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医院总结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止现代化挫折的基本经验的创新_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止现代化挫折的基本经验的创新_

来源:医院总结 时间:2019-10-05 07:59:57 点击: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止现代化挫折的基本经验的创新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止现代化挫折的基本经验的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4)25-0020-03 现代化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系统内外变迁进而形成一 种社会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各结构内部的分化与整合 又是结构系统的持续变迁,进而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秩序和稳 定。因此,现代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进步总要付 出一定的代价,现代化的挫折难以免除,现代化挫折具有全 球性。有关现代化挫折的理论,在当代引起了国外学界的关 注。美国社会学家列维、日本学者富永健一和以色列的艾森 斯塔特教授等一大批学者认为,即使有早发展国家的援助, 后发展国家并不能由现在的传统社会自动转化为现代社会, 其间还存在着现代化挫折的显著问题。因此,“现代化挫折” 是指:由于现代化的发展并非直线进步,以致在现代化不可 逆转的进程中出现社会关系的失衡或社会流程的紊乱与倒 退,造成现代化在一定时期停滞、混乱状态[1]。总体来说, 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发展是顺利的和健康的,但这期间也 不断遇到各种风险与挑战。

一、新时期党在各个发展阶段面临的现代化风险与挫 折的挑战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时期风险与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时期,即从1978年到1992年, 这一时期主要挑战是“左”和右的倾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扰,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把握社会主义和市场结合的方向 问题。右的干扰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左”的干扰是固守传 统社会主义观念,这些思潮任其发展都会造成中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挫折。右的倾向是以私有化的市场化为趋向,这一 趋向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走上邪路。“左”的倾向固守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从1990年下半年起,改革遇到瓶颈,姓 “资”姓“社”的争论引发了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左”的 干扰又出现回潮,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计划还是市场已 演变成“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苏东剧变,苏联 解体,这时的中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是走 回头路,或是走向西方化的市场经济道路成为中国现代化发 展的关键选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的风险与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即1992年到2002年,这一 时期主要挑战是敢不敢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效率打 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与体制,在 中国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挫折的危险性来源主要 是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的体制和观念。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和自然经济导致了我们所固守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绝对 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均平优先、均中求富”就是我们对社 会主义公平的片面理解。应当说,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在这个 时期已经产生了思维惯性并积淀为一种文化无意识。“不患 寡而患不均”被一厢情愿地理想化,成为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而构造出来的认知乌托邦。同时,自给性的生产和 封闭性的流通是平均主义的两个主要特征。作为一个有机体 的社会组织,其经济行为与观念也会渗透于其他领域和环节。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分散的小农个体经济和与之同步的高度 的封建集权体制形成难以分割的因果关系。因此,封建残余 的影响仍然无法彻底铲除。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风险与挑战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止现代化挫折的基本经验 (一)党所具有的高度敏锐的忧患意识、问题意识与前 瞻性思考是防止现代化挫折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现代化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技 术、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又是一个异常迅速 的社会变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变革过 程则更为艰巨复杂。作为指导这一变革的中国共产党保持了 高度敏锐的忧患意识、问题意识与前瞻性思考。邓小平在改 革前期根据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对社会动乱引起现代化的中 断保持着高度警惕,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特别强 调,现代化建设起来难,垮起来是一夜之间!在苗头出现时 不注意,就会出事。可见,邓小平对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不 断遇到新问题具有高度的预见性。

在中国改革的第二阶段也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阶 段,面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与重大灾害等种种内部挑战, 也同时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与竞争压力的外部挑战,国内国际局势交错使得执政环境愈加复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始终保持着忧患意识。在中国改革的第三阶段,也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强调,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不断提高应对国内外 各种考验和风险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 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始终为人 民执好政、掌好权。”①习近平当选新一届中共最高领导人 后多次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对于经济工作,他指出既要坚定 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对于国防工作和军队建设, 他强调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这些, 充分体现了他放眼全球的战略视野、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 应对挑战的战略定力和谋划全局的战略筹划。可以看出,在 指导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党所具有的高度敏锐的忧患意识、 问题意识与前瞻性思考,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它把 忧患意识与解放思想相统一,与放眼世界相统一,与实干精 神相统一,正是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指导中国现代化的 过程中,才能越过现代化的激流险滩,乘风破浪,胜利前进。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与制度三位 一体是防止现代化挫折的根本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与制度三位一体,既 尊重现代化的普遍性,反映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同时又从发展条件、价值取向、内在关系等方面指出了中国现代化 的特殊性。在现代化的普遍性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道路与制度三位一体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一则现代化包 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各方面由传统 到现代的变革;
二则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分别从 经济关系、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上表明了现代化 的共同性。三则市场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促 进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 是现代化的发展机制。四则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 相当长的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 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就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 肯定现代化的共同性。

在现代化的特殊性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 路与制度三位一体表现为:首先,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现代 化的方向是现代化发展基本趋势的客观反映。由于社会制度 发生的历史条件不同,各国在现代化价值追求上是不同的。

决定当代中国现代化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基本国情、广大人 民利益、现代化实践的指导思想、现代化的主体、领导力量、 政治保证。“三位一体”从实现全体人民比较富裕、树立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表明中国现代化价值取向与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价值取向的不同特点。其次,现代化的实现条件。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一定条件,“三位一体”表明中 国现代化条件与发达国家现代化条件的区别。这个条件要求 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现代化的这些特殊性决定 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别国 的模式和经验。最后,现代化的内在关系。“三位一体”表 明中国现代化是需要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系统的整合。

在这个整合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它 们统一于社会整合的目标模式,即促进社会结构的正向分化, 建立一种和谐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人的全面 发展的社会结构,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发展。

(三)正确理解与处理探索现代化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 与顶层设计,加强二者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统一是防止现代化 挫折的重要方法 在世界现代化的发展中,如何指导本国现代化的方法是 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自然 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发展缓慢,且出现问题与挫折缺乏前瞻 性、可控性。后发现代化国家一般都是政府主导型,现代化 的规划性非常重要。但由于现代化没有经验,很难制订科学 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计划,往往因出现危机与挫折而中断。如 何把探索的可行性与计划的科学性结合起来,是发展中国家 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在现代化的建设中,能够把 现代化的步骤与目标、现代化的眼前与未来、现代化的实际举措与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很重要的是有一个科学领导 现代化的方法,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防止现代化挫折的关键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子棉,王继.“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挫折的探究[J]. 云南社会科学,2014(2):148.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 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1). [3]万斌,王学川.社会调节机制论[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11. [4]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新机遇 与新挑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6][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