结果缺乏效度等问题。由于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方 式局限于传统的期末测验,没有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没 有注重考察学生在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行为表现,而只关注学生得出的教学问题结 论。其次,评价过程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表现出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主导地位,没有体现个体评价、团队评价以及校外评价等。评价 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量化依据,评价结果也缺乏了信度和效度。

三、实践性教学在高校“形式与政策”课中的模式构建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模式由三课堂结合生成,从课堂到社团, 从社团到社会,运用了“内外结合”的双线方式,以此鼓励学生敢于“走出去、动 起来、勤深思”。

(一)优化第一课堂——课堂内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的内涵认识比较模糊,并不是走出校门 开展实践活动才叫实践性教学,“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既包括课堂内实践教 学,也包括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1.专题研讨式实践 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其后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 重难点和热点问题,提炼出不同的研究课题,各小组按照主题内容在课下通过查 阅相关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形成主题交流报告,并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进行展 示。小组同学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合作,集思广益,既加深了对于课堂理论学习的 理解,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

2.价值澄清类实践 价值澄清类教学实践是指:“根据价值澄清理论,让学生接触正反两 面的案例,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相互论辩指正,让学生通过自我肯定与否定的过程,最终澄清错误认识”。“形势 与政策”课的价值澄清类实践教学可以开展课堂辩论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 小组讨论活动、案例分析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形 成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

3.情景体验式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让学生参与体验的情景课堂,营造一种轻松愉 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情景体验式教学中获得感官的体验,获得初级的感性认识, 这是认识的基础。而后,教师结合情景内容进一步阐释分析,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飞跃,形成理论的认知。“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内容多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大事件,情景体验式教学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社会热 点、理论焦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并培养把握形势政策的能力。

(二)创新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为“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创新开展学 生社团活动,将“形势与政策”课巧妙地融人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社团 活动中获得“形势与政策”课的相关知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 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1.课程内容融入社团活动 高校的社团组织名目繁多,活动内容也各有特色,然而并不是所有的 社团活动都可以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第二课堂的作用,由于社团组织的性质、内 容和开展形式等方面的限制,高校有必要对社团组织进行筛选和归类。以北京师 范大学为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目前主要采取专题授课模式,共分为五个 模块:思想政治模块、经济形势模块、民生热点模块、国际形势模块、文化教育 模块。该校共有104个学生社团,部分社团发展活动定位与“形势与政策”课程五 个板块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因此可将该部分社团与课程教育的五个板块进行 对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根据各个社团的特色开展相关的“形势与政策” 实践活动。

2.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高校针对社团活动融人“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安排,必须设立专门的 组织管理部门,并形成完整严密的组织体系,才能保障社团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作 为实践性教学载体的规模效应。在社团的筛选阶段、学生选课阶段、活动执行阶 段以及考核评比阶段,均应有专门部门统一组织协调,避免活动执行活动过程中 的无序状态。在社团组织内部的组织管理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着力加强 对社团负责人的培养和活动开展的指导,帮助社团干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 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对活动开展的主题、形式和具体内容方面提供必要的建议, 挖掘出学生社团的最大潜能。

3.实施激励措施 一定的激励措施可以使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行动变得更有成效。为保障社团组织活动的有序开展,让实践性教学的优势真正得到彰显,相应的激 励措施必不可少,激励对象既包括社团组织,也包括参与进行社团选课的同学。

如:参与社团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生社团可以在年度十佳评选中获得相应的 加分,加分数量依据举办相应活动的次数和质量综合评定;
选课学生在“形势与 政策”课程中参加的相应社团活动经历以及参加相关社团比赛所获奖项在其他评 优工作中依然可以作为加分项使用。

(三)拓展第三课堂——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生活最便捷的途径。充分发挥第三 课堂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 识的同时,拓展视野,丰富所学。

1.基地教育 基地實践性教学是以校外的实践基地为依托,由教师组织带领开展的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校外基地的建立应密切贴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活 动主题力求多元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与校外基地应 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创新开展一系列具有延续性的特色活动,同时通过吸收借 鉴优秀基地建设的经验,不断优化完善现有的基地教育模式。2.社会问题调研“形 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是生动社会状况的理论展示。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调查 分析身边的社会生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提炼归纳出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带有 独创性的结论。从而真正做到了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将外在事物的客观内容内化 为自身的理论素养。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 的、有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形势 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的长效模式,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当前形势,掌握时代脉 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青春正能量。

作者:林解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